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 诫兄子严、敦书
初,兄子严、敦①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②,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③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④,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⑤,申父母之戒⑥,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⑦敦厚周慎,口无择言⑧,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⑨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⑩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⑪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⑫辄切齿⑬,州郡以为言⑭,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后汉书》卷二十四)
今译
当初,马援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而且爱结交轻薄任侠之士。马援在交趾前线,写信告诫他们说:“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如同听到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但嘴里不能说出来。喜欢议论别人的长短,轻率地讽刺讥评国家法度,这些都是我最厌恶的。我宁可死,也不愿听说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是非常厌恶这种行径的,我之所以一再强调这点,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那样,是希望你们不要忘记这点罢了。龙伯高敦厚谨慎,口中没有不恰当的议论,谦虚节俭,廉正而有威严。我喜欢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豪侠好义,把别人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无论什么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几个郡的人都来吊唁。我喜欢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龙伯高不成,还可以成为严谨慎重的人,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学杜季良不成,就沦落为轻薄之人,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到如今杜季良还不知有什么结局,但郡将官员一到任就恨他恨得咬牙切齿,州郡的人也将他当成谈资,我常为他感到寒心,所以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
简注
①严:马严,字威卿。敦:马敦。两个人都是马援兄长马余的儿子。
②前在交趾:在交趾前线。交趾,郡名,今越南北部。
③汝曹:你们。
④是非:评论是非,用作动词。正法:指国家法度。
⑤施衿结缡(lí):古代父母送女儿出嫁时,要亲自为其系带子、披佩巾。
⑥申父母之戒:父母反复申述应该注意戒备的事情。
⑦龙伯高:名述,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刘秀看到马援此信,提拔伯高为零陵郡(今湖南永州)太守。
⑧口无择言:口中没有不恰当的议论。
⑨杜季良:名保,京兆人。光武帝时,官越骑司马,有人上书告他“为行浮薄,乱群惑众”,被免职。
⑩清浊:指清流和浊流,犹言“黑白两道”。
⑪谨敕(chì):严谨慎重。
⑫下车:指官员到任。
⑬切齿:恨得咬牙切齿。
⑭以为言:以之为言。指州郡的人都将他当成谈话的资料。
实践要点
马援(前 14 年—49 年),字文渊,东汉名将,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新莽末为新城大尹,先依附隗嚣,后归刘秀。隗嚣叛据陇西,援率兵平定,任陇西太守。建武十七年(41 年)拜伏波将军,南征交趾。建武二十五年(49年)征五溪蛮,卒于军。《后汉书》有传。
汉光武帝建武十九年秋(38 年),马援在率军远征交趾之时,听闻兄长马余之子马严、马敦讥刺议论他人,结交轻薄之人,纵使戎马倥偬,仍忙中寻暇,不远千里致书教谕二侄,告诫两人谨言慎行,不应当在背后妄议他人的长短过失。在谈及为人处世的学习标准时,他以龙伯高和杜季良为例子做对比进行阐述,并进一步列举杜季良的为人品行,告诫侄儿不要效仿豪侠杜季良的言行,避免成为轻薄之人,规劝侄儿学习龙伯高的敦厚与谨慎,努力成为严谨慎重之人。信末,强烈表示不愿子孙后代效法杜季良的处世态度。文章出语恳切,言词之中饱含马援对两位侄子的耐心劝导、深情关怀和殷殷期待。
马援曾言:“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因此在为人处世中,最基本的是谦虚和谨慎;一个人要修身养德就需要从自身做起,谦虚和谨慎的态度可以使自身在环境的变化莫测之中保持戒备、保全自我,从而保证家族的延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