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卷第一
释天第一
【题解】
天,既指日月星辰所罗列的空间即天空,又指日月星辰运行、四时寒暑交替、万物受其覆育的自然之体。《庄子·大宗师》:“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成玄英疏:“天者,自然之谓……天之所为者,谓三景晦明、四时生杀、风云舒卷、雷雨寒温也。”
在古代文化中,神圣的天承载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对已知世界的深刻认知和对未知世界的无穷追问,被赋予了丰富的哲学内涵、神秘色彩,宇宙、天象、天气、节令、四时、历法、灾异无不以天为核心。天的变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从帝王到平民无不时时关注天的各种征兆。本篇解释涉及诸多与“天”相关的内容,包括日月星辰、昼夜寒暑、雷电雨雪等自然事物以及灾异变化等现象、天干地支等历法的得名之由。
1.1 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①,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②,天,坦也③,坦然高而远也。春曰苍天,阳气始发,色苍苍也。夏曰昊天④,其气布散,皓皓也。秋曰旻天⑤,旻,闵也,物就枯落,可闵伤也。冬曰上天,其气上腾,与地绝也。故《月令》曰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易》谓之“乾”⑦,乾,健也,健行不息也。又谓之“玄”⑧,玄,悬也,如悬物在上也。
【注释】
①豫:即豫州。约当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豫东、皖北地区。司:即司州。辖区在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兖(yǎn):即兖州。约当今山东西南部及河南东部地区。冀:即冀州。在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北部。按,此段豫、司、兖、冀、青、徐各州,俱为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言:发音。
②青徐:青州和徐州的并称。青,即青州。在今山东。徐,即徐州。大致在今淮北一带。
③坦:原作“垣”,据疏证本改。疏证本曰:“坦,今本讹作‘垣’,《玉篇》《尔雅》释文、《庄子》释文、《初学记》《太平御览》《尔雅》疏皆引作‘坦’,据改。”
④昊(hào)天:苍天,辽阔广大的天空。特指夏天。
⑤旻(mín)天:茫茫上天。特指秋天。
⑥《月令》:《礼记》中的一篇。礼家抄合《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之首章而成。所记为农历十二个月的时令、行政及相关事物。
⑦《易》谓之“乾”:《周易·说卦》:“乾,天也。”《易》,指《周易》。古代卜筮之书,后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谓,称呼,叫作。乾,《周易》卦名。象征天。
⑧又谓之“玄”:《周易·坤》:“天玄而地黄。”孔颖达疏:“天色玄,地色黄。”
【译文】
天,豫州、司州、兖州、冀州的人用舌头中部发音,天,犹如说“显”,高大显敞。青州和徐州的人用舌头前端发音,天,犹如说“坦”,坦然广远。春季的天叫作“苍天”,温暖之气开始生发,色彩深青。夏季的天叫作“昊天”,炎热之气分布散播,皓皓盛大。秋季的天叫作“旻天”,旻,得名于“闵”,植物凋落,能让人怜惜哀痛。冬季的天叫作“上天”,寒冷之气上升,与大地隔绝。所以《礼记·月令》说:“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周易》把天叫作“乾”,乾,得名于“健”,天强健地运行而不停息。又叫作“玄”,玄,得名于“悬”,好像物体悬挂在上空。
1.2 日,实也①,光明盛实也②。
【注释】
①实:充实,充满。《说文解字·日部》:“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
②光明:光亮,明亮。盛:旺盛。实:充足。
【译文】
日,得名于“实”,光亮旺盛充足。
1.3 月,缺也,满则缺也。
【译文】
月,得名于“缺”,圆满以后就逐渐缺损。
1.4 光,晃也①,晃晃然也②。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
