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确定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有目的地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类各种社会行为进行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手段。(51)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同属“顶天立地加两翼”结构图中的两翼部分,是学术研究中的可选择部分。研究方法的选择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决定了学术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法、路径和工具,是判断该研究是否科学的一个重要依据;二是选择基于不同哲学基础的研究方法,其实也是在选择该研究的研究类型。刘良华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将导致不同的选题方向。表面上看,研究者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我可以研究什么问题’。实际上,研究者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我将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不同选择,将决定研究者走上不同的研究道路。或者说,研究的方法决定选题的方向。”(52)方法论问题是一门学科的核心问题,不同的方法论立场往往意味着不同的研究视角或先入之见,进而衍生出不同的问题框架、概念体系乃至命题系统。(53)
一、研究方法体系与范式
研究方法范式的分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当前,思辨研究、量化研究、质化研究、混合研究等是大家熟知的研究方法范式。其实每种研究方式都由一定的哲学基础发展而来,最终形成比较确定的研究方法范式。“任何一种研究取向或研究典范所主张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都构成了该一研究典范的‘世界观’,它在性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预设,是由研究者的基本信念所决定的。可见,处理第一原则或终极原则问题的世界观,或说范式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石。”(54)
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就是研究者们学术“世界观”的体现,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上有本质的区别。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是关于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哲学概念。本体论(Ontology)是关于世界本原或本质问题的概念,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是否存在一个外在于我们的“真实”世界?而认识论(Epistemology)则是关于知识的理论,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知者(knower)与被知者的关系的本质是什么?(55)方法论(Methodology)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者通过什么方法发现那些他们认为是可以被发现的事物的”,主要关注“怎么办”的问题。
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紧密相关,任何研究者都有意无意地秉持某种本体论以及与之关联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据此开展研究。研究者的学术“世界观”表现在研究者倾向采用哪种研究方法类型。我们依据不同研究方法范式的不同哲学基础做简要分类,如表2-5所示。
表2-5 研究方法范式的哲学基础
②许放明.社会建构主义:渊源、理论与意义[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37.
理性主义认为,世界存在人的意识中,人们可以通过理性逻辑认知世界潜在规律,认为人类一切活动都应有理性指导,只有理性是至高无上和权威的。理性主义始于柏拉图,培根、笛卡尔、康德等继承了理性主义哲学观,打破了欧洲神学哲学传统,发展出一套以理性逻辑为中心逻辑方法的体系,如培根发展了归纳逻辑方法、笛卡尔发展了演绎逻辑方法。思辨研究就是建立在理性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一种研究方法范式。
客观主义认识论秉持社会事物是独立于人的意识存在的本体论,认为社会世界同自然世界在本质上相同的,外在于人的主观意识,具有独立的运转规律,是不可控、不可改变的。认为人们能够通过测量、数字、统计等量化方法认知客观世界,在此基础上逐步延伸出“量化研究”的研究方法范式。
社会学家库恩(Kuhn)认为,“科学对事实的观察和说明总要通过现存的范式或理解的框架而展开”(56),把科学研究带入了一种新范式—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客观事实,事物的意义既不是发现的,也不是创造的,而是与主观意识一起互相建构的。”(57)所谓客观存在的事物没有“意义”,只有人们意识到它的存在时,客观事物才会产生社会意义,所以人类世界是被建构起来的。这同时也意味着那些不存在于人类认知系统的事物,就不具备任何的社会意义,由于背景、知识、立场等方面的差异,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会建构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认知。在建构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研究者们对客观主义提出了质疑,发展出以解释和建构为目的的质化研究方法范式。
