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确定研究对象
“对象”是人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指人们操作或思考时的目标,如思考对象、操作对象等。研究对象是科学研究过程中要认识的客体(1)。科学研究要比日常生活中的表达和指涉更加科学、准确,所以科学研究中的“研究对象”应是表征客观存在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具有准确内涵的客体(2)。研究对象的确定和准确界定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对象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学术论文选题的原点。将一项科学研究看作“100”的话,那么研究对象就是“1”。如果缺少研究对象,那么这项研究无异于无中生有;如果研究对象界定不明确,那么研究就会混乱不堪。
一个完整的研究对象是由限定词、研究单位和研究维度三部分构成。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这个标题中,“新生代”是限定词,“农民工”是研究单位,“城市融入”是研究维度。构思一项科学研究中的研究对象,首先要考虑研究对象的结构。
虽然限定词、研究单位和研究维度是研究对象的结构要素,但并不是标题中要同时包含这三个要素。其中,研究单位是最核心的要素,必不可少,限定词和研究维度是对研究单位的限制和补充,是可选择要素。不同要素的组合类型举例如表2-1所示。
表2-1 研究对象的类型
①张明楷.论偶然防卫[J].清华法学,2012,6(01):17-37.
②商春荣,虞芹琴.农民工的迁移模式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01):68-78.
③应飞虎.论结果导向的信息披露[J].中国社会科学,2019(05):121-143+207.
④江小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03):100-102.
一、限定词:对研究对象范围的框定
限定词指的是对研究单位时间、程度、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一般位于研究单位前,是聚焦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常见限定词类型如表2-2所示。
表2-2 限定词类型
①阚兴龙,祝颖润.改革开放40年中国家庭发展能力变化研究[J].人口学刊,2019,41(04):5-17.
②孙进,杨瑷伊.西班牙校园和睦共处政策:背景、内容、评价[J].外国教育研究,2019,46(05):104-117.
③唐清利.“专车”类共享经济的规制路径[J].中国法学,2015(04):286-302.
④于志刚,李源粒.大数据时代数据犯罪的制裁思路[J].中国社会科学,2014(10):100-120+207.
在实际应用中,限定词不仅仅起到限定研究单位的作用,还可以成为研究的创新点。如校园欺凌是一个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研究对象,国外校园欺凌防治的模式、方法和制度对于国内校园欺凌研究具有启发意义。笔者以“欺凌+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SSCI选项里检索发现:欺凌+美国=18篇;欺凌+英国=5篇;欺凌+澳大利亚=7篇;欺凌+日本=8篇;欺凌+新加坡=0篇;欺凌+韩国=0篇;欺凌+加拿大=2篇;欺凌+德国=0篇。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的相关研究比较多,这说明有关校园欺凌的域外经验是被期刊关注和接受的一个选题,而新加坡、韩国、加拿大、德国相关研究很少。这就启示我们,可以从不同国家的经验入手,考虑将那些还没有被研究的域外经验纳入研究视野。当然,我们这里只是做了最简单的一个选题分析,那些没有纳入研究的域外经验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研究单位:研究对象中最核心的要素
研究单位是研究对象中最核心的要素,也是研究中最核心的要素,是必不可少的。确定研究单位的一个方法就是逐个删除掉标题中的要素,直到最后一个不可删除的、完整的表述单元,就是研究单位。
研究单位可以单独出现在标题中,也可以和限定词、研究维度以及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一起出现在标题中,研究单位和限定词、研究维度一起构成完整的研究对象,一般位于限定词和研究维度之间。研究单位一般以一个完整表述的、不可拆分的词为界限。
研究单位是该项研究的DNA,研究单位的选择和确定直接决定了该研究的“面貌”。为了方便大家选择,我们尝试将研究单位划分为五种类型,需要说明的是,这五种类型之间并非具有绝对严格的界限。这五种类型是:人、物、事、理、模式。