【注释】
①晃(huǎng):明,明亮。
②晃晃:明亮貌。
【译文】
光,得名于“晃”,明晃晃的样子。又说的是“广”,照耀的地方广阔辽远。
1.5 景①,境也②,明所照处有境限也③。
【注释】
①景:亮光,日光。
②境:疆界。
③境限:界限。
【译文】
景,得名于“境”,亮光照耀的地方有界限。
1.6 晷①,规也,如规画也②。
【注释】
①晷(guǐ):日影,日光。后指日晷,测度日影以确定时刻的仪器。或指晷仪立表的投影。日晷计时的原理是这样的:在太阳照射下,晷针早晨的影子最长,在西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逐渐变短,过了中午又变长,并且一直向东移动。晷针移动着的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日晷晷针的移动,就像用圆规作画一样。
②规:圆规,画圆形的工具。
【译文】
晷,得名于“规”,犹如用圆规画的一样。
1.7 曜①,耀也,光明照耀也。
【注释】
①曜(yào):日、月及水、木、金、火、土五星均称“曜”。
【译文】
曜,得名于“耀”,光明照耀。
1.8 星,散也①,列位布散也②。
【注释】
①散(sàn):分散,由聚集而分离。
②列位:位置。列,行列,位次。位,位置,方位。布散:离散。
【译文】
星,得名于“散”,位置离散。
1.9 宿①,宿也②,星各止宿其处也。
【注释】
①宿(xiù):星宿,我国古代指某些星的集合体。《淮南子·天文训》:“五星、八风、二十八宿。”高诱注:“二十八宿,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也。”
②宿(sù):处于。谓日月运行在空中所处的位置。
【译文】
宿,得名于“宿”,星宿各自住宿在自己的地方。
1.10 气①,餼也②,餼然有声而无形也③。
【注释】
①气:云气。指云雾,雾气。
②餼(xì):通“忾”。叹息。
【译文】
气,得名于“餼”,像感慨叹息一样有声音却没有固定的形体。
1.11 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①,风,泛也,其气博泛而动物也。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②,风,放也,气放散也。
【注释】
①横口:开口。指发音时嘴角展开。合唇:闭口。指发音时两唇间缝隙很小。
②踧(cù)口:合口。踧,通“蹙”。合拢。
【译文】
风,兖州、豫州、司州、冀州的人展开嘴角、微合嘴唇发音,风,犹如说“泛”,发出的气流宽泛能使微小的物体移动。青州和徐州的人说“风”,合拢嘴角、微开嘴唇发音,风,犹如说“放”,发出的气流向外放散。
1.12 阴①,阴也②,气在内奥荫也③。
【注释】
①阴:阴天,天阴。天空中十分之八以上的部分被中低云量占住。
②阴:通“荫(yìn)”。隐藏。
③奥:深。
【译文】
阴,得名于“阴”,水气在里面深深地隐藏着。
1.13 阳①,扬也②,气在外发扬也③。
【注释】
①阳:晴天。
②扬:显扬,传播。
③发扬:散播。
【译文】
阳,得名于“扬”,水气在外面散播。
1.14 寒①,捍也②,捍格也③。
【注释】
①寒:冷。也指寒冷的季节。
②捍:坚实貌。
③捍格:坚固。
【译文】
寒,得名于“捍”,因为寒冷而冰冻坚实。
1.15 暑①,煮也,热如煮物也。
【注释】
①暑:炎热。也指炎热的夏季。
【译文】
暑,得名于“煮”,炎热得如同烹煮食物。
1.16 热,爇也①,如火所烧爇也。
【注释】
①爇(ruò):烧,焚烧。
【译文】
热,得名于“爇”,如同被大火焚烧的感觉。
1.17 雨,羽也,如鸟羽①,动则散也②。
【注释】
①鸟羽:这里特指鹬(yù)鸟的羽毛。古代求雨时头戴、身披、手执鸟羽。
②动则散:水鸟常常扇动翅膀,抖落身上水珠,如同下雨。
【译文】
雨,得名于“羽”,如同鸟的羽毛,抖动水珠就像雨点散落。
1.18 春,蠢也①,蠢动而生也②。
【注释】
①蠢:虫类蠕动。
②蠢动而生也:“蠢”字原无,据许克勤、胡玉缙校补。周祖谟《〈释名〉校笺》:“《玉烛宝典》一引作‘蠢动而生也’。……吴本作‘物蠢动而生’,义较完备。”译文从之。
【译文】
春,得名于“蠢”,生物像虫子蠢蠢蠕动那样萌生。
1.19 夏,假也①,宽假万物②,使生长也。
【注释】
①假(jiǎ):宽容,宽饶。
②宽假:宽容,宽纵。
【译文】
夏,得名于“假”,宽纵一切生物,让它们成长壮大。
1.20 秋,緧也①,緧迫品物②,使时成也③。
【注释】
①緧:通“遒(qiú)”。迫,迫近。
②品物:犹“万物”。此指生物。
③时:及时。
【译文】
秋,得名于“緧”,迫使一切生物,让它们及时成熟。
1.21 冬,终也,物终藏也①。
