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临夏市以德扶贫模式
临夏市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调研和致贫原因分析中,发现部分贫困户不是因病、因学、因灾、因劳动力弱等致贫,而是由于子女不孝、家庭不睦、不思进取、不务正业等致贫返贫。针对上述情况,2015年临夏市率先提出了“以德扶贫”的新理念和新方式,将以德扶贫融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过程,因户施策、因人施法,不仅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精神面貌,也改善了乡风文明。
(一)精准识别贫困户失德问题
针对扶贫工作中发现的各类失德致贫返贫现象,临夏市将因失德致贫返贫的人群分为13类具体对象,包括:家庭思想落后、不重视教育、家教不严;因循守旧、思想保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存在“等靠要”现象;家庭不睦、关系不和;子女不孝、不尽赡养义务;不讲诚信、违法乱纪;参与封建迷信活动,参加邪教、赌博、吸毒、酗酒等;不尚勤俭、好吃懒做、大手大脚;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大事不会做,小事不愿做;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生育子女较多;不遵守乡规民约、家庭生活习俗不文明;盲目攀比、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红白喜事;其他道德缺失的现象。
在细化失德特征的基础上,临夏市结合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在“准”上下功夫,深入贫困家庭进一步开展调查摸底工作。通过认真分析致贫返贫原因,对照因失德致贫返贫的13种表现进行分类,全面掌握各村因失德致贫返贫家庭和个人的现状,确定以德扶贫家庭及个人名单,做到“底数清、问题清,确保对象的精准”。接着,各镇精准扶贫工作站、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双联单位对以德扶贫对象逐户逐人进行分析研究,查找根源,在“精”上下功夫,因户施策,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扶德目标。
(二)突出结对帮扶
对因失德致贫返贫的特殊人群,临夏市整合党代表、基层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人、党代表和社会贤达等资源,建立由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结成“一对一”和“多对一”的“四位一体”帮扶机制,瞄准靶向、对症下药。帮扶人员定期入户掌握贫困户家庭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帮助解决子女上学、看病就医、春耕备耕等问题,在感情交流中沟通思想,鼓劲打气。通过心贴心地服务、实打实地排忧解难,推动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同时,每年审核更新确定因失德致贫户,对剩余情况复杂、难以解决的贫困户,各镇、村组织成立帮扶小组,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按照“一户一策”,制订详细的帮扶计划,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确保解决问题、稳定脱贫。
针对贫困群众突遇生活变故从而丧失斗志和信心的状况,临夏市各级帮扶干部和贫困群众建立起了“亲情”联系制度,从生活细微处着手,帮助贫困群众建立起生活信心。临夏市枹罕镇率先推出镇村干部、社会有识之士与孤儿家庭、单亲家庭亲情结对帮扶,共联系单亲儿童或孤儿120名、志愿者60人。同时,结对帮扶干部和帮扶户结成亲人、互留电话、互通信息,每月至少到结对贫困户家中一次,及时了解掌握贫困户生产生活、子女学习、家庭成员状况、家庭重要事情等最新动态。各级帮扶干部从事关贫困群众切身利益的子女上学、看病就医、春耕备耕等细微处入手,与贫困群众同生产、同劳动、同进步,在帮扶过程中,一边倾听群众诉求,一边回应群众关切,用人文关怀帮助贫困户重建生活信心,拉近了与贫困群众的距离,为扶志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评选道德典型展现榜样力量
在以德扶贫工作中,临夏市时刻注重以宣扬道德模范的方式带动失德致贫返贫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临夏市以“争做孝星、当好媳妇、创文明家庭”为主要内容,分别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孝老爱亲好青年”“创业创新好青年”等评选活动,并积极创评“最美家庭”“幸福家庭”“五星级文明户”等,塑造了一大批群众身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模范。各镇、村坚持以点带面,每村选取2~3个在以德扶贫工作中脱贫的家庭或个人典型,用典型的力量教育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气,打击邪气,促进家庭和谐。此外,以德扶贫工作组还组成“道德宣讲团”进村入户,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贫致富先进典型、道德模范事迹报告等活动,举办以德扶贫文艺演出、评选“最美家庭”“好儿媳”、建立道德“红黑榜”机制等活动。
贫困群众丧失脱贫斗志的很大原因在于突遇生活变故,无法找到新的生活出路,从而产生了得过且过的想法。针对这一现象,临夏市通过积极宣传各类扶贫政策,开展“两户见面会”宣扬榜样力量,当好脱贫路上的“引路人”。“两户见面会”让身边人讲身边事,让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本村发家致富的养殖大户、致富能人、回乡创业等鲜活事例引导群众打开心结,引导贫困群众转变“等靠要”思想,坚定脱贫信念。每村通过制作“笑脸墙”故事集的形式,记录宣传农村“脱贫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带动群众营造出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净化农村风气,助推贫困群众志气提升。
临夏市创新道德模范宣讲方式,结合参观、观影、媒体报道等形式,让榜样力量深入人心。临夏市在以德扶贫工作中格外注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组织各中、小学校利用班级活动开展以德扶贫思想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孝老爱亲、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故事和案例。临夏市扶贫办组织贫困户对重点项目、特色观光农业基地、养殖基地、龙头企业、脱贫致富典型等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引导贫困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临夏市电视台、市广播电台每月组织1~2期已脱贫的失德致贫户、致富带头人到群众身边现身说法,采取定时滚动播放的形式,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引导群众崇德向善。同时,曝光一批游手好闲、危害家庭、危害社会的反面典型,强化警示教育,让以贫为耻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开展法律和政策宣讲
临夏市积极采取德育、法治宣讲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传播法律知识,促进乡风文明的建设。首先,临夏市为失德致贫返贫群众印发5000册《村民德育和法制宣传手册》和《农村以德扶贫宣传手册》,以通俗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惠农扶贫政策、实用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古代二十四孝故事等内容囊括在内。帮扶干部定期深入贫困户家中进行讲解,并督促贫困户自己读、自己看、自己想,使大部分因失德致贫返贫贫困户认识到自己致贫返贫的根源。通过发放、宣传和学习,进一步提升村民道德水准和法治观念。