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争论一直存在,甚至水火不容。在研究方法上,一些研究者秉持实用主义认识论,以研究目的为导向,求同存异,试图将基于不同哲学基础的方法统一到一套方法论体系中。实用主义是美国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由哲学家皮尔士创立,后被詹姆士、杜威等学者不断发扬光大。实用主义的根本纲领是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实用主义为混合研究提供了认识论的合理性和逻辑性,以研究问题为导向,将量化研究、质化研究等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统一到一个体系中。
二、研究方法范式分类与体系
通过以上简单梳理可以发现,研究方法的发展是和其背后哲学思想的发展相一致的。随着学术研究的进步,研究方法越来越完善,逐渐构建起比较完整的方法体系。仇立平教授将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分为社会研究方法论、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社会研究的技术和工具三个层次。我们参考仇立平教授的分类方式,将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纳入其中,划分为研究方法哲学、研究方法范式、研究方法方式和研究方法技术与工具四个层次,如图2-5所示。
图2-5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
上一部分我们对研究方法的哲学进行了梳理,这一部分我们将对研究方法范式和研究方法方式作进一步梳理,因为研究方法技术和工具太过具体和琐碎,限于篇幅,这一部分就不展开了。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一般划分为思辨研究、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和混合研究,虽然有些学者在划分标准和命名上有所差异,但是这四种研究方法范式都得到了承认,并在学术实践中被大量应用。
(一)思辨研究方法
思辨研究方法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也是时间最长的探究世界的科学方法,但是,思辨研究方法在学术界并没有得到统一认识,有文献也将其称为“哲学研究”“人文研究”等。彭荣础认为:“思辨研究方法是研究者在个体理性认识能力及直观经验基础上,通过对概念、命题进行逻辑演绎推理以认识事物本质特征的研究方法”(58),并总结了思辨研究的四个特点:首先,思辨研究方法以个体的理性认识能力为基础。思辨研究方法秉持理性主义的认识论,主张感觉经验只能提供关于事物表象的认识,必须通过抽象、判断、逻辑、想象等理性认识能力去认知事物的本质。其次,思辨研究方法以研究者的直观经验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者都是在自身经验和体验基础之上进行理性思考。再次,思辨研究方法的研究方式是对概念、命题进行逻辑演绎推理。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思辨研究方法以抽象的概念、命题为直接操作对象;二是思辨研究方法以逻辑分析作为具体研究方法。最后,思辨研究方法以认识事物本质属性为目的。
思辨研究方法是所有研究的基础,基于思辨研究方法的成果数量也是最多的,但是在方法层面的研究和讨论上,思辨研究处于严重缺位的状态。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1.思辨研究方法与思辨研究混淆。“思辨研究方法与思辨研究不是一个概念。思辨研究是一个研究领域,专指进行‘形而上’层次的研究,它也是需要具有更深研究功力才能从事的研究领域。思辨研究方法则是一种普遍方法,凡涉及概念和理论探讨都需要的方法。”(59)但是在现实研究中,研究者们往往混淆思辨研究方法与思辨研究,把两者当作同一种类型。思辨研究方法遭到实证主义等其他哲学思想的批判,被认为是形而上的,不够科学的。
2.思辨研究方法的滥用。思辨研究方法看似门槛很低,上到一个专业的专家教授,下到刚刚开始学习的本科生,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几乎是零门槛使用。好的方面,思辨研究的应用非常普及,成果非常多,其中也产生了很多优秀成果,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坏的方面,思辨研究方法成为一个“无所不装”的缸。“只把它作为与实证研究方法相对应的研究方法的一个称谓”,(60)认为除了实证范畴之外的都属于思辨范畴,把很多工作总结、经验描述、个人感悟等都归入其中,导致思辨研究方法经常被误用、被滥用。
3.思辨研究方法专业程度不够。思辨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个人的理性认识和思辨能力,运用思维逻辑去认知世界。但是,个人的理性认识是一个很难程式化和操作化的过程,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一个永远无法探知的“黑箱”,这也直接导致了专门研究思辨研究方法的论文和专著等学术成果都非常少,虽然普及度很高,但很多思辨研究成果本身的思辨程度却不高,黄渊深将这种因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所造成的现象称为“思辨缺席症”。(61)
(二)量化研究方法
量化研究方法(Quantitative research),也被称为定量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方法等,是实证主义研究的主要方法范式之一,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得到大量应用,相关研究成果也非常多,甚至成为一些学科最主流的研究方法范式。所谓量化研究,指“对经验数据(包括实验性数据和观察数据)进行统计推论、从而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的过程”(62)。客观主义认识论下的量化研究范式是学术研究进入科学时代的标志,对于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马克思甚至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63)与其他研究范式相比,量化研究可以总结为三个特点:概念的量化;陈述的量化;以跨个案的量化因果推理(统计推理)作为主要推理模式。(64)