【注释】
①终藏:原作“终成”。王念孙校:“‘终成’者为‘终藏’,此‘成’字盖因上节‘成’字而误。《乡饮酒义》云:‘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尚书大传》云:‘冬者,中也;中也者,万物方藏于中也。’《汉书·律历志》云:‘冬,终也,物终藏,乃可称。’”据改。
【译文】
冬,得名于“终”,物类最终收藏起来。
1.22 四时①,四方各一时也②。时,期也③,物之生死各应节期而止也④。
【注释】
①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
②四方各一时也:古人将四季与四方相对应:东方春,南方夏,西方秋,北方冬。也,底本原无,据吴志忠本增。
③期:时期,日期。
④应(yìng):符合,顺应。节期:节令,节日。古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为八节;后分一年为二十四节。止:至,到。
【译文】
四时,东、南、西、北四方各有一时。时,得名于“期”,物类的生与死各自应时而至。
1.23 年,进也①,进而前也。
【注释】
①进:前进,行进。
【译文】
年,得名于“进”,行进而上前。
1.24 岁,越也,越故限也。唐虞曰“载”①,载生物也②;殷曰“祀”③,祀,巳也④,新气升、故气已也⑤。
【注释】
①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也指尧与舜的时代。载(zǎi):年,岁。
②载(zài):生长。
③殷:朝代名。商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后世因称。祀:原指遍祀先祖、先妣所用的时间,引申指岁、年。
④巳(yǐ):《小学汇函》本作“已”,下同。“巳”“已”为古今字。《说文解字·巳部》:“巳,巳也。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段玉裁注:“辰巳之‘巳’既久用为巳然、巳止之‘巳’,故即以巳然之‘巳’释之。……汉人‘巳午’与‘巳然’无二音,其义则异而同也。”
⑤升:张步瀛校作“生”。丁山说:“升,《御览·十七》引作‘生’。”已:停止。
【译文】
岁,得名于“越”,逾越旧的界限。唐尧、虞舜时代称为“载”,生长万物的意思;殷商时代称为“祀”,祀,得名于“巳”,新的气候升起、旧的气候停止。
1.25 五行者①,五气也②,于其方各施行也③。
【注释】
①五行: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孔子家语·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②五气:五行之气,五方之气。
③于其方各施行也:古人将五行与五方相对应:东方木,西方金,南方火,北方水,中央土。
【译文】
五行,是五方之气,在与其相应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各自施行。
1.26 金①,禁也,其气刚严,能禁制物也②。
【注释】
①金:五行之一。五行学说谓西方、秋天为金。
②能禁制物也:原作“能禁制也”,据疏证本等增一“物”字。疏证本曰:“今本作‘其气刚严,能禁制也’,据《太平御览》引改。”周祖谟说:“毕本据《御览》引改为‘气刚毅,能禁制物也’,义较完备。”
【译文】
金,得名于“禁”,它的气质刚强严峻,能够控制约束别的物类。
1.27 木①,冒也②,华叶自覆冒也③。
【注释】
①木:五行之一。五行学说谓东方、春天为木。
②冒:覆盖,笼罩。
③华(huā)叶:花与叶。华,花。
【译文】
木,得名于“冒”,花与叶能够把自身覆盖。
1.28 水①,准也,准平物也②。
【注释】
①水:五行之一。五行学说谓北方、冬天为水。
②准平:均等,均衡。准平,或称“准”,是古代测量水平、平面的仪器,故有“均等”“均衡”义。此指“衡量”之义。
【译文】
水,得名于“准”,衡量其他物类。
1.29 火①,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
【注释】
①火:五行之一。五行学说谓南方、夏天为火。
【译文】
火,得名于“化”,能够熔化其他物类。又说是“毁”,其他物类进入火里都毁坏了。
1.30 土①,吐也②,能吐生万物也。
【注释】
①土:五行之一。五行学说谓中央为土。
②吐:长出,生出。
【译文】
土,得名于“吐”,能够吐生一切植物。
1.31 子①,孳也②,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于《易》为“坎”③。坎,险也。
【注释】