其次,临夏市结合以德扶贫,大力宣讲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帮扶队伍充分利用党员固定活动日、“全国扶贫日”、村民知情大会等,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义诊、健康宣传活动,将政策法规宣传到群众身边。临夏市结合农村党员“冬训”,选调精干力量组建宣讲工作队,深入文化广场、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大力宣讲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临夏市委党校宣讲队伍深入农村农民中去,开展了党的十九大精神、“两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系列宣讲,有力提升了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内生动力。2018年以来,共开展以德扶贫培训77场次、辅导4227人次;开展以德扶贫法治讲座40场次,发放普法读物7万余本。
最后,临夏市公检法部门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法治宣讲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懂法、守法和防范意识。临夏市法院、检察、公安、司法等部门组成以德扶贫法制政策宣讲队,紧紧围绕宪法、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分期分批开展保障老年人、妇女、儿童权益以及农村实用法律法规宣讲活动,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树立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法制部门紧盯农村易发的土地纠纷、邻里不和、村组矛盾重点领域,开展法律法规普及、解释及法律援助工作,集中调处多起各类矛盾纠纷。临夏市充分发挥检察院驻村联络室、法院农村巡回法庭、镇司法所、村司法工作室的作用,每年在镇、村开展一次农村有关案件的公开审理活动,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树立法治理念,使之不敢以身试法,起到约束、震慑、教育的作用。
(五)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临夏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着力破除乡村大办酒席、封建迷信、环境脏乱差等陈规陋习。不仅如此,为配合“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专项行动,临夏市电视台专门开设了《临夏正能量》《移风易俗大家谈》等专栏,在各镇、村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临夏市在各村建立红白理事会,修订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群众抵制高价彩礼、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等不良习俗,有效遏制了陈规陋习,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在狠抓脱贫攻坚软硬件建设的同时,临夏市委、市政府还把文化惠民摆到了突出位置,通过实际行动让贫困群众真正享受到“文化民生”带来的幸福生活。在文化场地建设方面,临夏市投资在枹罕、南龙、折桥3个镇建设了综合文化站,市财政每年为文化站拨付工作经费,并配备5名专职工作人员,为农村群众提供一个“乡村舞台”。同时,在南龙、枹罕、折桥、城郊4个镇设置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并设置了表演舞台、文体广场、含有电子阅览室的农村书屋、多功能服务室,配备了一定的体育健身器材。文化服务中心还修建了文化宣传科普长廊,充分利用“科普之冬(春)”活动、村级文化墙、公益广告牌、文化长廊、宣传标语粉刷上墙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古代二十四孝故事等进行广泛宣传。有条件的贫困村还建设了老年人日间照料室、农村产业发展互助社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设施。文化设施的建设为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奠定了基础。
在“乡村舞台”建成并完善后,临夏市政府给予政策、资金和培训支持,引导和鼓励群众创建民间自办文化团体,加强对文艺人才队伍的指导培训和支持帮扶,并广泛开展民间自办文化社团才艺与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各镇每年举办一届民间自办文化社团演出大赛,集中展示才艺,形成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的良好氛围。临夏市以乡村大舞台活动为载体,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题,每年到各镇、村开展一次群众文艺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文艺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贫困群众的业余生活,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群众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也能以更加积极、自信的心态面对生活。如今走在临夏大庄村的乡间道路上,还能看到墙上印刷着的村民自发创作的诗歌作品。以文化建设的形式进行扶贫,不仅丰富了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转变了村民们的生活观念,提高了其自身发展能力,推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向纵深发展。
(六)推进产业就业扶贫破除“等靠要”思想
临夏市开展以德扶贫的另一重点在于以“志”扶贫,即帮助贫困户彻底转变思想观念,提升脱贫斗志。在脱贫攻坚进程中,部分贫困群众生活突遇变故,失去生活信心、缺乏脱贫致富决心和动力、安于现状以致逐渐产生了贫困认同心理,丧失了脱贫致富的决心。针对这一情况,临夏市委提出“扶贫要扶志”的思路,坚持把激发调动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勇气作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帮助群众立下“脱贫志”。
在发展产业带动扶贫工作的同时,临夏市还注重把以德扶贫与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相结合,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切实改变了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此外,随着甘肃省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临夏市也在积极探索就业扶贫与扶德、扶智、扶志相结合的造血式扶贫新方法、新路径。2017年,临夏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缺技术致贫的人数占35.37%,超过1/3的贫困人口因技术制约导致脱贫困难。根据贫困劳动者大多缺少一技之长从而无力转移就业这一现状,临夏市将劳动力技能培训作为贫困群众的有效增收渠道,以“培训一人,脱贫一人”为目标,及时了解贫困户所从事或即将从事的工作方向,制定最切实际的培训工种及授课方式。通过让贫困群众增加技能,掌握一技之长,使得其获得增加收入的机会,从而增强贫困群众面对生活的自信,也可以激发其通过自己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斗志。
继送技能、送政策后,公益性岗位开发也成了就业脱贫工作的主抓手。为此,临夏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贫政策,其中包括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扶贫专岗开发工作,通过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家庭收入,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人员的稳定就业,为顺利实现脱贫提供了保障。同时,也让贫困群众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转变思想观念,逐步消除“等靠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