游腾飞将量化研究划分为三种研究路径:数量描述型定量研究、认知解释型定量研究和假设验证型定量研究。数量描述型定量研究包括两种技术手段:一是对事物进行数量层面的基本描述,比如长度、高度和温度等;二是在前一种数量描述的基础上进行简单计算和统计,比如计算一个月的降水量或某个时期国家的GDP等。(65)认知解释型定量研究的技术手段是对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认知性因果解释,在统计上多是进行相关性的回归。假设验证型定量研究则是在相关回归的基础上验证相关理论假设。(66)
量化研究具有一套比较确定的研究程序,每一步都遵循基本的原则。虽然不同的研究方法执行程序上存在差异,但是一般的量化研究过程都包含了以下七个步骤:“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研究设计、测量变量、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做出结论。”(67)这里我们只是对研究过程做简单交代,在执行中有非常规范的理念、方法和标准,具体请参考风笑天、仇立平等学者的著作。
1.确定适用于量化研究方法的研究问题。虽然量化研究方法能够解决很多研究问题,但其适用范围具有明确的边界,量化研究的第一步就是确定适用于量化研究方法的研究问题。量化研究的特点要求研究问题具有一些独特特征:如概念可测量、概念之间存在清晰而明确的关系等。如“教育水平会不会影响个人的工资”就是一个典型的可以用量化来研究的问题。
2.将问题化约为待检验的假设。研究假设是对研究问题的一个暂时性回答。之所以说是暂时性回答,是因为后面要通过数据来检验。如果验证通过,则该假设成为经验通则,否则就要放弃该假设。如“教育水平会不会影响个人的工资”这项研究中的研究假设可简单写为:“受教育水平越高,个人工资水平就越高”。
3.根据研究设计选择执行方法。研究设计指一套搜集、分析和解释资料的计划与方法。量化研究统领着很多具体执行方法,如常用的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研究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根据研究问题选择哪种执行方法,并据此来确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和实施路径。
4.测量变量。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现出来的过程。(68)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科学研究中的研究对象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属性,研究者把测量分为四种类型: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这四种类型的层次逐渐上升。变量是指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测量变量就是把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的社会现象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一般化约为数字来表示。
5.搜集数据。搜集数据是量化研究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研究者要根据以上设计制定资料搜集的方案。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搜集资料的方式是问卷调查数据、实验数据、文本数据以及公共数据等。
6.分析数据。资料搜集完成以后紧接着就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把杂乱无章的原始资料整理成系统、完整的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编码输入,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整理和分析一般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步,对收集来的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复查、编码和录入、数据清理。第二步,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初步的描述性统计整理,如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组、频率统计等。第三步,运用相关统计技术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按照变量多少,可分为单变量统计、双变量统计和多变量统计。
7.得出结论。最后是研究者对统计结果做出解读。解读统计结果是量化研究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很多研究者往往忽略或轻视这一部分。如果说,前面的几个步骤都是“就事论事”的话,那么结论部分除了对统计结果做出总结性的结论之外,还需要结合自己专业的知识对统计结果做出总结,这也是研究者专业能力的一种体现。
(三)质化研究方法