①子:十二地支的第一位。可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等十二地支,叫“十二辰”。太岁由东向西运行,运行到某处,这一年就叫“太岁在某”,由此顺推。也可用以纪月。农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配子,称为建子之月,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余类推。
②孳:滋生,繁殖。
③坎:《周易》卦名。八卦之一。象征险难,代表水,为北方之卦。《周易·坎》:“彖曰:‘习坎,重险也。’”
【译文】
子,得名于“孳”,温暖之气开始萌发,万物在下面繁殖滋长。子在《周易》里属于“坎卦”。坎,得名于“险”。
1.32 丑①,纽也,寒气自屈纽也。于《易》为“艮”②。艮,限也,时未可听物生③,限止之也。
【注释】
①丑:十二地支的第二位。用以纪月,即农历十二月。
②艮(gèn):《周易》卦名。八卦之一,也为六十四卦之一。《周易·说卦》:“艮,止也。”高亨《周易大传今注》:“艮为山,山是静止不动之物,故艮为止。”
③听:听凭,任凭。
【译文】
丑,得名于“纽”,寒冷之气自动纽结。丑在《周易》里属于“艮卦”。艮,得名于“限”,时机还不能听任万物生长,对它们有所限制阻止。
1.33 寅①,演也②,演生物也。
【注释】
①寅:十二地支的第三位。用以纪月,即农历正月。
②演:蔓延。
【译文】
寅,得名于“演”,繁衍生长万物。
1.34 卯①,冒也,载冒土而出也②。于《易》为“震”③。二月之时,雷始震也。
【注释】
①卯:十二地支的第四位。用以纪月,即农历二月。
②载(zài):开始。
③震:《周易》卦名。八卦之一,象征雷。《周易·震》:“象曰:洊雷,震。”孔颖达疏:“洊者,重也,因仍也。雷相因仍,乃为威震也。”
【译文】
卯,得名于“冒”,开始冒出土壤萌发。卯在《周易》里属于“震卦”。二月的时候,雷开始震响。
1.35 辰①,伸也,物皆伸舒而出也②。
【注释】
①辰(chén):十二地支的第五位。用以纪月,即农历三月。
②伸舒:伸展,舒展。
【译文】
辰,得名于“伸”,生物都伸展而出了。
1.36 巳①,已也②,阳气毕布已也③。于《易》为“巽”④。巽,散也,物皆生布散也。
【注释】
①巳(sì):十二地支的第六位。用以纪月,即农历四月。
②已:完毕,完成。
③毕:统统,全部。布:遍布,散播。
④巽(xùn):《周易》卦名。八卦之一,象征风。《周易·巽》:“象曰:‘随风,巽。’”
【译文】
巳,得名于“已”,温暖之气已全部散布完毕。巳在《周易》里属于“巽卦”。巽,得名于“散”,生物都蓬勃生长并分布散播。
1.37 午①,仵也②,阴气从下上,与阳相仵逆也。于《易》为“离”③。离,丽也④,物皆附丽阳气以茂也。
【注释】
①午:十二地支的第七位。用以纪月,即农历五月。
②仵(wǔ):迕逆,违背。
③离:《周易》卦名。八卦之一,象征火。《周易·离》:“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
④丽:附着。
【译文】
午,得名于“仵”,寒冷之气从下面上升,与温暖之气对抗。午在《周易》里属于“离卦”。离,得名于“丽”,生物都依靠温暖之气而生长茂盛。
1.38 未①,昧也②,日中则昃③,向幽昧也④。
【注释】
①未:十二地支的第八位。用以纪月,即农历六月;纪时辰则相当于午后十三时至十五时。
②昧(mèi):暗,昏暗。
③日中:正午。昃(zè):日西斜,即太阳偏西。
④向:趋向。幽昧:昏暗不明。
【译文】
未,得名于“昧”,太阳正中就偏西,趋于昏暗不明。
1.39 申①,身也,物皆成其身体,各申束之②,使备成也。
【注释】
①申:十二地支的第九位。用以纪月,即农历七月。
②申束:约束。
【译文】
申,得名于“身”,生物都长成了它们的体格,各自约束自己,使之齐备成就。
1.40 酉①,秀也②,秀者物皆成也。于《易》为“兑”③。兑,悦也,物得备足,皆喜悦也。
【注释】
①酉(yǒu):十二地支的第十位。用以纪月,即农历八月。
②秀:植物结实。
③兑(duì):《周易》卦名。八卦之一,象征泽。《周易·兑》:“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说(yuè),同“悦”。
【译文】
酉,得名于“秀”,植物结实就长成了。酉在《周易》里属于“兑卦”。兑,得名于“悦”,生物生长齐备充足,都很快乐喜悦。
1.41 戌①,恤也②,物当收敛③,矜恤之也④。亦言脱也⑤,落也⑥。
【注释】
①戌(xū):十二地支的第十一位。用以纪月,即农历九月。
②恤(xù):体恤,怜悯。
③收敛:收获农作物。
④矜(jīn)恤:怜悯体恤。矜,怜悯,同情。
⑤脱:脱落,掉下。
