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本章小结
自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城市经济与社会的高度发展,城市更新及其相关问题逐渐成为城市研究领域的一大焦点,并逐步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性。从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的历史与演变来看,起初的城市更新模式以清除贫民窟为主,采用大规模拆除重建,目标单一、内容简单。目前发展为以谨慎渐进式改建模式为主,是目标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的社区邻里更新模式。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城市更新相比西方要晚了很多,对于城市更新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研究与西方国家比较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通过广泛查阅已有文献,对城市更新、建筑使用寿命、建筑拆除决策的已有研究评述如下。
第一,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研究的热点,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发表,但是我国现有的研究成果还没有能够科学指导城市更新的实践活动。
国外的城市更新经历了明显的不同阶段,从城市重建(Urban Reconstruction)、城市再复苏(Urban Revitalization)、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到城市再生(Urban Regeneration),这些专业词汇的变化,不仅仅反映了城市更新理念和模式的改变,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研究成果对城市更新实践的巨大影响。其中,Jacbos、Harvey、Smith等人的研究成果对于城市更新指导思想的演进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对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的具体实践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深远影响。
我国的城市更新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与西方国家显著不同,最为突出的是我国的城市更新与城市新区快速扩张同时展开,对于城市更新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对城市更新的内在科学规律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理论研究方面,现有的文献集中于国外城市更新经验的借鉴、国内城市更新经验的总结和城市更新的具体案例分析等方面。对于城市更新的基本理念、实施战略、机制系统设计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明显不足。正是这些理论研究的不足,导致了我国现有城市更新实践缺乏明确和系统的指导思想,对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决策、模式、方法的实施路径的选择都缺乏科学的支撑。
第二,建筑使用寿命过短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国内的研究成果缺乏定量支撑和系统的解决方案。
系统的文献研究表明,国内外学者对建筑使用寿命的定义,以及建筑使用寿命的测度、影响建筑拆除的因素、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做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但已有研究也有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我国城市建筑的实际使用寿命缺乏基于大量实地调查的研究,现有结论说服力不足;二是对导致建筑过早拆除,使用寿命过短的因素缺乏系统识别,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机理认识不足;三是对延长建筑使用寿命更多是从提高建筑质量、强化物业管理等技术手段方面予以研究,对机制建设的研究十分缺乏。
第三,国内关于建筑拆除决策的研究成果缺乏,不能有效支撑国内城市的可持续更新。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构建科学的建筑拆除决策机制框架,以杜绝城市更新中对既有建筑的随意拆除,特别是在保护城市旧建筑以及旧建筑的再利用改造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同时,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新加坡、英国、美国和中国香港地区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对建筑的拆除管理十分重视,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建筑拆除决策机制。国内现有的文献对国外的研究成果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拆除决策实践介绍不够。
国内建筑拆除决策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拆除技术手段的研究,其中较为关注的技术焦点是建筑拆除的安全问题。对于城市更新过程中建筑拆除决策机制的研究,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十分缺乏。虽然也有一些学者从制度设计、政策构建等方面对建筑拆除决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但是只给出了一些方向性的意见,并没有构建具体的管理策略与方法。在我国的城市更新实践中,建筑拆除的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十分需要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建筑拆除决策流程、方法和指标体系。
第四,作为城市更新与建筑拆除决策机制构建与优化的基础理论,城市治理理论选择应兼顾效率与公平。
城市更新是公共管理和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各国城市治理与公共管理领域所面临的难题。因此,在城市更新及建筑拆除决策中,应采用治理理论与城市治理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由于公共产品的特性,城市更新决策过程中应兼顾效率与公平。城市治理理论中的新公共管理理论遵从效率优先,利益相关者理论则突出决策的公平性。因此,在管理机制构建中,应同时采用治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