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活给自己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在关系中理解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关系中,我们常常纠结在关系里。我们执着于自我的感受,却又忽略自我的真实认知。这是如此矛盾,却又那么现实。

我们常说理解万岁,因为理解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而理解自己,可能是理解中最难去理解的一件事了。

有次参加了一个关于“妈宝男”的群分享讨论,最后问题来了,有什么对策?如何改变妈宝男,也许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去认识自己的内心,为什么你会找妈宝男,是什么吸引了你。

因为当你真正理解了自己,改变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也许你不一定认同这个观念,因为人们总会自恋地认为自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好像无论如何努力,似乎都改变不了。就像韩寒电影《后会无期》中的台词,“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只是停留在“理性的知道”而已。

真正的理解是感性的理解、情感的理解。在理解的那刻,你似乎是可以重新体验到自己的这个问题是如何发生的。而且,你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不是过去的自己,不再是那个受伤无助的小孩,你已经成长了,没有必要再像过去一样用自我欺骗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那么,变化就已经悄然发生了。

什么是感性的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

一位女性朋友曾经聊起在她坐月子期间的一些感受。她的情绪非常糟糕,身体还未恢复,晚上还要喂奶,整晚会有至少四五次的喂奶时间,刚刚睡着又会被孩子吵醒。特别困的时候,总会有种莫名的愤怒感。而且她经常会冒出一些奇怪的念头。譬如担心自己睡觉时会不会突然压到孩子,担心给孩子系抱被带时系得太紧让孩子窒息。还有很多其他在带孩子期间可能出现的孩子被她伤害的联想。她意识上一再告诉自己不该这么想,但总是忍不住。

她开始自我觉察,了解自己的内心,觉知自己。

某天,她突然有种特别的感觉。那些对孩子的念头,不是她真正想要的。但为什么会想得那么细致。那一刻,她感觉到很可能那是她的妈妈当时对她的态度和想法。想到此的时候,她止不住地流下眼泪,她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是孩子时候的状态,是那么的可怜和悲惨。她觉察到,那些情绪和念头是一种轮回,她体验到了妈妈生她之后的一些体验。是孩子的诞生,她和孩子的关系,激发了她过去的创伤体验。

她开始让受伤的内在孩子和内在父母对话。当然,这个过程并不轻松,甚至痛苦。自身的创伤被激发出来,跟痛苦在一起,慢慢疗愈自己。当她再度拥抱受伤的内在孩子时,她的生命轨迹也发生了改变,终止命运的轮回。

孩子的出生,勾起了她幼时的情绪体验。她在和孩子的关系中,理解了她和父母之前的关系。

我们会不同的关系中去展现自己和成为自己。是重要的关系,我们的内在部分、自我就会呈现得更多。

而我们生命最初的关系,就是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自我、人格的形成,就是在头几年和妈妈(或者其他重要的养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形成的,这些关系模式构成了我们的人格。

内在关系模式在6岁前会基本建立,也就是说在童年时,孩子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现实关系已内化,构成他的基本人格,影响他的一生。由此可以看到,父母与孩子童年时的关系模式无比重要。

然后,我们就带着这些内化的关系模式去和自己、他人及整个外部世界相处。

这些内在的关系模式,用简单而形象的语言来解释,那就是“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之间的关系。

我们会把这些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的一切,比如你和恋人、同事、朋友的关系。而且这些关系模式也形成了我们的一些性格或者人生态度,比如自信、自爱、自责等。

我们与外界万事万物的关系,特别是与重要他人的关系,和我们内心其实是互为镜子的。我们在关系这面心灵的镜子中呈现出自己,而抚养者是我们最初的镜子,它定义了我们是谁,我们是否有存在感,我们是否有价值感。

但如果我们,特别是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从没有被父母看见,或者偶尔才被看见,我们的存在感就是破碎的,甚至是不存在的。那我们的自我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譬如自我价值感低、不自信、缺乏力量等等。

当孩子的感受不被妈妈看见时,孩子为了维持关系会围着妈妈的感觉转,就会失去自我。我们的感受不被看到,这种感觉太可怕了。所以我们会形成各种各样的保护层,发展出各种策略切掉真实的感受。比如我见过的一些女性来访者,总是在感情中怀疑对方不够爱自己,觉得对方对自己的关注度不够。怎么样才算够爱?连她们自己都答不上来。

还有就是始终无法发展亲密关系,发现自己不能、不敢去爱人或者是被人爱。

为什么?很可能是因为童年有过严重的被抛弃创伤,内在的小孩对获得内在的父母的爱完全没有信心。所以总会怀疑对方不够爱自己。而无法去爱人或被人爱,正是因为内在的小孩对得到内在父母的爱的严重不自信,无法承受亲密关系的打击而发展出的一种心理保护,但也成为一种极端的铜墙铁壁,让自己走进了孤独。

每一个重要的亲人,都会内化到我们心灵深处,我们童年时与每一个重要亲人的关系模式,都可能会成为我们内在关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我们目前的现实关系中得以体现。

我们和自己的关系

经常会听到很多人说,接受自己,爱自己。但是,如果你的“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冲突性很强的话,这是并不容易做到的。譬如自责,如果从内在的关系模式去看,其实就是“内在的父母”责怪“内在的小孩”。我们偶尔在生活或工作中会出现小错误,尽管没有受到任何处罚或批评,有人却总是会忍不住责怪自己。而有人则相信自己下次会做得更好,并不断寻找到更好的办法。这就是我们每个人与自己的关系处理的方式不同。