⑥落:凋落,衰败。
【译文】
戌,得名于“恤”,农作物该收割获取了,令人怜悯体恤。又说的是“脱”,农作物要凋零衰败了。
1.42 亥①,核也②,收藏百物,核取其好恶、真伪也③。亦言物成皆坚核也④。
【注释】
①亥:十二地支的第十二位。用以纪月,即农历十月。
②核:查对,审查。
③好恶(hǎo è):好坏。真伪:真假。
④核:真实,坚实。
【译文】
亥,得名于“核”,收集保藏各种物类,考核选取它们的好与坏、真与假。又说的是生物长成都很坚实。
1.43 甲①,孚甲也②,万物解孚甲而生也。
【注释】
①甲:十天干的第一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②孚(fū)甲也:原作“孚也”,据段玉裁、疏证本等校补出“甲”字。周祖谟说:“毕本据段校本作‘甲,孚甲也’。案《史记·律书》云:‘甲者,万物剖孚甲而出也。’”孚甲,植物籽实的外皮。孚,谷粒的皮壳。后作“稃”。
【译文】
甲,得名于孚甲之“甲”,千千万万种生物破解皮壳后萌生。
1.44 乙①,轧也②,自抽轧而出也。
【注释】
①乙:十天干的第二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②轧(yà):挤压,压抑。
【译文】
乙,得名于“轧”,物种自己艰难曲折地抽芽萌出。
1.45 丙①,炳也②,物生炳然,皆著见也③。
【注释】
①丙:十天干的第三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②炳:明显,昭著,鲜明。
③著见(zhù xiàn):明白呈现,显现。见,同“现”。
【译文】
丙,得名于“炳”,物种萌生粲然鲜明,都明明白白地显现出来。
1.46 丁①,壮也,物体皆丁壮也。
【注释】
①丁:十天干的第四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译文】
丁,得名于“壮”,生物的形体都很强壮。
1.47 戊①,茂也,物皆茂盛也。
【注释】
①戊:十天干的第五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译文】
戊,得名于“茂”,物种的生长都很茂盛。
1.48 己①,纪也②,皆有定形,可纪识也。
【注释】
①己:十天干的第六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②纪:通“记”。记载,记录。
【译文】
己,得名于“纪”,物种都具有固定的形状,可以记忆识别。
1.49 庚①,犹更也②。更③,坚强貌也。
【注释】
①庚:十天干的第七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②犹:好比,如同。
③更:原作“庚”,据吴志忠校改。吴翊寅曰:“吴本作:‘庚犹更,更,坚强皃也。’案:此与‘云’同例。《史记》:‘大横庚庚。’徐锴曰:‘庚庚,坚强之皃。’‘庚’‘更’古通。”皃(mào),同“貌”。
【译文】
庚,得名于“更”。更,强固有力的样子。
1.50 辛①,新也,物初新者皆收成也。
【注释】
①辛:十天干的第八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译文】
辛,得名于“新”,新生的物类都收敛成熟了。
1.51 壬①,妊也②,阴阳交,物怀妊也,至子而萌也③。
【注释】
①壬:十天干的第九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②妊(rèn):怀孕,身孕。
③子:指十一月。参看1.31条的注释。
【译文】
壬,得名于“妊”,天地间化生万物的阴阳二气两相接触,物种怀孕,到十一月就萌生了。
1.52 癸①,揆也②,揆度而生③,乃出之也。
【注释】
①癸(guǐ):十天干的第十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②揆(kuí):度量,揣度。
③揆度(duó):揣度,估量。
【译文】
癸,得名于“揆”,物种揆度萌生,就冒出来了。
1.53 霜,丧也①,其气惨毒,物皆丧也。
【注释】
①丧(sàng):灭亡,死亡。
【译文】
霜,得名于“丧”,寒冷之气残忍狠毒,一些物种都死亡了。
1.54 露,虑也①,覆虑物也②。
【注释】
①虑:结缀。
②覆虑:同“覆露”。荫庇,养育。
【译文】
露,得名于“虑”,结缀在一起覆盖庇护生物。
1.55 雪,绥也①,水下遇寒气而凝,绥绥然也②。
【注释】
①绥:通“妥”。下垂。
②绥绥:垂落貌。
【译文】
雪,得名于“绥”,水汽降下遇到寒气而凝结,徐徐垂落的样子。
1.56 霰①,星也,水雪相抟②,如星而散也。
【注释】
