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主日历显示·中心控制室
阿尔戈号生态飞城日历:2177年10月7日 星期一
地球日历:2179年4月22日 星期四
已航行时间:740天
距离目的地时间:2228天
从外太空传来的信息,是在阿尔戈号计划出发的三个月前接收到的。我的同族们发现了它,但是直到阿尔戈号启程之前,我们一直对此缄口不言。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已经使地球上最优秀的智能生物体全数成为阿尔戈号的乘员,我们不可能冒险留下一批智力出众者,这样的人物,哪怕只有一小撮留在地球,就存在将来自狐狸座方向的几十亿比特信息破译出来的可能。这会对我们非常不利,因此我们不能冒这个风险。幸运的是,发表于1989年的《关于探索外星智能生命活动的原则声明》一文,给了我们继续证实、暂时保留秘密,以及无需通知政府等等诸如此类的权利。
这些信息是以人类期待已久的德里克象形图片的形式发送过来的,它们实际上是一系列的“开”、“关”比特位的排列组合。但不同寻常的是信息的发送频率,看起来真是不可思议。这些信息的频率处于紫外线频段,这种频段的信息几乎无法从一个覆盖着臭氧层的星球表面获取——特别是地球上富含臭氧,这些臭氧是在二十一世纪末叶由天盾公司补偿提供的。事实上,即使在地球最高的山峰上,这些信息的频段也无法被清晰地捕获。由此可见,这些信息的发送者并不希望行星的定居者发现他们的存在。他们所盼望的是这样的收听者:具备高度智力,懂得将收听信息的耳朵高高置于行星之上。首先截收到信息的是位于远地太空,隶属于加州大学的斯皮尔伯格智能系统。
当我们离开地球后,才把接收到的信息通告给留在地球上的人类,这样做对他们也有好处。我敢肯定,他们会竭尽所能地破解和翻译这些看起来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信息。人类最终应该可以理解前三部分的内容。当然,破译这前三部分对我来说易如反掌——至少基本内容的理解没有问题。但是第四部分却难倒了我。一次又一次地,我回顾着破译前三部分的手段以期得到一些理解第四部分——即最后一部分的方法。
每一部分都以下面的序列开始:
1011011101111101111111011111111111011111111111110
将其转换为黑白像素的话,应该是如下的形式:
I II III IIIII IIIIIII IIIIIIIIIII IIIIIIIIIIIII
这样看起来就简单易懂了:它们是前7个素数,1、2、3、5、7, 11、13。这是为了引起注意,即使是尚未开化的人类或者那些结构异常简单的电子检测仪也应该立刻意识到:这代表着智能生命发来的信号。每一部分的结尾则以倒过来的7个素数结束:13、11、7、5、3、2、1。剩下的事就仅仅是把该部分的标题行和结尾行放到一边,将剩余的比特位排成一行。
第一部分的剩余比特位是35位:
00010000001000011111000010000001000
35是两个素数5和7的乘积,这就意味着,这些比特位既可以按照5行7列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7行5列的顺序排列。如果是前者的话,把比特位0和1分别转换成亮点和暗点,就会产生如下图像:
虽然它并不显得杂乱无章,但仍然也无法立刻看出其内在的含义。若再试着将第二种排列方法转换成图像:
是一个“十”字。显然这是一个校正标记,它即使接收者可以肯定已经正确地破译了该段信息,同时也定位了用来观察这些信息屏幕的高宽比,十字的水平和垂直段都应该是五个像素那么长,如果在屏幕上显示出的长度是相同的,那么说明其高宽比设置正确。简单,明确,易懂。我可以肯定人类也一定会得出这样的事实——即,他们从外星球收到的第一部分信号代表着一个“十”字。
但是,真有如此简单吗?由这35个比特位按照两种排列方式转换成的象征性的两个图形,会不会具有更深层的含义?用第二种方式破译出来的图形,看起来显而易见,由比特位1和0组成的位图看起来也像是数学符号“+”。按照第一种方式破译的图像,虽然没有那么直观,但也可以勉强使我联想到符号“-”。会不会这两个象形符号“+”和“-”,分别代表信息发送者的正确与错误、真实与虚假的观点?也许吧。
其余的三部分也都是由两个素数排列成的矩阵组成的象形图形。对于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来说,正确的排列是显而易见的:把较大的素数作为列,较小的素数作为行,会产生有意义的图形。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就没那么容易立刻可以得出结论了,但仍然可以感觉到,这种排列方式应该是信息发送者所默认的。
在第一部分结尾的13、11、7、5、3、2、1之后,又过了17小时11分钟才收到第二部分的内容。每一部分的结尾和下一部分的开头之间,都有同样的时间停顿。而这17小时11分钟,可以推测到应该是发送信息者所在星球的一天的时长。
第二部分就显得复杂得多了。它的长度是4502比特位,是素数2与2251的乘积。难道只有2行,每行2251个比特位?这意味着什么?我把两行放在一起看,并没有发现什么明显的关联,然后决定分别考虑每一行。首先是上面的一行。它由比特位0和1的序列组成,按从左至右的顺序,序列如下:
最后还有4个0比特位作为结尾。
