之三:2020年西部地区经济运行分析及2021年展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面对国内外严峻形势,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稳步回升。西部地区各省份努力克服疫情冲击,积极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经济复苏增长的态势明显,经济增速整体保持全国领先,全国区域经济继续呈现“西快东慢”的增长格局。预计2020年西部地区GDP增长3%左右。
一、2020年西部地区经济运行分析
(一)总体情况
西部地区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增长态势好于全国,西部地区经济保持稳步恢复增长良好态势。2020年1—9月,西部各省份GDP总和约152340亿元,同比增长1.9%,约占全国GDP总量的21.2%,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个百分点。西藏、贵州、甘肃、云南、重庆、宁夏以6.3%、3.2%、2.8%、2.7%、2.6%、2.6%的增速保持全国领先(见表1)。
表1 2020年1—9月全国及西部各省份GDP构成及增速
注:本表格绝对量数值采用取整处理。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各省份统计信息网或各省份人民政府网。
(二)主要特点
产业发展保持稳定。努力克服疫情冲击,推动三次产业稳步增长。一是工业增长加快恢复。2020年1—9月,8个省份的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2%),其中西藏(7.1%)、甘肃(6.3%)、新疆(6.1%)、重庆(4.4%)增速跻身全国前五位。汽车产业增长形势较好,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等产品保持全国竞争优势,手机、仪器仪表等智能产品继续增长,水泥、糖、化学肥料等资源型工业产品全国地位稳固。二是服务业逐步好转。1—9月,广西、宁夏、西藏、贵州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跻身全国前五位。服务业受疫情冲击较大,尤其是文化旅游、住宿餐饮、商务会展等产业发展大幅下滑,防疫物品贸易、线上生活用品交易、在线教育等成为服务业发展中的亮点。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基本稳定。三是农业经济保持稳定。克服疫情影响,努力完成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任务,持续推动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粮食生产、特色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多数省份农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国。
三大需求整体放缓。积极落实国家“六稳”举措和“六保”任务,全力保障三大需求稳定,但投资、消费、进出口均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一是投资增速继续放缓。2020年1—9月西部地区的固定投资同比增长3.3%,较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其中有10个省份的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同比加快,其中新疆达到17.3%,居全国第一位(见表2)。二是消费增速大幅放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消费增速大幅放缓。1—9月西部地区仅有6个省份的消费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主要领域来看,网上零售、通信器材等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汽车消费有所恢复,但旅游、电影娱乐、餐饮等消费则大幅下滑。三是对外贸易形势较好。与全球贸易大幅下降不同,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恢复良好,对欧盟和东盟地区贸易成为亮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整体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四川、贵州、重庆仍保持在10%以上,新疆霍尔果斯口岸铁路进出境货运量同比增长61.21%。
表2 2020年1—9月全国及西部各省份投资、消费、进出口增长变化情况
注:部分省份数据暂未公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各省份统计信息网或各省份人民政府网。
城乡建设扎实推进。立足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规律,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补足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等短板,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见表3)。一是提速城镇化发展步伐。城市群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抓手。关中城市群、兰西格城市群等加快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速,以“一体化”“高质量”为导向引领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二是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等战略任务扎实推进。各省份结合实际推进实施乡村产业振兴等具体举措,取得明显成效。围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脱贫攻坚的任务,各省份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聚力攻克贫困,以补齐短板为重点攻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薄弱领域,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优先用于支持教育、就业、扶贫等民生领域,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较大进步。
表3 2020年1—9月全国及西部各省份城乡居民收入及增速
注:部分省份未公布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各省份统计信息网或各省份人民政府网。
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一是大胆探索“生态+”经济新业态。围绕长江、祁连山等重点生态区域,积极探索流域性、山脉性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大胆开展以市场化为核心的生态产业化实践,如贵州铜仁市利用水生态资源优势引入农夫山泉等公司发展水产业,重庆石柱县等地利用竹林生态建设森林康养基地、生态休闲基地,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利用沙地资源大力发展沙漠旅游、沙地农业等新业态。二是产业生态化扎实推进。以产业绿色化发展为导向,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一方面,加快建设低碳循环经济园区、绿色工厂,推动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如新疆、西藏、青海等培育壮大葡萄、牦牛、藏羊、青稞等绿色有机农业,云贵川的森林康养旅游、内蒙古草原旅游、新疆边境游成为西部旅游新亮点。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自然灾害多发,洪涝灾害偏重。2020年1—9月西部地区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洪涝灾害等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四川盆地、长江流域连续而集中的短时强降雨、雷暴等强对流天气,长江上游发生特大洪水,造成农业渔业、居民住房、城乡工商户基础设施等毁损,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因灾死亡失踪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均最多,占全国总数的五成以上。云南省旱情最重,受旱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峰值时约159万人因旱需生活救助、786千公顷农作物受灾;西北旱情则相对较重,辽宁、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5省(区)农作物受旱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占全国旱灾总损失的62%和66%。二是投资明显萎缩,消费隐忧最大。投资增长压力大,政府引导的基础设施投资面临土地、资金等多种制约,同时市场内生动力驱动的产业投资,尤其是对新技术改造不温不火,房地产投资、民间投资增速也低于中东部地区。截至2020年9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的4个省份中有2个在西部地区,分别是内蒙古、青海。消费下滑影响大,也需要较长的恢复期。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之疫情冲击,消费对支撑经济增长的脆弱性更加显现,西部扩内需潜力仍不能充分释放。截至2020年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个省份中有6个在西部地区。三是新兴产业培育不足,新旧动能转换缓慢。受交通、市场资源要素集聚能力等制约,目前西部物流、资金、行政等成本仍然较高,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物流运输成本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抑制传统产业升级,也不利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同时,目前西部地区存在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低、创新资源匮乏、科研水平不高、高端人才缺乏等问题,科技创新能力及研发投入与东部地区差距巨大,直接制约新动能培育壮大,导致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二、2021年西部地区经济运行环境及展望