(一)以“人”为研究单位
人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行为主体,也是其他社会组织形式的基础。人应该是科学研究中最受关注的对象,也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最常见的研究单位类型。人的研究既包括个体的心理、思想、行动层面的研究,也包括群体性和组织性层面的研究,所以关于群体和组织的相关研究也可以纳入人的研究范畴中。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不同,如教师、学生、公务员、孩子、母亲等。科学研究正是通过对这些个体的研究来揭示社会中蕴含的诸多规律。比如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发表的《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3)一文,通过对一个15岁男孩—王小刚的个案研究,研究和揭示了贫困地区学生辍学深层原因。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也经常会出现不同意见,甚至是巨大分歧。如云南大学蒋易澄在其硕士论文中,运用讲故事和生命历程的方法,将自己的母亲作为研究对象。论文的评阅老师郭建斌教授看完论文后,在微博上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一个学生的硕士论文,居然写的是她的母亲!从‘生命历程’的视角,讲述了一个生于20世纪60年代,做过厂矿广播员、放映员,后因企业破产,经过抗争之后最终选择了买断工龄,再就业的过程一波三折,现在在一所中学做保洁员的‘母亲’的故事。这样的论文,差点看得掉泪了!这是这个答辩季我看到的最鲜活的论文!”(4)后来,通过媒体的报道后,很多读者对这篇论文产生诸多质疑:“这是一篇什么专业的论文?”“这算得上一篇学术论文么?”同样一篇论文引起截然不同的评价。中国游泳运动员孙扬的硕士论文答辩题目是《第三十一届奥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冠军比赛技术分析》。第三十一届奥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冠军是谁呢?就是孙扬。孙扬的硕士论文把自己作为了研究对象,同样在网络上引发了很大争议。
在个人研究层面,学术研究主要关注的方向有:人的心理和思想。心理学重点关注人的心理,对人类的记忆、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其他学科也有很多研究者关注心理因素对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人的思想是几乎每个学科都在关注的领域,尤其是对学科具有重要影响或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研究,如马克思主义专业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研究与评述,管理学对德鲁克的研究,新闻传播学对麦克卢汉的研究等。
若干人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秩序组成的群体或组织,也是学术研究中经常确定的研究单位。群体研究如某个民族、某个学派,现在亚文化群体成为研究的“热门”选择对象,如对同性恋者(5)、广场舞者(6)、留守儿童(7)等群体的研究。组织是群体的一种类型,指“人们长期以来为了达到某一特殊目标而结成的群体”(8),家庭(9)、学校(10)、企业(11)、国家(12)等都属于现代社会中的组织类型,同样也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
(二)以“物”为研究单位
“物”指人之外的具体物品。人文社会学科尤其关注人类创造的“物”。这些物和人类社会存在紧密的联系,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特征的一种表征,所以也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物的研究包括:具体的物品,如博物馆等空间,电影等艺术作品,电视等信息传播工具,文本等表述工具以及桌子、服饰等日常用品等;无形的物品,如新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平台(微信、抖音等)等。物品一般都具有物体层面的特征和社会层面的特征。社会科学研究一般是以物为着眼点,以小见大,把物作为线索来探索背后的社会规律和社会意义。如有学者将学生书包作为研究单位,认为“中小学生的书包形制的变迁大致经历了意识形态符号、学生身份符号与教育消费符号三个阶段。书包的外观、材质与结构,暗含着特定时代的教育规训方式及其运作机制,甚至表征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变迁”。(13)《5G新媒体三大应用场景的入口构建与特征》(14)将5G新媒体的应用场景作为研究单位,认为:家庭、交通车载、个人媒体是5G时代三个最重要的应用场景,在技术、产业和市场的推动下,5G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入口”面临着一轮新的调整和改变,对未来媒体信息传播生态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三)以“事”为研究单位
