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狩猎采集的伊甸园:水生资源利用
前文指出流动是狩猎采集者最基本的适应方式,如不流动,狩猎采集的生计就难以为继,这个论断成立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狩猎采集者主要利用的是陆生资源。民族学与考古学材料都表明,水生资源依赖者存在着较高程度的定居(即在一个地方连续居住的时间超过一年)、一定程度的社会分层(即不再是均等社会)以及接近农业群体的人口密度。[30]水生资源的依赖者不事农业生产,纯粹依赖自然资源,而他们的文化适应方式显然不同于其他狩猎采集者,挑战了前文所说的狩猎采集者的文化适应机制。
导致这种明显例外的原因在于水生资源依赖者所获取资源的范围远远大于陆生资源依赖者,比如海洋鱼类活动并不像陆地动物那样受到制约,狩猎采集者不可能轻易耗尽某个水域的资源,因为水生资源是流动的,水生资源的来源范围较陆地资源广阔,像大马哈鱼虽然在繁殖季节集中洄游到内河,但它们的生活区域则是海洋。狩猎采集者虽然利用的只是一个地点上的资源,但其资源域(catchment)要包括大马哈鱼生活的难以确定边界的海洋。相对而言,陆生资源,无论是动物群还是植物,分布范围要局限得多,山脉、河流、沙漠等都可能构成生物流动的障碍。因此,在一个确定的资源采集点上,陆生资源由于缺乏持续的补给,所能支持狩猎采集者生计的程度就不如水生资源。
其次,水生资源的季节变化也不同于陆地资源,它可以弥补陆生资源的季节性短缺,所以提高水生资源利用可以减小狩猎采集者的季节风险,它的优势近似于农业。在可以狩猎的动物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如北美的西北海岸地区,十分潮湿的气候也不利于植物性食物的储备,水生资源成了良好的选择[31]。在北极地区,植物性食物非常缺乏,陆地动物也少[32],依赖海洋资源也就成为最佳选择。
再者,水生资源,如鱼类、贝类、水生植物或是海洋哺乳类动物等能够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碳水化合物来源,甚至可以提供皮服[33]、工具原料等,基本可以替代动物狩猎和部分植物采集。有些资源的获取如贝类采集完全可以由妇女、老人、儿童来承担,比狩猎获取动物蛋白质更容易,这等于扩充了实际劳动力人口,有利于群体的生存。
当然,水生资源利用需要一些前提条件,通常是更复杂的技术准备,如舟楫、渔网、鱼叉、投枪等。复杂的技术可以提高获取资源的可靠性,在缺乏其他可替代资源的地区,如果没有稳定可靠的技术保障,生存就会受到威胁。这也是北极地区的狩猎采集者拥有最复杂技术的原因;同样,我们可以说,技术也是限制人们利用水生资源的约束条件之一。以埃及境内的尼罗河史前狩猎采集者为例,能够捕捞深水区鱼类的时间晚至后旧石器时代(Epipaleolithic)[34],更早时候的狩猎采集者只能捕捞浅水区的鱼类。
除了民族学材料中北美西北海岸的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日本绳文时代与欧洲中石器时代也是考古学中依赖水生资源的典型例子[35]。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持续时间长,同时已经拥有若干新石器时代常见的特征,如陶质容器、固定的居所、磨制的石器等,只是没有农业生产的迹象。直到相当成熟的农业系统形成之后(改良的驯化物种,更有效的工具如犁耕、铁制工具等),这些地区才逐渐接受农业。
对所有狩猎采集者来说,水生资源利用也许并不都是保持既有生活方式的伊甸园,但是这种特殊资源的利用方式的确不同于绝大多数纯粹依赖陆生资源的狩猎采集者,成为一般狩猎采集者文化适应之外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农业为什么在某些地方不能发生的另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