(一)全球经济增长复苏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2021年全球经济或将整体呈现复苏增长态势,但受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持续时间、自愿的社交距离限制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发达经济体和中国复苏或有所加强,但是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脆弱性或将被疫情放大。同时,疫情下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增加,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或将加剧,这些因素都将对全球经济增长复苏产生不利影响。为减轻疫情对经济复苏的破坏,各国仍会加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持来降低经济增长的下行风险。近期,IMF下调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5.2%。全球贸易增长和FDI增长放缓虽会对我国及西部地区吸引投资、对外贸易等带来负面影响,但疫情还将会进一步加快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调整,区域化、本地化趋势日益明显,国内产业转移将孕育新机,西部地区电子、汽车、装备制造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和关键零部件的国产替代将提速,消费品、生物医药、材料等内需驱动型产业也将加快培育。
(二)国内经济或将保持恢复性增长好态势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进程中,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2021年,我国仍会直面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和不确定的世界局势带来的挑战,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及巨大的内需潜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韧性,加快释放国内消费对全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到正常增长轨道,也将助力世界经济恢复。2021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近期IMF预期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达到8.2%。中国经济稳步恢复增长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稳定支撑,西部地区也将抓住国家扩内需战略机遇,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释放巨大的潜在市场空间。
(三)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仍会整体领先全国
以“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将会进一步释放后发增长潜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步伐将加快,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将被强化,建立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积极探索流域性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补偿机制,绿色经济发展空间将加快拓展。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引领带动下,中欧班列将进一步优化,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完善物流枢纽作用,提高西部地区对欧盟和东盟的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实施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的都市圈战略、推动黄河全流域高质量发展等,必将促进西部重要经济区、城市群加快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提速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升级、城市功能升级,进一步释放内需增长潜力。
综合以上分析,预计2021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仍将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年经济增速将保持6.5%左右。
三、对策建议
(一)聚焦生态安全,夯实绿色发展底线
一是强化生态屏障建设。严守西部生态保护红线,推进三江源、长江上游、祁连山等重点区域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扩大生态产品供给。严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的开发强度与规模,引导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企业有序迁移,降低生态环境压力。二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强长江干流、乌江、嘉陵江及其支流和黄河上游水环境保护,严格饮用水源保护,大力推进水源地环境整治。加强西北荒漠化、西南石漠化整治,重点加大黄土高原、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三峡库区等水土流失治理。开展土壤治理与修复、水污染治理试点,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三是提高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加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与服务,完善灾害风险管理、工程防御、应急处置、区域联防联治等机制,加强部门间应急联动,提高综合防范能力。加大基层救灾设施建设和装备配备支持力度,加强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推进西部地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集成转化和推广应用。
(二)立足扩内需战略,释放投资和消费潜能
一是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互促共进、相互支撑,以开放引领西部内陆加快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壮大成渝、北部湾、关中平原等重点城市群,强化产业支撑能力,优化城镇布局和人口分布,在国家实施扩内需战略、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勇担当、敢作为。二是增加短板领域有效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川藏铁路等重大铁路工程和已开工高速铁路建设进程,重点围绕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规划一批重大物流设施项目,完善各类物流枢纽、航道港口功能。加大城市有机更新建设投入,升级老城区、老街区、老社区等重点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5G网络在城乡社区管理中的智能化应用。加大乡村振兴建设投入,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区)、示范点,进一步丰富乡村产业业态,鼓励返乡人员、社会人才到乡村就业创业。三是共建便利、舒适、满意的消费市场。实施消费环境优化工程,提高消费便利度、舒适度、满意度。要推动重点城市、毗邻地区交通一体化,形成消费便捷化交通网络体系。提高城市商圈商业设施与市政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完善公共停车场、公共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推进高速、泛在、互联、智能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线上消费营造顺畅网络环境,提高支付与结算的便利性。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健全消费诚信监管体系,完善消费维权机制,优化放心消费软环境。
(三)加快产业升级,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一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要依托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重要载体,建设形成若干高水平、有特色的优势新兴产业集聚区,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规模。推动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加快推动优势产业智能化升级。构建绿色制造业体系,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行动,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在有条件的老工业基地设立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示范园区,推动汽车摩托车等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升级。优化煤炭、油气、水电等能源资源开发,开展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三是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力度。增加财政支出,紧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领域,重点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工艺、材料及重大装备、基础软件研究攻关。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大型骨干企业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应用,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
主研:易小光 丁 瑶 苟文峰 赵炜科
执笔:赵炜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