同样,自信其实就是“内在的父母”赞赏“内在的小孩”;自爱,就是“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

我们和恋人的关系

说到亲密关系,我不知道你们现在的恋爱或者感情是如何,但我觉得有一点也许是一样的。我们都是在恋人身上寻找另一个爸爸或妈妈。每个恋爱故事都像是在重演一次我们与父母的关系。

我听女性来访者提到最多的大概就是,“我发誓不找和我爸一样的男人,但为什么结婚后他变得和我爸越来越像”。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恋爱是为了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

强调一下,是重温美好,不是寻找美好。因为,你找到和父母相似甚至一样的人才能重温美好,而不单单是因为美好的爱情。同样,是修正错误,不是避开错误。因为,你遇到一个人,重构童年的错误局面,你才有修正的机会。所以你对没有错误的人是不感兴趣的,因为这样你就没有机会去完成童年没有完成的功课。

所以,恋爱前你没有看到的会在结婚后看到。发誓不找和爸爸一样的男人,在结婚后才发现他们越来越像了。

我也听过不少女性的朋友谈到自己的“妈宝男”先生,网络上也流传很多关于“妈宝男”的改造方案,但似乎成功的经验不多。我想说的是,除非是“妈宝男”自己渴望自我认识和成长,否则改造的成功概率是很低很低的。

最重要的是,女性应去反思自己为何会选择这类男人。

简单地说,通常是因为童年的被忽视,对得到爱和重视缺乏信心的女人,安全感低。而“妈宝男”是极度的失去自我、围绕女性(母亲)的感受去转的人。恋爱的时候,你会觉得他一切都围着你,而结婚后,你会发现他和母亲的情感纠结才是痛苦的开端。

当然,作为“妈宝男”,他的内心也是痛苦的。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妈宝男”未断奶。不是“妈宝男”不想断奶,而是婴幼儿时期得到的爱实在太少。婆婆看上去超级溺爱儿子,其实她不一定有真爱的能力。

尤其在婴幼儿时期,母婴之间爱的链接可能非常少。有的是实际上的分离,比如早早断奶,妈妈去上班;也有妈妈一直在儿子身边,但是内心干枯冷漠,和孩子没有情感呼应,孩子的感受依然是被抛弃。这样的关系可破吗?一方面是情感极度孤独的妈妈对儿子的占有欲,一方面是恐惧被抛弃的儿子对妈妈的依恋,二者合力,这种关系非常难破。除非“妈宝男”自己渴望自我认识、心理成长,愿意从病态纠缠的关系中走出来。

不幸的是,觉得关系大有问题的通常是女性,男性很少认识到这些问题。

假若你嫁入这样的家庭,一定会感觉很痛苦。但最重要的是反思自己为何会选择“妈宝男”。只有反思自己,自我成长,才能从关系中解脱出来。

恋爱的关系中,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和恋人的关系,更要在这层关系中好好地面对和自己的关系。

我听过不少来访者的故事。她们年轻、漂亮,甚至还有自己的事业,但是在爱情上,她们对自己没信心。不管她们的外在条件如何,内心是自卑的,一旦爱上了,就会觉得自己在对方面前没有什么分量。而似乎最有吸引力的就是身体,就是性,或者是自己认为最重要、最值钱的一切。所以一旦想得到爱或者担心失去对方的时候,就很容易将自己奉献出去。

假如你正处于这么一个时刻,是否准备把身体交给对方?我建议你可以放慢“恋爱”节奏,并且和你的朋友去说说你的感受。

告诉自己你是值得爱的,让“担心失去爱”“担心失去他”的行为和念头少一些。告诉你的“内在孩子”,“内在父母”是爱她的。

当你对自己有信心,对自己能被爱、能获得爱有信心的时候,你对自己的爱情就会有信心。

另外,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你可以为爱情努力,但不是说努力就一定会有结果。我们并不能左右另一个人的思想。所以,无论你多么在乎这份感情,如果他坚决要离开的时候,请尊重他的选择,也维护自己的尊严。

放手并不容易,爱情中的放弃让人尤为痛苦。

关于失恋,你需要知道,对方曾经爱你,是因为你值得被爱。但同时,对方也有他自己的内在模式的投射,他也会自卑,他也害怕失去,他也会用他的模式、他的逻辑和你相处,他也很可能把你当成一个完美的女神,但你们都不是完美的。因为你们都害怕失去爱,所以生活中总是会制造各种误解,最后渐行渐远。

另外,我还听到过一些姑娘的故事,她们都有着类似的经历。男性想和她们发生性关系,不然就去约会其他的女生,要么就闹分手。她们大多都曾犹豫过、伤心过,最后也都为了自己的爱情牺牲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之后一切都结束了,只是时间长短不同而已。而很多姑娘却依然苦苦等待着,依然不能接受和放手这段已结束的感情,甚至都不愿意醒悟,去发现自己只是对方的一个“玩物”。

一切都是为了爱。

当我们进入恋爱关系,当然也包括其他的重要关系,我们未必可以马上清楚地看见自己是谁,而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抓住机会,带着觉察和反思,在关系的镜子前去审视自己、理解自己,让这个机会帮助我们重塑自己的内在模式,并引导自己走向更好。

在每段关系中,去理解自己。当你重生,你会爱上新生的自己。让你的“内在父母”,好好地爱你的“内在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