①霰(xiàn):雪珠。白色不透明的球形或圆锥形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降落。
②水:一说作“氷(冰)”。抟(tuán):聚集。
【译文】
霰,得名于“星”,冰水与雪粒聚集,像星星众多而分散。
1.57 霡霂①,小雨也,言裁霡历沾渍②,如人沐头,惟及其上枝③,而根不濡也④。
【注释】
①霡霂(mài mù):小雨。
②裁:通“才”。仅仅。霡历:犹“迷离”。模糊不明,难以分辨。
③枝:通“肢”。四肢。
④濡(rú):浸湿。
【译文】
霡霂,就是小雨,说的是模糊不清、仅能沾湿,就像人洗头发,只能达到上身,而底下不湿。
1.58 云(雲)犹云云①,众盛意也②。又言运也,运行也。
【注释】
①云云:周旋回转貌,众貌,盛貌。
②众盛:谓人物众多,气势盛大。
【译文】
云(雲),就好像说“云云”,众多繁盛。又说的是“运”,运转行走。
1.59 雷,硠也①,如转物有所硠雷之声也。
【注释】
①硠(láng):雷声,石相击声。原作“硍”,据卢文弨、疏证本、黄丕烈校改,下同。疏证本曰:“硠,《太平御览》音‘郎’。《说文》云:‘硠,石声也。从石,良声。’”
【译文】
雷,得名于“硠”,就像转动物体发出的硠硠的声音。
1.60 电①,殄也②,乍见则殄灭也③。
【注释】
①电:闪电。
②殄(tiǎn):灭绝,绝尽。
③乍见(xiàn):突然而短暂地出现。殄灭:消灭,灭绝。
【译文】
电,得名于“殄”,突然一闪现就消失了。
1.61 震①,战也,所击辄破②,若攻战也。又曰“辟历”③。辟,析也④,所历皆破析也⑤。
【注释】
①震:雷,响雷。
②辄(zhé):立即,就。
③辟历:即霹雳。辟,通“霹”。
④析:劈,剖。原作“折”,据疏证本、苏舆等校改。苏舆曰:“《御览·天部十三》引正作‘霹雳,析也’。”下同。
【译文】
震,得名于“战”,击中的东西立即破裂,就像战斗一样。又叫作“辟历”。辟,来源于“析”,所经过的东西都破裂分开了。
1.62 雹,炮也①,其所中物皆摧折②,如人所盛炮也③。
【注释】
①炮:用来发射石弹的机械装置。
②中(zhòng):击中。摧折:毁坏,折断。
③炮:炮击。原作“咆”,据上文校改。
【译文】
雹,得名于“炮”,它打中的物体都损坏折断,就像人大量抛掷石弹一般。
1.63 虹,攻也,纯阳攻阴气也。又曰“蝃”①,其见,每于日在西而见于东,啜饮东方之水气也②;见于西方曰“升”,朝日始升而出见也。又曰“美人”,阴阳不和,婚姻错乱,淫风流行,男美于女③,女美于男,恒相奔随之时④,则此气盛,故以其盛时名之也⑤。
【注释】
①蝃(dì dōng):虹的别名。
②啜(chuò):原作“掇”,据疏证本、巾箱本等校改。啜,饮,吸。
③美:喜欢,爱慕。
④奔随:谓女子跟随男子私奔。奔,旧指女子私自与男子结合。
⑤名:指称,称名。
【译文】
虹,得名于“攻”,纯一的阳气攻击阴冷之气。又叫“蝃”,它每次出现,当太阳在西方的时候而它出现在东方,吸饮东方水上的雾气;出现在西方的时候叫“升”,是在朝阳开始升起时出现的。又叫“美人”,夫妇不和睦,配偶杂乱无序,淫乱的风气盛行,男人喜欢女人,女性爱慕男性,常常互相跟随私奔的时候,这种阴阳之气兴盛,所以在它大盛的时候来为它命名。
1.64 霓①,啮也②,其体断绝,见于非时③,此灾气也,伤害于物,如有所食啮也。
【注释】
①霓(ní):副虹。大气中有时跟虹同时出现的一种光的现象,形成的原因和虹相同,只是光线在水珠中的反射比形成虹时多了一次,彩带排列的顺序和虹相反,红色在内,紫色在外。颜色比虹淡。
②啮(niè):咬,啃。又指侵蚀。
③非时:乱世。古人认为虹、霓是邪气,是乱世灾祸之兆。
【译文】
霓,得名于“啮”,它的形体被隔断,出现在乱世,这是预示灾祸的阴邪气象,伤害生物,就像啃蚀咬啮的一样。
1.65 晕①,卷也,气在外卷结之也,日、月俱然。
【注释】
①晕(yùn):日月周围的光圈。
【译文】
晕,得名于“卷”,云气在外边围裹卷绕,太阳、月亮都是这样。
1.66 阴而风曰“曀”①。曀,翳也②,言掩翳日光,使不明也。
【注释】
①风(fèng):刮风,吹。曀(yì):天阴而有风,天色阴暗。
②翳(yì):遮蔽,隐藏,隐没。
【译文】
天色阴沉又刮大风叫作“曀”。曀,得名于“翳”,说的是遮蔽阳光,使得天色昏暗不明。
1.67 风而雨土曰“霾”①。霾,晦也②,言如物尘晦之色也③。
【注释】
①雨(yù):降雨。引申为像下雨一样降落。霾(mái):飞沙蔽天、日色无光貌。
②晦:昏暗。
③尘:污染,蒙尘。
【译文】
刮着大风又落沙土叫作“霾”。霾,得名于“晦”,说的是像物体蒙尘晦暗的颜色。
1.68 珥①,气在日两旁之名也。珥,耳也,言似人耳之在面旁也。
【注释】
①珥(ěr):日、月两旁的光晕。
【译文】
珥,云气在太阳两旁的名称。珥,得名于“耳”,是说珥像人的耳朵在脸面两旁。
