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二)
夫诗,所以动天地,感鬼神,厚人伦,移风俗也。发乎其情,止乎礼义注30,非苟尚辞而已。
溯寻其来,《国风》《雅》《颂》开其端注31,《离骚》《招魂》放厥辞注32;苏李之高妙,足以定律;建安之遒壮,粲尔成家注33;烂熳于江左,滥觞于齐梁注34,皆袭祖沿流,坦然明白。
铿锵愧金石,炳焕却丹青。理穷必通,因时为变。勿讶于枳橘,非土所宜注35;谁别于渭泾,投胶自定注36。盖系乎得失之运也。
译文
那诗,是用来撼动天地,感化鬼神,敦厚人伦,移易风俗的。它发端于内心的情感,终止于礼义的范围,并非一味推崇美丽的词藻而已。
向上探求诗歌的由来,《国风》《雅》《颂》是它的开端,《离骚》《招魂》大张其势;苏武、李陵诗的高妙,足以定出它的法度;建安诸子的遒劲雄壮,鲜明地使它成为文坛的一家;它在南朝时期广为普及大放光彩,它在齐梁时代开始精求音韵格律:都是继往开来,脉络清晰明白。
它声调的铿锵有力使金石自愧不如,它色彩的缤纷烂漫令画家退避三舍。对它的原理追根寻源必然能通晓其义,它随着时代的风气而不断演变。不要惊讶甜橘移植到淮河北岸就变成苦枳,因为水土已不再适宜;谁能分辨渭水和泾水的清浊,把阿胶加进去就自然可以判定。这大概取决于带来成败得失的时运。
注30 “夫诗”七句:汉毛苌《毛诗序》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这些论述代表了儒家对诗歌功能的正统观念。这几句的观点皆本自《毛诗序》。
注31 《国风》《雅》《颂》开其端:产生于先秦时期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由《国风》《小雅》《大雅》《颂》四部分组成。
注32 《离骚》《招魂》:皆《楚辞》篇名,作者为战国楚三闾大夫屈原,也有学者认为《招魂》是宋玉所作。
注33 苏李:《文选》载西汉李陵、苏武的五言诗共七首,一般称为“苏李诗”。学术界现在认为这些诗是东汉晚期无名氏文人所作。建安:建安(196-220)为汉献帝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则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建安风骨”之说。代表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
注34 江左: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东又名江左。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建都皆在江左,故以江左代称南朝。南朝时期,文人的诗文开始讲求音韵格律。滥觞:本指江河发源之处水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孔子家语·三恕》:“夫江始出岷山,其源可以滥觞。”后以比喻事物的开始。
注35 “勿讶于枳橘”二句:《周礼·冬官考工记》:“橘逾淮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枳:植物名,亦称枸桔、臭桔。果肉少而味酸,不堪食用。
注36 渭泾:渭水和泾水。二水在今陕西高陵南合流,注入黄河。传说二水清浊有别。胶:阿胶。晋葛洪《抱朴子·嘉遁》:“寸胶不能治黄河之浊。”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东阿亦济水所经,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用搅浊水则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