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刘海戏金蟾》
刘海戏金蟾是我国民间流传较广的民间神话故事,另外还以雕刻、剪纸、门画、戴面具的舞蹈等不同形式在民间流传,凤阳还有“刘海戏金蟾,步步撒金钱”,刘海升天处的传说。
1955年初,合肥举办了安徽省工农青年业余文艺观摩演出会,阜阳代表队演出了一段双人舞《刘海戏金蟾》,领导认为这个舞蹈可以整理改编成一个舞剧参加全国会演,文化厅决定让董振亚同志成立并负责一个编导组,让倒七戏剧团的导演靳怀纲任编导,让我作曲,这时我在《春香传》里的任务刚结束,于是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舞剧《刘海戏金蟾》中来了。当时领导决定该舞剧要用最具安徽地方歌舞特色的花鼓灯形式演出(阜阳就是用花鼓灯的形式演出的),于是我就四处查找花鼓灯的资料和与花鼓灯有关的音乐资料,压力较大,这是我第一次搞舞剧音乐创作。
编导组把舞剧的结构分为五场,人物有刘海、蟾形(类似蛙)、仙女(是蟾变的)和狼。舞剧的内容是歌颂刘海与金蟾(仙女)的爱情故事,狼是新加入爱情故事的对立面。因此,除花鼓灯舞蹈语汇之外,还吸收借鉴了京剧的舞蹈、身段,如虎跳、窜毛、抢背等。刘海与金蟾由省歌舞团的演员郭铁、申非伊扮演,狼由滁州京剧团的武旦扮演。音乐以淮北民间器乐组曲“游场”为基础发展衍变,乐器有笛子、板胡、二胡、笙、琵琶、闷子(单簧,类似觱篥或管子,略长)和大胡(低音胡琴)。这个节目排出后,被选去北京参加由国家文化部、团中央、总工会、高教部联合举办的全国群众业余文艺观摩演出大会,安徽代表团被选去的节目除舞剧《刘海戏金蟾》外,还有舞蹈《扑蝶舞》,歌舞《双条鼓》(凤阳花鼓),民歌合唱《采茶歌》《车水歌》《舂米歌》《划龙船》,民歌对唱《姑嫂对花》以及器乐合奏《报妆台》《雁落沙滩》等,我除了指挥《刘海戏金蟾》的乐队演出之外,还要参加民歌合唱与器乐合奏。我们演出的剧场是北京前外虎坊桥的工人剧场。舞剧最后演出,终场时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女士走到乐池前问我:刚才你们演奏代表狼的曲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我让民间艺人笛子演奏家王兴奎同志给她看乐器,并吹奏给她听,她满意地笑了,并赞许我们有创意。我们的节目还荣幸地被选中进中南海怀仁堂为国家领导人演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还把《刘海戏金蟾》拍成了纪录片,时间大大地压缩了,这也是我首次接触电影的拍摄工作。
首次来心仪已久的北京,兴奋、激动是很自然的。游览故宫、天坛、中山纪念堂、长城、颐和园、香山等文化古迹,处处感到新奇,从无疲劳感。同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古建筑艺术增加了不少感性知识,民族自豪感更加强烈。
国家四部委举办的这次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邀请了全国十三个省、自治区的代表队,外省一些优美的民歌很快就在我们队传唱了,如云南的《十大姐》《放马山歌》,福建的《采茶灯》,四川的《望郎》,等等,中国丰富、绚丽的民族民间音乐,继安徽的民间歌舞会演、华东的戏曲会演之后,对我又是一次震撼,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更加深厚了。
1984年安徽省举办首届“江淮之秋”歌舞节,舞剧《刘海戏金蟾》从编舞到作曲又重新作了修改,长度不超过半小时,由中西合璧的双管制管弦乐加民族管弦乐队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