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笃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建设新校园的故事

势在必行

从2007年逐步投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起,我就在思考如何将学院从挂靠公立大学的二级学院转设成为独立的民办高校。

转设势在必行,原因有二。一是挂靠在公立大学下面有很多限制,二级学院冠着挂靠大学的名字,无法打出自己的教育品牌,也无法进行自主招生。武汉学院要长久发展,必须摆脱过渡性和依赖性,独立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办高校。二是我很早就意识到,这样的挂靠形式是特殊历史时期的安排,会逐渐退出高等教育舞台,所以武汉学院要尽快转设。政策发展方向也确实如此。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挂靠性质的二级学院应“能转尽转、能转快转”,或转设为民办高校,或合并转公办,或退出市场。该方案对解决二级学院发展中出现的法人不明、产权不清、条件不符、师资不够、治理不佳等乱象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要求的正确决策,也与我当初的预见方向一致。

转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补上硬件短板,满足教育部有关独立办学的要求。当然,我的目标不仅在于此,更是希望这所寄托着我和全院师生梦想的学校具备一流的硬件基础。最后精算出来的投资额比较大,但既然转设势在必行,那就一力承担。

武汉学院前广场和教学楼

规划成型

在作出转设决定之后,建设新校园成为当务之急。因为当初主持腾讯大厦的建设工作,我与方案评审专家、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何镜堂先生相识。何镜堂先生一头华发,风度翩翩,是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届“梁思成奖”获得者。他家喻户晓的设计作品,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团队已经完成新校园选址,于是我约时间与何镜堂先生共进晚餐,向他讨教对武汉学院新校园规划和建设的建议。我向他描述我心中理想的校园应该是什么样子,也向他讨教设计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何镜堂先生当时在负责设计澳门大学珠海横琴校区,对校园的设计规划有很多思考,坦诚地跟我分享。横琴校区大组团式的书院布局,比较像牛津、剑桥这样的英国高校,具体建筑设计体现岭南特色,还吸收了葡萄牙的南欧风格。校园建筑高低错落,特别关注水的循环处理和建筑的节能。我听完感触很深,何镜堂先生对校园规划的整体思路清晰,方便教学和生活,设计中西合璧,典雅隽永,非常符合我心目中国际一流大学的样子。之后我们请他来做武汉学院的规划,武汉学院的团队去了几次广州专门拜会他。何镜堂先生的团队也正式参与到武汉学院的规划中来,给出了“现代教育模式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兼并书院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人性化园林式校园”规划方案。

格局上,以步行尺度为基准,形成主教学区、学院区、宿舍运动区“品”字形分布结构,通过布局紧凑、密度适宜的步道网络,师生的日常出行距离基本上在600米以内,途中的布景园林可作为社交场所,增进师生互动。

空间上,借鉴传统中式建筑布局以庭院为中心散点布置的手法,疏密有致、因地制宜、多轴线穿插,充分利用水系空间营造湖区生态,呈中心放射状,形成校园与城市呼应的空间设计。

模式上,中心园林、共享平台、研究社区三位一体,学科群空间以园林为中心相邻布置,并在中心空间建设生态园林和资料中心等公共平台,实现跨学科的资源共享,促进研究社区氛围的形成。

最终的总平面布局呈现“三加多”的结构。“三”是“一轴”“一带”“一核”;“多”是“多中心”。“一轴”是贯穿东西的礼仪性学术景观主轴线,从东面主校门通过中间的系列广场,穿过公共教学区到校园地标图书馆,再向西延伸到中心湖面,向黄家湖景区敞开。“一带”是以水体及周围绿地为主的生态共享带,在校内曲折蜿蜒,成为校园生态景观的骨架。“一核”是以校园内的中心湖面作为景观核心,与黄家湖景区有机连接,形成开敞延续的主体景观。“多中心”让公共教学、学科群、生活区等各功能组团形成各自的中心,同时强化各群组的共享性,形成人性化的空间环境。

武汉学院规划方案“一轴”“一带”“一核”

迂回波折

规划完成,我很满意,满心期待后续建设的铺开。但从图纸到落地,出现了未曾预料到的迂回波折。

在设计的竞标阶段,董事会在选择何镜堂院士的设计团队还是本地设计团队上产生了分歧。最终我听从当时一线团队的意见,选择了中南建筑设计院来接手,在何镜堂院士团队所做的规划方案的基础上为武汉学院做校园设计。规划和设计虽然用了两个团队,但整体思路保持一致,效果还是不错的,基本上达到了我的预期。

在设计方案执行阶段,又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预算不准导致必须在质量和进度中做选择,或者在质量打折的情况下全部一次性完成,或者保证质量分两步执行:第一步在预算范围内把必需的硬件先完成,第二步再补充其他的部分。我没犹豫,当然质量第一,先集中资源建设好第一期。第二个问题是管理跟不上,虽已集中资源建设第一期,还是没能按进度完成。而且在工期拖延中,很多潜在风险暴露出来,包括进度管理、廉政问题和安全问题。安全问题让我尤其担心,建设中如果出现人身伤害,就会对学校的声誉造成不可逆的重大损害,这是武汉学院难以承受的。所以我把未开工的项目停下来,已开工的项目加强管控,保证质量和安全,另外要把机制建设好,队伍跟上、管理跟上。在不偏离原本的规划框架的前提下稳步推进。一期工程结束,“一轴”“一带”“一核”的主体框架全部完成,“多中心”的布局中处于校园边缘位置的几个“中心”还空着,但对校园整体的功能和景观影响有限。

现在看,武汉学院的校园还是很美的,与当地的大学校园横向比较,算是不错的;在民办高校的圈子里看,也算是上游水平。纸面上的设计落到实地,没有走形,这个我还是有信心的。

正在建设中的武汉学院

筑梦未竟

现在,校董会机制理顺了,由原来的雏形变成真正的校董会,请来原华中农业大学的李忠云做校长,整个队伍比较稳定。筑梦未竟,我觉得现在可以开始做第二期建设。第二期成本一定会更高,但现在做,我心安。有了新的机制和队伍做保证,会稳稳走起来,越做越好。

有朋友说我心大,就这样冲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对现实中的制约因素也没仔细摸底,不知道建设民办高校的复杂和困难。确实,我也想轻松地高举高打,就像在腾讯一样,有非常棒的团队,有很多负责又有能力有想法的人在帮你操心,设计好图纸,团队就会很好地执行。但武汉学院校园建设也让我知道,虽然有很多困难,但勇敢去做对的事情,全世界都会帮你,所有困难都会为你让路。

武汉学院陈一丹伉俪图书馆,大门正中为教诫塔

2018年元宵,回望过去几年,我写下了“十六字”警句:


其惕厉厉,有行有止;

守正安心,是道则进。


这“十六字”警句既是劝勉,也是教诫。武汉学院的标志性建筑是图书馆,图书馆正中是玻璃金字塔,似一把尖刀直指天心,称为教诫塔。大学管理者,凡进大学门,直通教诫塔;大学毕业者,凡出大学门,先绕教诫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