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论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读者你好,我是本书作者,数百万粉丝自媒体矩阵“学术志”创始人,大家都习惯叫我学君。

你正在看的这本书,是我经过数十次授课,数百名学员检验,不断补缺修正而完成的。现在,市面上有关论文写作的书不在少数,那么你一定会有疑问:这本书有什么独特价值?作为本书作者,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串联内容的思维逻辑:结构思维和模型思维。通过这种思维逻辑,我希望达成的一个目标是:把那些看起来“只可意会”的内容,经过视觉化、结构化加工,通过“言传文播”让你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规律。

那么,什么是结构思维和模型思维?

结构思维来源于还原论。还原论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复杂的系统、事物、现象可以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来加以理解和描述,其对应的还原论方法就是将高层的、复杂的对象分解为较低层的、简单的对象来处理。结构化生存是世界万物存在的基本形式,如自然科学中,物质是由分子、离子、原子等构成,夸克是物质的最小单元,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要复杂,但结构化也是其基本存在方式,如社会是由各种群体和组织构成的。本书的基本思维逻辑之一就是结构思维。所谓结构思维是指通过结构框架,将碎片化信息进行系统化思考和处理,实现认知的深化。除了客观世界,结构化也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比如要记忆“h08py02p004a2”,很多人感觉会非常困难,如果加工成“20200408happy”,在内容上没有变化,只是形式上作一些调整,看起来非常困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这种看似简单的方法在社会中有非常普遍的使用,比如棋类大师都是将数万种“棋式”以结构化形式装入大脑中,优秀运动员都是将关键动作结构化为一种模式,通过肌肉记忆形成大脑认知。在学术研究和学术写作中,结构化思维也大有用处。我们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在考试试卷中,选择题、填空题和开放题是最常见的题型,根据我们的经验,题型之间存在难易差别:选择题最容易,填空题次之,开放题最难。如果把论文写作看作试卷中的一种题型,那么它对应哪一种呢?多数研究者会将论文写作当作开放题来做,但开放题是最难的题型。那么,有没有办法降低题型的难度呢?其实,研究者普遍认同论文是一种程式化和结构化非常强的体裁,如实证研究结构就是“洋八股”结构(1)。“洋八股”其实还只是论文最外层框架,在论文的前言、文献综述等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不断分解为更小的结构组织。意识到论文的结构类型,并对论文结构进行拆解学习和写作,就是还原论的思想,这也是贯穿本书的逻辑和方法。

本书将学术论文划分为三个层次结构:最外层结构是“顶天立地加两翼”结构模型;中间层结构是选题、前言、文献综述、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分析论证、结语、标题等八个部分;最里层结构是对中间层的进一步拆解,如将选题分为五个步骤,将前言也划分为五个部分等。这样通过结构化思维,读者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楚论文骨架,在文献阅读时就不会耽于文字阅读,转而在结构阅读上下功夫,提升阅读效率。同样在论文写作中,研究者可以完成一个个比较小的结构模块,最后将准备好的模块拼成一篇完整的论文,降低写作难度。

本书另外一种思维逻辑是模型思维,这直接来源于查理·芒格提出的“思维模型”思想。查理·芒格作为巴菲特的搭档,取得了非凡成就,他认为成功秘诀就在于思考时所使用的“思维模型”。查理·芒格认为“思维模型”就是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这些重要学科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学等众多学科,学习这些学科的重要原理,形成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个人再依据这些模型来组织个体经验和碎片信息。本书所指的“模型思维”就是指利用“思维模型”的方法进行思考。

前面,我们讲过结构化是世界万物存在的基本形式,那么人们又该如何界定和表述这些结构呢?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借助概念,比如椅子和凳子都各自代表了一种结构形式。但有时,尤其是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概念的表述效率比较低,这时模型化表述就更便捷。当然,我们这里所指的模型已经比芒格的“思维模型”概念宽泛得多,《好好思考》一书将“思维模型”分为经验技巧型、方法流程型、学科原理型、哲学视角型四种类型(2)。由于作者能力所限,本书中所指的模型思维主要是“方法流程型”的“思维模型”。

结构思维和模型思维是一脉相承的。本书先尝试对论文文本结构进行拆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总结抽象成可视化更强的“思维模型”,如本书中所提供的“顶天立地加两翼”论文结构模型、“非共识”研究观点模型等。

本书体例基本按照论文写作顺序进行编排,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选题的概念和关键要素,基于选题概念和关键要素提出了“顶天立地加两翼”论文结构模型,这个模型图是全书体系的核心思维框架,是论文写作顶层设计作战地图。

第二章主要基于选题的五个关键要素,总结和阐述了“论文五步选题法”,只有对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问题、预设研究观点五个要素进行充分思考,才能构思出严谨、高水平的论文选题。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论文前言部分的写作,在对前言结构进行拆解的基础上,提出前言写作的“倒金字塔”模型,方便读者学习和练习。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文献综述的结构,总结了“三大步九小步”写作顺序,并对各个环节进行了简单介绍。第三节以案例的方式对“文献综述的分析对象”进行了介绍,帮助读者建构合理的综述结构。

第五章主要介绍了理论的类型,由华莱士“科学环”推导出三种理论类型:演绎主义理论、归纳主义理论和理论研究,并对每种理论类型的结构进行了剖析,引导读者对理论的形态产生更深入的认知。

第六章主要从文本层面,对不同研究方法范式下的具体研究方法进行了推荐和结构分析。

第七章主要从形式和逻辑两方面介绍了论文分析论证结构,最后介绍了常用的“金字塔”结构,可以借鉴到论文写作架构中。

第八章主要介绍了结语的结构和写作要领,并提出了“非共识研究观点”模型,希望能够对写作者的研究立意有所帮助。

第九章是最后一章,主要介绍了标题、摘要、关键词三部分的结构和写作,并为读者提供了可操作的写作模板。

在本书中,还附有依据本书内容设计而成的“论文写作地图”,这既可以是本书的一个“内容地图”,同时也是作者希望交付给读者一种“思维地图”,是本书结构思维和模型思维的更具体体现。

本书内容有较多创新之处,这些都是基于笔者的研究经历和思考而来,像“顶天立地加两翼”结构模型、研究单位、研究维度、去共识等概念和模型都是作者依据写作的需要提出来的,而这些概念和模型共同编织了作者的学术写作理念之网。虽然本书内容已经经过数十次讲授,并不断补缺修正,但是付诸文字后,在某些逻辑环节和细节之处肯定有所不足。就像好论文一定是改出来的一样,本书也希望得到读者的反馈和批评,在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本书顺利出版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首先感谢“学术志”团队的同事们。读博时期,秉持着“帮助学术研究者成长”的初心,我们白手草创“学术志”微信公众平台,目前已经成长为数百万粉丝关注,拥有数十个微信公众号、学术志APP等平台的媒体矩阵。今天的一点小成绩都是大家共同的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发展起来的,力争为中国学术事业的进步添一块砖,加一块瓦。其次,感谢所有平台的读者和支持平台的专家老师们,是你们的支持让我们保持着努力的勇气,是你们的认可让我们有了不放弃的底气。最后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老师,是他的督促和认真审稿保障了本书的顺利出版。

本书所有内容文责自负,有任何问题可以和作者取得联系(邮箱:61823018@qq.com)。

学君

2020年7月于北京


(1)彭玉生.“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J].社会学研究,2010,25(02):180-210,246.

(2)成甲.好好思考[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