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梆子戏《寇准背靴》被搬上银幕
《寇准背靴》又名《寇准探地穴》,是梆子戏的传统剧目,歌颂北宋政治家、宰相寇准机智、聪慧、正直的形象。在1954年华东会演时,徐建华先生执笔整理的该剧演出本曾获荣誉奖。1961年,阜阳梆子戏的著名老生演员顾锡轩先生年近九旬,为纪念他的九十寿诞,戏剧家田汉先生建议将该剧拍成艺术纪录片。剧本由剧作家徐建华、完艺舟先生整理,影片由郭筠、乔志良先生执导,主演是顾锡轩,阜阳、淮北两地的著名梆子戏演员陈炳饮、郑莲新、张福兰都参加了该片的拍摄,我做音乐设计。
安徽电影制片厂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建立的,摄影棚、录音棚都没有,所以我们只能借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设备进行拍摄,我们排戏、练乐都是在北京新街口一家饭店中进行。
到了北京之后,我最大的满足是每天又能吃到三餐,山芋干子面和糠菜、棉花籽之类的东西再也见不到了。不仅有白面馒头,连久违了的大米天天都能吃到。在阜阳的半年多中,我们只在县开会时,吃过一次羊肉汤,平时不仅没有鸡、鸭、鱼、肉,甚至连鸡蛋也没吃过。
淮北梆子戏又称梆子、河南梆子、豫剧、沙河调等。安徽现存的十几个梆子戏剧团,剧种名称叫法不一,有的叫“淮北梆剧”,有的叫“豫剧”,所用板腔都是慢板、流水、二八、飞板、栽板、呱哒嘴以及文武场的曲牌,均大同小异。梆子戏的历史比黄梅戏悠久,板式、曲调丰富,流派纷呈,程式性也较强,我虽然调查、学习过,但毕竟未深入其中,让我搞音乐设计,我只能每天拿着剧本跟乐师和演员在一起,研究剧本、唱词和舞台,商议原始唱腔在90分钟的电影中如何演唱和伴奏。导演时常参加坐唱和现场排练。由于演员们全不识谱,我只能面对现实,跟大家在一起用研讨的语言参与唱腔和场景音乐的设计,偶尔写写片头音乐和描写性音乐。参加这次的音乐设计,是我学习豫剧音乐和梆子腔音乐的又一次机会。因为我去北京时仅带了一本由路继贤、王守鑫先生编著的《河南梆子音乐》[1] 和一本由肖雨、肖明搜集整理的《河南曲剧音乐》[2] 。在北京能看到河北梆子戏和评戏的演出,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注 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