1.69 日月亏曰“食”①,稍稍侵亏②,如虫食草木叶也。
【注释】
①亏:欠缺,不足。
②稍稍:渐渐,逐渐。
【译文】
太阳、月亮亏缺叫作“食”,逐渐侵蚀亏缺,好像虫子蚕食草木叶子一样。
1.70 晦①,灰也,火死为灰,月光尽似之也。
【注释】
①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由于月之受光面不能反射光线于地球上,地球上看不到月光,夜晚昏暗,故名。
【译文】
晦,得名于“灰”,火灭后成灰,月亮的光芒穷尽后就像火灭成灰。
1.71 朔①,苏也②,月死复苏生也③。
【注释】
①朔(shuò):月相(月球明亮部分的不同形状)名。旧历每月初一,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与太阳同时出没,地球上看不到月光,这种月相叫“朔”。
②苏:复活,恢复。
③月死:月球运行于日、地中间时,其受光面不能反射光线于地球之上,月亮消失,有如死去。苏生:复活,苏醒。
【译文】
朔,得名于“苏”,月亮死亡后又苏醒了。
1.72 弦①,月半之名也②。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施弦也③。
【注释】
①弦:半圆形的月亮。农历每月初七、初八为“上弦”,廿二、廿三为“下弦”。
②月半:月亮之半。指弦月,半圆之月。
③张:安上弓弦或拉紧弓弦。施:设置,安放。
【译文】
弦,是月亮只有半边时的名称。它的形状一边弯曲、一边较直,犹如绷弓安弦。
1.73 望①,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
【注释】
①望:月相名。旧历每月十五日(有时为十六日或十七日),地球上看见的月亮最圆满,这种月相叫“望”。
【译文】
望,是月亮圆满时的名称。大月十六日、小月十五日,太阳在东方、月亮在西方,遥遥相望。
1.74 昏①,损也,阳精损灭也②。
【注释】
①昏:天刚黑的时候,傍晚。
②阳精:指太阳。
【译文】
昏,得名于“损”,太阳消失了。
1.75 晨,伸也①,旦而日光复伸见也。
【注释】
①伸:同“申”。明,明白。
【译文】
晨,得名于“伸”,天亮后阳光又明亮地显现了。
1.76 祲①,侵也,赤黑之气相侵也②。
【注释】
①祲(jìn):日旁云气。古人认为此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发生,能预示吉凶。常指妖气、不祥之气。
②赤黑:暗红色,紫酱色。
【译文】
祲,得名于“侵”,暗红色的云气侵犯了太阳。
1.77 氛①,粉也,润气著草木②,因寒冻凝,色白若粉之形也。
【注释】
①氛:古代指预示吉凶的云气。泛指雾气,云气。
②润气:水汽。著(zhuó):依附,附着。
【译文】
氛,得名于“粉”,水汽附着在草木上,因为遇冷而凝结,颜色惨白,犹如粉末的形状。
1.78 雾,冒也①,气蒙乱覆冒物也。
【注释】
①冒:覆盖,笼罩。
【译文】
雾,得名于“冒”,水汽混乱无序地蒙蔽物体。
1.79 蒙①,日光不明,蒙蒙然也。
【注释】
①蒙:阴暗。
【译文】
蒙,太阳光线不明朗,模糊不清的样子。
1.80 彗星①,光梢似彗也②。
【注释】
①彗星:绕太阳运行的一种有独特外貌的星体。后曳长尾,呈云雾状。俗称“扫帚星”。
②彗:扫帚。
【译文】
彗星,星光的尾梢像一把扫帚。
1.81 孛蒲没反星①,星旁气孛孛然也②。
【注释】
①孛(bèi)星:彗星的一类。蒲没反:古代反切注音法,简称“反”。即根据当时的语音,取“蒲”的声母、“没”的韵母和声调,互相拼合,为“孛”字注音。现代汉语“蒲没”反切的结果和“孛”的读音有些差异,是因为语音变化了。
②孛孛(bó):犹“勃勃”。旺盛貌。
【译文】
孛星,星星旁边的云气蓬勃旺盛。
1.82 笔星①,星气有一枝,末锐似笔也。
【注释】
①笔星:彗星的一类,也称“昭明”。因其尾部锐尖如笔头,故称。
【译文】
笔星,云气状的星光有一枝干,末端尖锐像毛笔。
1.83 流星,星转行如流水也①。
【注释】
①转行(zhuǎn xíng):转移运行。
【译文】
流星,星星转移运行好像流淌的水。
1.84 枉矢①,齐鲁谓流星为“枉矢”②,言其光行若射矢之所至也;亦言其气枉暴,有所灾害也。
【注释】
①枉矢:星名。行曲如蛇,流速如矢,故名。枉,弯曲,歪曲。
②齐鲁:春秋战国时期,以泰山为界分为齐国和鲁国。山北称为齐,山南则称为鲁。在今山东境内。流星:原作“光景”,据卢文弨、疏证本校改。疏证本曰:“‘光景’二字疑‘流星’之讹。《史记·天官书》云:‘枉矢类大流星,蛇行而苍黑,望之如有毛羽然。’据此,枉矢亦流星之类。‘流’字脱‘水’旁而为‘’,类‘光’字;‘景’与‘星’皆从‘日’,由是讹为‘光景’与?”
