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涪陵经济地理的研究意义
一、涪陵经济地理研究的必要性
(一)经济在空间地理集聚特征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经济布局的合理程度,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许多地区都存在一个经济资源长期不断集聚的趋势(Fujita M., 1999)(3)。从纽约、东京等国际化都市群,到中国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区域发展战略,都体现出集聚的巨大效应。例如,韩国首尔以占全国11.8%的面积,聚集着45.3%的人口,GDP总量占比达到50%;日本的东京以占全国5.2%的面积,聚集着30%的人口,GDP总量占比达到50%。美国的硅谷聚集着上万家高科技企业,成为全球高科技产业的象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资源也在空间地理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特征。东部沿海城市遍地是摩天大厦,光鲜超越某些发达国家,而西部贫困现象堪比某些最落后国家。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经济迅速发展,小步快跑追赶着东部。与此同时,以秦岭—淮河为界的南北差异逐渐扩大。南方的深圳、杭州、成都、重庆、贵州等大批量明星城市频频崛起,光彩照人。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与南方相比,北方存在较大的地理劣势,南方有舒适的温度和适度的降水,极其适合人类居住,人口自然有向南方聚集的趋势。虽然哈尔滨与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在同一纬度,但是一月平均温度却比这些发达地区低15℃~20℃。涪陵作为重庆的工业强区,经济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因此,摸清涪陵区地理资源现状、产业布局特点,能够为制定和优化经济战略提供良好的借鉴。
(二)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性调整为涪陵跨越式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
近年来,国家先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重大部署。“一带一路”倡议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基于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共识,积极开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同时,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提出,坚持生态优先战略,以沿江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以现有产业资源为基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世界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涪陵作为成渝城市群的领跑者,在“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中处于中心枢纽地位,将为涪陵经济发展提供重大的历史机遇。
(三)经济全球化要求对涪陵经济地理进一步深化研究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资源要素在全球地理区域范围内自由流动,如何应对全球化发展中中国的经济地理问题,对中国的经济地理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球化进程中,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显著。目前,资源要素和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则颇为受限,外贸的区域差距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涪陵如何利用、构建地区自身的地理、资源优势,优化营商环境和制度政策,吸引资本、劳动等各种要素资源落地涪陵,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巨大考验。近年来,中美经贸冲突日益加剧,全球经济地理格局处于动荡期,各种城市群和经济带的崛起为经济地理增加了新鲜素材,客观上要求加强涪陵经济地理的基础理论研究。
(四)生态资源约束对经济发展与布局影响增大,已成经济发展瓶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理念,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涪陵地处长江经济带,必须遵循国家发展的战略定位,将改善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涪陵工业在GDP中占据“半壁江山”,其重化工业污染已成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隐患。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涪陵如何调整经济结构,协调人口、经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已是迫在眉睫。
二、涪陵经济地理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 丰富和完善县域经济地理的理论体系
《涪陵经济地理》以涪陵为例,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资料,以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为研究目标,分析涪陵的产业布局、人口分布和城镇布局等规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市区经济地理领域的理论发展,为我国区域经济在制定产业转型、城市规划、区域合作机制、区域协调等发展战略规划中提供理论参考。
2. 丰富和扩展新经济地理理论内涵
传统经济地理研究对经济系统中的空间特征研究较少,经济集聚趋势的现实与传统一般均衡分析存在冲突。本书将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空间要素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探索涪陵区域经济集聚过程,以及产业部门和人口分布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特征,丰富和扩展新经济地理理论内涵,探索新经济地理理论与市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联系。
(二)实践意义
1. 有利于了解区情,摸清家底
区情是指一个地区相对稳定的,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限定因素。认清区情,是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拟定有效发展目标的客观依据。目前,针对涪陵经济地理的研究成果较少,《涪陵经济地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和开拓性价值,可以通过梳理涪陵经济布局的历史和现状,形成一部关于涪陵经济地理的完整的工具书。有利于深刻认清区情,了解涪陵区的历史和现状,熟知它的优势和不足,看到它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进而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遵循客观规律,扬长避短,使社会经济建设各项事业沿着正确道路向前发展。
2. 有利于制定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地理因素是除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外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不同地方特殊的地理因素提出相应的区域发展战略,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政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涪陵区地处重庆市中部及三峡库区腹地,辖区面积2942.34平方公里,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历来有“川(渝)东南门户”之称。涪陵在经济上处于3个区(三峡库区、武陵山片区、乌江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接合部,是承东启西的战略要地。改革开放以来,涪陵经济呈现高速发展态势。2017年,涪陵区国民生产总值992.2亿元,人均GDP达8.6万元,高于重庆市人均GDP6.4万元的水平,居区县排名第五位,其中工业增加值居全市区县排在第二位。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很多新的经济地理现象,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认识和解释。如地域环境承载力、经济布局形态等,都会对区域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涪陵区在多年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经过数十年高密度、高强度的经济建设,建设与配置了庞大的产业体系、城市体系和基础设施系统。地理环境承受巨大压力,面临重化工、高耗能、重污染等突出问题。与经济高速增长相伴而至的是巨大的生态损耗、资源损伤,以及经济布局结构隐患等。同时,区域分化乃至社会分化问题也接踵而至,更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涪陵经济地理》拟运用区域比较研究法,探明涪陵各个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的特点、优势和劣势,为科学制定切合区情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依据。
3. 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涪陵经济地理》试图厘清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情况,有助于探讨涪陵地理资源与经济布局的合理性,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避免“一刀切”。提出适合各地方的经济布局优化方案,通过优势资源的集聚,实现一部分地区的优先发展,进而带动其他落后地区发展,降低区域经济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将有利于提高涪陵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提升其区域综合竞争力。此外,基于涪陵重化工产业集聚的背景,本书通过厘清经济与环境的空间关系,优化涪陵产业布局与城镇布局,协调经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有利于打造绿色环保的人居环境,实现“幸福涪陵”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