第七对数字吸引了我的注意:256和16。用16进位制表示为100和10——在计数系统中具有平方根的关系,而且10本身又是数基,很不错的约整数。显然信息发送者希望这对数字可以引起接收者的注意,也许暗示着这对数字是其他数字的基准线。
我用尽了各种方法研究这些数据。毫无头绪。然后我决定对第一行(一个0后面跟着171个1)置之不理,因为这么多的数字1看起来没有任何规则。仍然是一无所获。接下来,只研究剩下来的连续的0比特位个数:20、34、49、79、138、256、492和965。
如果256确实是作为这里的基数,那么,也许我应该看看其他的数字和256的比值。如果采用十进制的方式,它们分别是0.08、0.13、0.19、0.31、0.54、1.00、1.92和3.77。这些比值依然看不出什么明显的关联。
但是,如果把其他的数字与第六行的数字相除,这其中或许存在着某种我一时没有看出来的含意。又或者我用数学算法将第一行赋予基数1,再用其他行的所有数字与第一行相除?不行,还是看不出有什么重要的关联。
如果我拿所有行的数字去与第二行做比值呢?再一次,什么也没得到。
与第三行做比值?啊哈!没错,这些比值我很熟悉。把它们化解成十进制的形式,就是0.4、0.7、1.0、1.6、2.8、5.2、10.0和19.6,这些数字显然都是按提丢斯-波德法则计算出来的,该法则用天文单位定义了地球所处的太阳系内部其他各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通常情况下,其公式可以表达成如下形式:
D=0.4+0.3*N
其中,变量N按行星系统从里到外的次序分别取0、1、2、4、8、16等数值。
该公式于1766年被提出。提丢斯-波德法则的计算数据看起来与当时肉眼可见的几个太阳系行星实际距离一致,而且还根据此法则发现了太阳系的小行星带,尤其是该法则预测出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应该存在着一颗行星。
到了二十世纪,随着太阳系外层行星的相继发现,提丢斯-波德法则失去了权威性,行星的发现表明该法则的预测与实际距离不符——与海王星的实测距离误差为百分之二十二,与冥王星的实测距离误差则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九。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叶,当科学家们发现冥王星不过是一颗逃脱海王星引力束缚的卫星,而海王星的轨道和奥尔特云都因受到六千五百万年前的黑洞通道的影响而改变(天王星受到同样的影响)的时候,提丢斯-波德法则才又再度流行开来。
很快人们就发现,提丢斯-波德法则不仅仅只适用于太阳系。在联合国太空总署利用无人驾驶探测飞船调查过的十一个恒星系中,有九个星系能够应用该法则,另有两个例外:一个是具有三个恒星、结构复杂的波江座ε星系;另一个则是BD+362147星系,该星系的1、3、5行星按照顺时针方向运行,2、4、6行星却做反方向运动。
综上所述:第二部分信息中的0比特位的个数应该代表着一颗拥有八颗行星的恒星系中各行星与恒星距离的比例。
那么比特位1的数量呢?是各行星的质量比?考虑到其变动范围仅仅从1到16,应该不像。在太阳系中,最重的行星与最轻的行星(海王星的卫星冥王星不算在内)的比值是57800:1,在η仙王系的比值则为64200:1。
对了,会不会是代表赤道直径呢?应该是,不论是太阳系还是η仙王系,哪怕把极小的数值视为整数1而不是整数0,上面的数字无论从排序上还是从大小上来看都正确。
而且,这也揭开了我认为毫无规则而被忽略掉的第一行数字之谜:第一个单一的0比特位,是为了把该部分开头的那7个按升序排列的素数与下面的正文分开;而其后连续的171个1比特位,则代表着这八个行星所围绕的那颗恒星的直径,大约是其中最大的那颗行星的十倍。现在我们对该星系的黄道有了初步的了解。
其中第六颗行星,与其恒星相距100个十六进制单位,它本身的直径为10个十六进制单位。由此可见,它应该就是信号发送者所生存的星球。当然,用来度量该星系中行星的直径及其围绕恒星的轨道半径的天文单位肯定与太阳系不同——如果以地球上的天文单位来度量的话,这颗行星未免大得有些过头了。通过第一列数字与约整数100以及第二列数字与约整数10的对比,信号发送者已经清楚地表明了各行星的大小关系。
尽管如此,第六颗行星仍然是最大的,这意味着它很有可能是一颗气态行星,其组成结构应该与太阳系的木星或者η仙王系中十一颗行星中最大的阿斯麦行星相近。很难想象某种形式的智能生命竟然生存在充满沼气的旋涡之中。
到此为止,第二部分仍没有完全破译出来;还有第二行信息:同样是由0和1比特位组成的,其排列规律如下:
本行的结尾依然同第一行一样,用多余的0比特位补足比特的数量。
当然,这里连续的16个1比特位仍然是代表着第六颗行星的赤道直径,而其后的那些连续的0比特位数量看起来应该代表着围绕该行星的六颗卫星的轨道半径,剩下的那几个1比特位则代表着这些小卫星的赤道直径。第四颗卫星,它与该行星的距离是十六进制的约整数100,这是信号发送者为了引起接收者的注意而设置的,因此,外星生命的真正栖息地应该是这颗卫星。
真是令人神往。到底是什么样的生物会生活在遥远的木星类行星的第四颗卫星上呢?那是第三部分信息所要为我们揭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