【译文】
枉矢,古齐国、鲁国一带的地区把流星叫作“枉矢”,说它的光线路径好像发出的箭矢射到的地方;也是说它的属性邪曲残暴,会带来祸害。
1.85 厉①,疾气也,中人如磨厉伤物也②。
【注释】
①厉:病灾,瘟疫。后作“疬”。
②厉:同“砺”。磨砺。中(zhòng):侵袭,伤害。
【译文】
厉,疾病之气,伤人就像在磨刀石上磋磨而伤害物体那样。
1.86 疫①,役也,言有鬼行役也②。
【注释】
①疫:瘟疫。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通称。古代以为发生瘟疫是疠鬼在作祟,故指疠鬼。
②行役:泛称行旅,出行。此指出行作祟。役,原作“疫”,据卢文弨、段玉裁等校改。周祖谟说:“案玄应书卷廿一引作:‘疫,役也,言有鬼行役,役役不住也。’下‘疫’字误,当作‘役’。”
【译文】
疫,得名于“役”,说的是有疠鬼出行作祟。
1.87 ①,截也②,气伤人如有所断截也③。
【注释】
①(zhá):疫疠。又指夭折,短命早死。
②截:断,割断。
③所:原书无,据吴志忠本等校补。沈锡祚曰:“《韵补》卷五有‘’字,引《释名》:‘,截也,气伤人如有所截断也。’”
【译文】
,得名于“截”,疫气伤害人好像有所截断。
1.88 灾①,烖也②,火所烧灭之余曰“烖”③,言其于物如是也。
【注释】
①灾:自然发生的火灾。泛指灾害、祸患。
②烖(zāi):同“灾”。危害,焚烧。
③余:之后,以后。
【译文】
灾,得名于“烖”,火烧毁之后的状况叫“烖”,是说它对于物体而言有如灾祸。
1.89 害①,割也,如割削物也。
【注释】
①害:祸患,灾害。
【译文】
害,得名于“割”,就像切割物体那样。
1.90 异者①,异于常也②。
【注释】
①异:怪异不祥之事,灾异。
②异:不相同。常:正常状态或秩序。
【译文】
灾异之异,就是与正常状态相比显得怪异。
1.91 眚①,也②,如病者瘦也。
【注释】
①眚(shěng):灾异,妖祥。原指眼睛生翳(yì,眼中遮蔽视线的膜)。引申为日月蚀、灾异。
②(shěng):原作“痟”,据吴志忠、徐复校改。吴翊寅曰:“吴本‘省’作‘’。案《一切经音义》引亦作‘’,经典借‘省’字。《周礼·大司马》:‘冯弱犯寡则眚之。’郑注:‘眚犹人省瘦也。’此即本郑为说。《说文》:‘渻,减少也。’此正字,‘’后出字。”,瘦。
【译文】
眚,得名于“”,好像病人身体消瘦那样。
1.92 慝①,态也②,有奸态也③。
【注释】
①慝(tè):灾害,祸患。
②态:通“慝”。邪恶,欺诈。
③奸态:犹“奸慝”。奸恶的心术或行为。奸,同“姦(奸)”。奸邪,罪恶。
【译文】
慝,得名于“态”,有奸邪罪恶。
1.93 妖①,殀也②,殀害物也。
【注释】
①妖:指反常、怪异的事物。
②殀(yāo):杀死。
【译文】
妖,得名于“殀”,杀害生物。
1.94 孽①,孽也②,遇之如物见髡孽也③。
【注释】
①孽(niè):灾害,灾祸。
②孽:通“蘖(niè)”。树木砍去后重生的枝条。此指砍去枝条。下同。
③见:被,受到。髡(kūn):整枝,剪去枝条。
【译文】
孽,得名于“孽”,遇到它就好像植物遭到砍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