事指对人们产生一定影响的社会事件。根据影响的大小,可以将事件粗略分为小事、中事和大事。小事主要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和现象,这些事情一般比较琐碎,人们习以为常。从这些习以为常的小事中挖掘独特的社会意义是非常好的选题方向。如有学者对基层官员饮酒(15)、跳皮筋游戏(16)、送礼(17)等现象进行了研究。中事既可以是具有区域影响的一些社会事件,也可以是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舆情事件。大事指具有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影响的社会事件,如大型体育赛事(18)、国家庆典等。事的研究虽然把“事”作为研究单位,但是一定不要局限在“就事论事”,要穿透事的表象,挖掘事背后的规律和社会意义。
(四)以“理”为研究单位
理指的是规律,对规律的研究是学术研究最基本的取向。理的研究主要指相关理论研究,包括新理论的提出(19)、经典理论的综述(20)、经典理论的验证与发展(21)等。除了上述这种陈述性研究模式外,还有针对别的学者的观点进行辩论性说理的研究,如与其他学者商榷(22)、对其他学者观点的批判、对其他学者质疑的回应(23)等。
(五)以“模式”为研究单位
模式是我们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归类方法,即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规律的总结。模式研究可分为描述性、解释性研究。描述性模式研究即对某种特殊模式的结构、机制、要素进行描述,主要说明“是什么”。如《美国研究型大学学院治理模式探析》(24)以“美国研究型大学学院治理模式”为研究单位,总结了美国高校学院治理的具体模式和治理理念,是一种典型的描述性的模式研究。《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25)将中国地方官员的治理模式总结为“晋升锦标赛模式”,对这种模式的特征以及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等问题的内在关联进行了研究。解释性模式研究是解释模式形成的原因、逻辑和影响要素,主要说明“为什么”,如《名师基地培养模式之缘由、理念及路径》(26)。在实际思考中要注意,模式在选题中应用比较广泛,除了作为研究单位外,还可以作为研究维度、限定词的元素。
研究单位的选择和确定是一个悟性和技术的结合。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背景、经历和兴趣,不断思考和寻找合适的研究单位,发现那些隐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对象;另一方面,要不断和文献对话,验证已有思路,排除掉不合适的想法。
那么,怎么去寻找合适的研究单位?我们认为“优势域”“知识域”和“心智域”是研究单位的三个来源。
第一,利用研究者的“优势域”寻找合适的研究单位。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既是一个绝对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同其他研究者比较的相对概念。从相对的角度看,研究者的能力范围可划分为三类:优势域、重合域和弱势域,如图2-1所示。优势域即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范围较广,既可以是研究者的生活经历,也可以是学习背景或者是分析技术,就是人无我有或人弱我强的能力;重合域指人有我也有的能力,这样不能体现出自己的竞争优势,重合域的能力要保持,不是重点发展领域;弱势域指的是人有我无,是自己的弱项,要么选择补齐,要么选择避让。研究者一定要提炼出或者培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域,在学术竞争中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图2-1 研究者的能力范围
第二,从研究者的“知识域”中寻找合适的研究单位。知识域指研究者文献的充足程度。一般来讲,研究者的文献越丰富,洞察力就越强。很多好的研究思路都隐藏在既有文献之中,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意识到问题的研究价值,是一位优秀研究者的基本素质。通常来讲,研究者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和认识越深入就越能够意识到隐藏在表面素材背后的重要问题,通过研究问题的追踪和思考,明确最终研究对象。