质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与量化研究相对的一种研究范式,与量化研究服务于客观主义不同,质化研究服务于诠释主义和建构主义。长期以来,很多研究者都把量化研究以外的研究统称为定性研究。陈向明教授认为,“社会科学界目前对‘定性研究’所下的定义一般都比较抽象和宽泛,通常将所有非定量的研究(包括个人的思考和对政策的解释和阐发)均划入定性的范畴”。(69)(陈向明并认为,较之于她此前将Qualitative Research译为“定性研究”。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地常用的“质的研究”这个译名更为确切(70)。)风笑天教授则认为,“实际上,定性研究与质性研究、质的研究、质化研究概念完全相同,指的都是同一件事。这四种译名不存在优劣之分,使用哪一种可以说只是学者的个人喜好而已”(71),“之所以用‘定性研究’的概念,而不用诸如‘质化研究’‘质性研究’‘质的研究’等概念,主要考虑的是国内社会科学界的习惯和误解。与有的学者采用换一个名称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我们可以依旧使用定性研究这一名称,其目的就是为了直接说明定性研究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方法,就是为了纠正目前存在的对定性研究方法认识上的偏误”(72)。
我们认为,质化研究同量化研究一样,是一种实证的方法,那些思想报告、读书笔记之类的内容不属于质化研究范式的范畴。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同意风笑天教授的理解,定性研究与质性研究、质化研究、质的研究的内涵和指向是一致的,只是个人喜好不同而已。在本书中,我们将这种研究范式统称为“质化研究”。
质化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73)。质化研究范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74):(1)自然主义的研究情境。质化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研究者需深入其所研究事物的现场,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研究。(2)归纳式的逻辑方法。质化研究主要采纳归纳式的逻辑方法,这要求研究者主动地深入到实际中去,在保持原有状态不变的情况下,对事物的真实过程进行研究。在收集和分析资料时,走 “自下而上”的路线。(3)描述式的叙事手法。质化研究成果采用描述性的叙事手法,研究者以现场的观察记录、关键人物的访谈实录、文件、图片、实物等为主要的资料来源。研究报告多用文字表达,辅以图表、照片、影像等,即使采用一些统计数据,也是为了描述社会现象,而不是对数据本身进行相关或因果分析。(4)整体性的研究视野。质化研究者以整体性的视野进行研究。不同于量化研究中将研究对象孤立抽取出来还原为几个变量的研究思路,认为任何研究对象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这个结构中任何一个成分的改变,都会引起其他结构成分的变化。质化研究者往往会花很多时间在现场,尽可能收集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的历史、宗教、政治、经济和环境因素。
虽然质化研究范式下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也存在一套研究者比较认同的执行程序,包括确定研究现象、陈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问题、了解研究背景、构建概念框架、抽样、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做出结论、建立理论、检验效度、讨论推广度和道德问题、撰写研究报告等(75)。在此基础上,我们简化为研究设计、收集材料、材料分析、得出结论四个过程。
1.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指研究者在项目开展之前对项目进展的一个预想。与量化研究中的研究设计相比,质化研究要灵活很多,一般在研究开始之前有一个大概的设想,在研究过程中会根据具体的研究情况对研究设计做比较大的修订,一直到研究结束。质化研究的研究设计主要包括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选择等方面。
首先是确定研究问题。质化研究的学术追求是对研究现象进行解释性理解,而不是为了某些假设进行因果性的解释和证实。所以适用于质化研究的研究问题偏向于描述性、解释性问题,而不太适用于因果性问题。如“教育水平会不会影响个人的工资”是一个典型的因果性问题,而“教育水平不高的工作者是如何获得高收入的”就是一个典型的质化研究问题。量化研究适用于“为什么”类型的研究问题,而质化研究适用于“是什么”“如何”类的问题。
其次是确定研究对象。在进行研究设计时,质化研究中的研究对象包含更多的信息,不仅有被研究者,还有时间因素、地理因素、事件进展甚至研究伦理等方面的问题,能够确定的研究对象是可以通过质化研究进行研究的。与量化研究中的随机抽样不同,质化研究一般选取很少甚至一个对象展开研究,侧重深度而不是广度,即使探讨抽样问题,一般也使用目的性抽样,而不追求随机抽样。
最后是研究方法的选择。质化研究范式下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具体选择哪种要根据设定的研究问题来确定。如对一个现象的意义进行研究,可以选择阐释学的方法;对研究现象发生过程和具体细节进行研究,可以选择田野调查的方法;主要通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互动来获得研究结果的,可以选择象征互动的方法;主要目的是建立理论的,可以选择扎根理论的方法;研究资料主要是对话或文字的,可以采取话语分析的方法。(76)总之,要根据研究问题确定研究方法,而不能相悖。
2.收集材料。质化研究中能够使用的资料类型比较多,原则上只要判断对研究有用的东西都可以归为资料。收集材料过程中,不仅仅要围绕最初的研究设计,还要根据进入现场的情景以及与被研究者的互动收集那些临时出现或意想不到的资料,并时刻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思考。质化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手段较多,最常用的是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