第三,从研究者的“心智域”中寻找合适的研究单位。不管是优势域还是知识域,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研究者敏锐的思维和研究素质。我们把研究者的这种敏锐的思维和研究素质称为心智域。面对同样的社会现象,有的研究者能够很好地意识到隐藏在背后的问题和规律,但是有的只能做人云亦云的研究,这就是心智域的区别。心智域要求研究者时时刻刻保持研究问题的心态,善于深入思考。知识域更多指研究者从文献中发现和寻找研究对象,然后再到实践中去验证;心智域更多的是指研究者从实践中发现和寻找研究对象,再到文献中发现规律。
那么,什么样的研究单位是好的研究单位呢?下面提供几个判断标准供参考。
第一,具有稀缺性的研究单位。研究单位的稀缺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这个研究单位比较新,以前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和研究。如《众筹新闻:网络时代美国新闻业的创新及启示》(27)是第一篇介绍众筹新闻的论文,随后有50多篇CSSCI期刊论文跟进研究。对本文作者而言,众筹新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单位。二是熟悉的陌生感,即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但是只有少数研究者将其上升为一个研究主题的研究单位,也就是建构熟悉问题的学理性。如《“祖国母亲”:一种政治隐喻的传播及溯源》(28)将“祖国母亲”这一特定话语形态作为研究单位,揭示了“祖国母亲”作为一种政治隐喻的功能和传播过程。
第二,具有公共性的研究单位。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应该把公共性作为考虑要素,即使不以结论扩大化为目的的个案研究也应该考虑研究单位的公共性。这里的公共性不是代表性的含义,而是具有公共研究价值,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或者学术意义,能够为深入理解社会生活或者推动学术进步起到一定作用。所以,选题讲究“以小见大”,研究者可以选择一个常见的现象作为切入点,但绝不能“就事论事”,一定要升华到公共性价值。《游戏仪式与文化象征—以民间儿童游戏跳皮筋为例》(29)一文以儿童游戏跳皮筋为研究单位,除了对游戏过程进行描述外,着重分析了作为游戏仪式的特征以及所蕴含的文化象征的意义,研究主题得到了升华,研究价值被放大。
第三,具有可控性的研究单位。《街角社会》是社会学家怀特的代表作,通过对一个意大利贫民地区持续3年的实地调查,“对‘街角帮’的生存环境及其互动的参与式观察,对那些游弋于街头巷尾的街角青年的生活方式、群体特征以及结构模式等展开了研究”(30)。受《街角社会》的启发,笔者曾对“流氓”相关中文文献进行了搜索,发现目前研究都是思辨性研究,没有出现针对流氓的实证研究。流氓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是具备研究价值的,我们猜测“研究单位不可控”可能是导致相关研究文献缺少的原因。通过文献梳理还发现,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多位学者对乡村混混展开了持续深入研究,研究方法上也采用访谈、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等实证性方法。“流氓”和“混混”在社会学研究中都属于“越轨群体”,但是流氓研究很少,混混研究相对深入,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的?混混相关主题主要集中在乡村混混上。在乡村的观察中,混混是乡村关系网络中的一部分,这个群体也长期生活在乡村环境中,甚至成为基层治理的一个重要力量(31)。这些对研究者来讲,乡村混混更具可控性。
三、研究维度:对研究单位的具体研究角度和问题的表述
研究维度一般置于研究单位之后,是对研究单位的具体研究角度和问题的表述,以确定研究对象具体的探索方向。如一些研究将“农民工”作为研究单位,在现有研究中已经展开了较多角度的研究,如表2-3所示。
表2-3 以“农民工”为研究单位的研究角度
②许传新.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10-14.
③周柏春,娄淑华.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探究[J].农村经济,2017(08):101-107.
④赵迎军.从身份漂移到市民定位: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8(04):93-102+158-159.
我们把研究单位的研究角度称为“研究维度”。研究单位决定了研究的方向,研究维度决定了研究的结构和研究深度。
一般而言,研究维度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学术概念,同时也是一系列子概念的合集,这些子概念构成该研究维度的子维度。标题中的研究维度就是文章结构的总概括,也是全文着重阐述的问题。如《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一文将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分为经济层面的适应、社会层面的适应和心理层面的适应。(32)在这项研究中,城市适应是研究维度,也是总概念;经济层面的适应、社会层面的适应和心理层面的适应是子概念。虽然不同研究者基于自己的理解和书写习惯有不同的结构安排和写作特点,在表述形式有所差异,但总体来看,大部分学术论文都符合这个规律。
研究维度还决定研究的深度,同时也是学术话题生命周期的一个重要表征。生命周期原是生物学领域中的一个概念,指一个生物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和整个过程,后来被很多学科借鉴和拓展,成为一种在社会科学各学科中应用广泛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市场营销学中认为“产品同生物体一样,有一个从产生、发展到衰亡的过程”(33),将其称为“产品的经济生命周期”。产品的经济生命周期有不同划分标准,最常见的是将其划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要采取完全不同的营销策略。学术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具有生命周期的特征。同样,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研究者也应该采用完全不同的选题和写作策略,其中研究维度就是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重要的表征。对应产品的经济生命周期中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我们尝试将学术话题划分为描述、细化、反思和转换四个阶段,如表2-4所示。
表2-4 研究维度的生命周期
描述阶段是指一个比较新的研究主题,相关研究比较少,读者对这个话题的认知也比较浅,所以描述阶段的任务主要是描述性介绍,关注概念、发展、结构和功能等层面的信息,其研究维度相应地也是描述性概念。《众筹新闻:网络时代美国新闻业的创新及启示》(34)一文是第一篇关于“众筹新闻”的论文。在学术研究上,“众筹新闻”是一个全新的研究单位,该文主要是对众筹新闻在美国的发展进行了描述性研究。接下来一段时间,众筹新闻主题的研究基本停留在描述层面上。
随着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和跟进这个学术话题,对其认知更加深入,相关研究也更加细致深入,采用更多理论、方法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和剖析,学术话题进入到细化研究阶段。同描述阶段相比,细化阶段的研究单位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研究维度上逐步细化,研究问题越来越小,相应的研究颗粒度越来越细。如《众筹新闻:变革新闻生产的权力结构》(35)一文从新闻生产权力结构视角出发,探讨其对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受众控制以及新闻生产组织内权力的变革,研究深度在加强。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学术话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更多研究者涌入这个领域。除了部分研究者继续深入挖掘学术话题外,部分研究者开始对以往研究进行反思,这也标志着这个学术话题进入到成熟期,即反思阶段。在反思阶段,一方面该研究主题“开枝散叶”,由某一学科扩展到更多学科或由某一领域扩展到更多领域,而且应用属性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少数研究者对以往研究进行了反思性或批判性的研究,这是学术话题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但是总体来看,反思性或批判性的研究并不会大量出现,只是一个发展阶段的标志。这个阶段研究维度一方面偏重反思和批判,一方面偏向了应用。
转换阶段意味着这个研究主题走向结束,显著的标志就是相关研究急速减少。这主要是因为研究单位发生了变化,由“热门”变成“冷门”,研究者们也开始转移注意力,关注更具活力的研究主题。还是以众筹新闻的研究为例,粗略统计了一下,相关主题CSSCI论文数量:2013年1篇,2014年达到顶峰有24篇,后边逐年递减,2018年只有3篇,2019年有5篇。数据说明,众筹新闻的主题已经处于生命周期的末期,关注人数不多,研究动力不强。