3.材料整理与分析。材料的整理与分析是质化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质化研究材料的收集是开放性的。如何在数量众多的材料中寻找研究线索、发掘意义、建构理论是质化研究的关键。首先是将访谈资料(录音或笔记)或观察资料进行细致的整理,除了必需的文字,还需要对研究情境以及互动情境进行还原式的描述,再进行必要的编号。然后是对资料的分析,最典型的分析方法是扎根理论中三级编码的分析手段,从众多资料中寻找线索,建构理论。
4.得出结论。质化研究是一种归纳式研究路径,最后的结论部分需要对收集到的材料做出抽象凝练的总结,挖掘出隐藏的意义,并对意义加以解读和深化,扎根理论还要求进行理论层面的发展。
(四)混合研究方法
因为思辨研究、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分别建立在不同的哲学基础之上,持不同研究范式的研究者们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尤其是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者之间的争论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白热化。随着争论的持续和深入,有些研究者试图超越这种二元分裂的局面,提出混合研究的思路,认为混合研究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以区别客观主义、建构主义的哲学观。
克雷斯威尔认为,混合研究方法就是“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和健康科学领域的一种研究取向,持有这种取向的研究者同时收集定量(封闭的)数据和定性(开放的)数据,对两种数据进行整合,然后在整合两种数据强项的基础上进行诠释,更好地理解研究问题”(77)。
混合研究方法的特征可概括为如下几方面:(1)同时收集量化数据和质化数据。混合研究认为,量化数据和质化数据是两种不同的数据类型,但是拥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研究中不应该抹杀任一领域的重要性,而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2)有效整合量化数据和质化数据。有效调和文本数据和数字数据是混合研究方法的一个难题,为此,混合研究方法设计出了多种数据整合方案,常用的方案有聚敛式设计、解释性序列设计、探索性序列设计以及干预设计、转型设计、多阶段评估设计等。(78)(3)以理论框架为基础。混合研究设计一定是基于某种研究视角提出来的,而最为常用的视角就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同的理论框架或者是基于研究者价值观和信念的哲学视角。
下面简单介绍混合研究中最常用的几种设计方案。
1.聚敛式设计(convergent design),也称平行设计(parallel design)、并行三角互证(concurrent triangulation)。聚敛式设计方案是混合研究中最为典型的设计模式。设计的意图是同时收集和分析量化数据和质化材料,通过不同但是互补的资料来更好地回答研究问题。在这种设计方案中,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2.解释性序列设计(explanatory sequential design),也称为量化—质化顺序设计。该方案的设计意图是研究者先通过量化研究手段进行资料的搜集和分析,然后通过质化研究手段搜集与分析资料,对前一阶段的结论作出解释。
3.探索性序列设计(exploratory sequential design),也称为质化—量化顺序设计。该方案的设计意图是在研究工具(问卷、量表等)不具备以及研究变量、理论框架等不明确的情况下,先用质化研究探索研究问题。在初步探索后,研究者把质化研究的发展用于第二阶段的量化研究,运用各种工具和数理统计对数据进行分析。
伯克·约翰逊认为,混合研究过程存在着八个步骤:确定混合设计是否合适、确定使用混合设计的基本原理、选择或者构建一个混合研究设计和混合抽样设计、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不断地验证数据、不断地解释数据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杨立华、李凯林将混合研究概括为五个主要步骤:确定方法、选择研究设计、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汇报结果。(79)
1.确定方法。根据具体研究问题确定合适的方法,而不能为了方法而选择方法。混合研究方法要采用量化和质化两种研究范式,对研究者的学术能力要求很高,只有在单一方法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时候,研究者才考虑采用混合研究方法。
2.选择研究设计。混合研究方法有聚敛式、解释性和探索性三种设计方案,每种设计方案都有其适用的情境。对一个新课题的初步探索研究,可以考虑聚敛式设计;探索性研究并期望获得验证性的补充,则可以选择探索性混合设计;解释性研究并期望获得生动性的解释,则可以选择解释性混合设计。(80)
3.收集数据。不管采用哪种设计方案,都必不可少涉及量化和质化两种方法的数据收集工作。量化研究倾向于收集可数字化的数据,质化研究倾向收集文字化的材料,两者执行时流程一致,但是量化和质化两种方法的使用顺序要符合研究设计。
4.分析数据。混合研究中的数据涉及量化数据和质化材料两种类型,在数据分析中依据不同的研究设计有不同的分析策略。在聚敛式设计方案中,量化数据和质化材料可以分别分析,最后汇总到结果中。而在解释性和探索性设计方案中,要将两种数据类型整合,进行整体性分析,最后汇总到结果中。
5.汇报结果。在结果陈述方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如果混合研究设计是同等地位混合设计,那么混合研究报告的结果部分就需要有定量和定性两项研究结果的分别陈述,并对两种研究方法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如果是主从设计的混合研究,结果部分应以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的研究结果为主,并将占次要地位的研究方法的研究结果作为补充。(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