学术生命周期各阶段并不存在一个严格的分割线,只是大体上的划分。所有学术研究主题都会符合这个规律,只不过有的持续时间长,有的主题持续时间特别短。学术主题生命周期提醒研究者,在梳理一个学术主题或者进行文献综述时,一定要有学术主题生命周期的意识。研究者要特别注意选题一定要符合生命周期特性。比如学术主题处在描述阶段,而研究者直接进入细化或反思阶段,有可能因为材料缺乏和认识不足等原因造成研究无法继续;同样,如果学术主题处于细化阶段,而研究者还在做描述性的工作,那研究成果就很难获得发表的机会。
如何识别学术话题的生命周期呢?如上所述,研究维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研究者识别生命周期的阶段性。还有一个更加简便的方法:中国知网提供的指数功能可以帮助研究者粗略描摹出一个主题的研究走势。指数功能有两个入口:一个是在中国知网首页,在检索框左侧点击知识元检索,然后选中指数,输入关键词即可;一个是在中国知网首页,在检索框右侧点击高级检索,在导航栏找到指数功能。
我们尝试输入“微博”和“社会治理”两个关键词,作一个对比。选取近10年数据,获取指数曲线后,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两个研究主题的走势和研究过程的区别。如“微博”研究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已经进入到转换阶段,相关研究逐渐减少,如图2-2所示;而“社会治理”经过前几年的蛰伏,突然在2013年到2015年爆发,虽然最近几年发展平缓,但是总体上仍呈现上升趋势,其生命周期有可能刚刚进入到细化阶段,如图2-3所示。从学术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如果研究者在这两个选题中选择确定一个,应该首选“社会治理”。当然,这里只是做了一个最简单分析,具体选题过程要参考的因素很多,不能简单下结论。
图2-2 “微博”主题研究指数
图2-3 “社会治理”主题研究指数
在指数这个页面,除了指数曲线外,还提供了学术传播度、关键词对比、相关文献推荐、分布学科等功能,有兴趣的可以做具体研究。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研究维度是一个好维度?我们基于以上分析,发展出三个判断标准。
(1)公共维度是坏维度,专属维度是好维度。
简单理解,公共维度就是很多研究者都会想到并且应用的维度,比如现状、特征等。专属维度是只有少数研究者或者只有研究者自己能够想到的维度概念。研究者只有不断尝试建构专属维度才能够找到更好的研究角度,提升论文的研究深度。
(2)不能做文献综述的维度是坏维度,能做文献综述的维度是好维度。
这一条是和上一条对应的。公共维度不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不能或者不需要做文献综述的,但是专属维度就需要做文献综述,因为它是一个有独特内涵的学术概念。
(3)不符合学术生命周期的维度是坏维度,符合学术生命周期的维度是好维度。
这一条是对以上两条的补充。如前所述,在学术话题描述阶段,由于研究单位是一个完全新鲜的事物,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引介和描述,所以会用到公共维度。除此之外,研究者都尽量选择专属维度,也就是能够做文献综述的维度概念。
如《2010—2016年公共议题的公众注意力周期变化研究》(36)中,研究单位是公共议题,研究维度是公众注意力周期变化,公共议题是新闻传播学科比较关注的研究主题。本文作者开创性地从公众注意力周期变化的角度研究公共议题,其他研究者都没有注意到这个角度,所以“公众注意力周期变化”是一个专属维度。同样,作者也在正文中对“注意力周期变化”做了文献综述。另外,我们基于文献判断“公共议题”研究处于细化阶段,“公众注意力周期变化”的维度也是符合学术生命周期特征的。所以,对于这篇文章的选题,“公众注意力周期变化”是一个比较好的维度选择。
小结:
以上,我们着重拆解了研究对象的结构,并对各个要素进行了说明,那么最后总结一下:如何在要素层面上建构研究对象?哲学家布尔迪厄认为,严谨地建构研究对象,必须要有一套社会理论以与常识断裂,或者将社会性不显著的对象建构成科学研究的对象,或者以不寻常的观点来研究社会中既存的社会性十分显著的对象。(37)转换到本书的内容体系中,我们提炼出了以下要素组合,如图2-4所示。
图2-4 研究对象要素的组合
一般情况下,限定词作为常数,起到限定研究对象的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限定词也是创新的来源。
“研究单位新,研究维度旧”的组合,说明研究对象处于描述期,着重对研究对象进行引介和描述;“研究单位旧,研究维度新”,说明研究对象处于细化阶段,研究者要从更新、更深入的角度对研究对象展开研究。这两种组合是比较好的要素组合形式,也是符合学术生命周期的组合形式。
“研究单位旧,研究维度旧”组合明显不符合学术生命周期,所以这不是一个好的组合,理论上讲,基于这种组合所产生的学术成果也很难得到发表的机会。“研究单位新,研究维度新”组合形式上是非常完美的,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大困难,因为一个新的研究主题相关文献非常少,人们的认知也有限。一般而言,认知是一个由浅到深,逐步深入的过程。当然,研究者具备研究天赋,能在实际研究中执行到位,这种组合也是一种非常完美的组合形式,有可能出现比较重要的创新发现。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就先不要尝试这种组合形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