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河流
水体的分布和循环运动,是涪陵区自然环境的重要构成因素,与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涪陵水域面积209.27平方公里(不含水工建筑物占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1%。其中河流178.8平方公里、水库13.07平方公里、坑塘16.33平方公里、沟渠1.07平方公里,分别占水域面积的85.44%、6.25%、7.80%、0.51%。据估计,涪陵水资源总量为24.91亿立方米(年平均水量,不包括长江和乌江过境水流量)。河流与水资源在经济地理中的意义在于:第一,它影响着渔业的发展;第二,它影响着交通、航运、物流等领域的发展;第三,它影响着人畜饮水问题;第四,它影响着人们的休闲娱乐。
一、水系
(一)总况
涪陵属于长江水系,长江由西向东贯穿涪陵北部;乌江从南到北汇入涪陵城东部的长江。根据河道汇聚关系,35条一级支流汇入长江,一级支流10条直接汇入乌江。
涪陵河流大多数属雨水补给型,多夏洪秋汛,暴涨暴落,水位变幅大。径流的时间分布不均匀,大部分集中在4—10月的雨季,占年径流量的85%。9—11月占25.7%,一般在9月左右达到顶峰。8月经常出现高温干旱,不少溪河会在8月左右旱期或冬春枯水期断流。
涪陵溪河泥沙含量中等,多年平均输沙模数(悬移值)300~470吨/(平方公里·年)。水质浑浊度随季节变化,丰水期较浑浊,枯水期透明和接近透明。虽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但总体污染较轻,水体自净力较强,水质基本良好。
涪陵溪河自然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据水电部门对44条溪流的调查和计算,流域面积达8217.2平方公里,累计流程678.8公里,自然落差18231.7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4.8万千瓦,可建单机容量50千瓦电站124处,可供开发量达74590千瓦。
(二)长江水系
长江经长寿东黄草峡瓦罐窑流入涪陵区境,自西向东,凡4折,于龙驹场东朱家嘴入丰都县境,长86公里,中水位时水位落差1.5米,中水期水面面积73.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5%。接纳一级支流35条(含乌江)、二级支流53条、三级支流24条,合计112条。其中,较大的支流在南岸有梨香溪、乌江;北岸有碧溪、渠溪等。多年平均流量在涪陵龙王嘴为1.13万立方米/秒(1938—1939年),接纳乌江后增至1.35万立方米/秒(1950—1956年,溪场水文站观测数据)。流经涪陵区境的长江河段,古称大江、蜀江、岷江,本地人习称大河。
长江干流横贯涪陵中部,按其河谷地貌特征可分4段。其一,在长寿永丰场附近进入黄草峡。峡长约3公里。河谷狭窄,呈“V”字形,壁岸陡峭,两岸山峰高出江面约200米,峡谷方向南15度东,与黄草山背斜轴线几成直角。最宽处在中段,枯水期,峡的首(北)段宽350米,中段宽约500米,南端仅130米,是重庆—涪陵段最窄的地方。峡口北岸黄鱼岭,南岸老马岭,紧束江流,形成对口急流滩,为川江高洪水期著名急流滩险之一。当流量达2万~3万立方米/秒时,小马力船只上行困难,须“扎水”(停驶)。
其二,黄草峡口—蔺市段,长14公里,河谷下切于侏罗系砂页岩内,两岸地形起伏不大,形成对称宽谷,最宽处在军田坝与白沙坝之间,洪水期江面达1.5~2公里,枯水时仅150米。河床上石质河漫滩、暗礁及靠江岸的卵石河浅滩分布甚广,较大的有反水碛、军田坝、磨盘滩、飞老鼠、茶壶碛、腰卡子、红眼碛等,枯水时露出水面,洪水时成为险滩。江中有不少岛屿,最大的是与青岩子相对的金川碛(俗称上中坝),呈短纺锤形,枯水时长1700米、宽700米,高出江面18米;长草面积5万平方米,高洪水期基本淹没。黄草峡口—蔺市段河谷谷坡高出江面80米以上的地方比较平缓,坡度一般15~20度,80米以下者则达40度左右;两岸冲沟发育。在黄草峡至青岩子段航行,无论枯、洪水期,都有不便,因枯水阻于滩,洪水阻于峡,唯中水位时最佳。
其三,江水过蔺市由东南折向东北流。蔺市—涪陵段,长24公里,除龟龙峡有三叠系灰岩出露外,余皆出露侏罗系地层,并为浅丘起伏地带。此河段以北拱上下最宽,谷坡最平缓;剪刀峡、龟龙峡段最窄。此河段还有两个特点:一是阶地发育,以蔺市附近最为典型;出露江北砾岩。二是河漫滩多沿北岸分布,如关刀碛、鹤凤滩、石板滩、杆子碛、锯子梁等。靠南岸的有下中坝,该坝枯水时长2800米、宽800米,高出江面10米,坝上水草丰茂,下端土质肥沃。亦有靠河床中部分布的大石梁,著名的有两处:一是北拱附近剪刀梁,长1600米,枯水时与北岸相连,靠南面较高,平均宽100米,剪刀梁南侧是约800米长的剪刀峡,最窄处河漕宽约140米。二是涪陵城北靠江心南岸的白鹤梁,长1600米,宽12~36米,枯水时高出江面4~5米。江水过李渡镇折向东南流,横穿勾家场背斜,夹岸山峰耸峭,海拔400米以上,形成600米长的龟龙峽。
其四,江水过涪陵复折向东北流。涪陵—龙驹以下朱家嘴段,长45公里,河流基本沿向斜发育,为典型的向斜河谷。两岸出露侏罗系地层,丘陵起伏,冲沟稠密,干流宽谷与窄谷相间,平面形态呈藕节状;宽谷地段河谷宽敞,谷坡坦缓,阶地发育,河床多分汊。因向斜轴部岩层一般近于水平,常有构造阶地出现。此河段还有3个特点,第一是河道弯曲,呈“S”形,典型的是大石鼓—南沱15公里河段流呈一个“几”字形。这是长江在涪陵的第四折。第二是江中滩险,如群猪滩、银杯子滩、白浅(百纤)滩等,均是川江著名险滩。第三是碛坝面积大,著名的有“几”字形河段中的坪西坝,枯水时长3400米、宽约1000米,洪水期呈“戈”形,长2400米、宽300~500米。坝上为沙洲,土质肥沃,有耕地700余亩,居民200余户、1000余人;盛产桂圆、榨菜、花生和烟叶,质量甚佳。还有珍溪镇附近的兔耳坝(又名丝瓜碛),长10公里,宽约180~600米,高出江面5~10米,系川江中最大的卵石碛坝。枯水时,坝上有长500米、宽约200米的小湖泊,当地人称珍溪凼,盛产肉质细嫩的圆口铜鱼,此湖唯洪水期方与大江相连。
江水至龙驹场以上,北岸石壁陡立,南岸山崖斜卧,江面变窄,故被称为半边峡。江水过龙驹场,于朱家嘴附近南受罗云溪(古名卜岁溪),长江涪陵区段止。
长江涪陵段主要支流有:梨香(黎乡、梨乡)溪、油江河、同乐河、溪沟、上桥河、渠溪河、碧溪河等。
(三)乌江水系
乌江发源于贵州西部乌蒙山东麓,在涪陵汇入长江。全长1052公里,总落差2123.5米,总流域面积87920平方公里。乌江在流经贵州省沿河后称下游,长344.6公里,其下游河段古称延江、别江、涪陵江、巴江、白沙水、黔江、涪陵水、龚滩河,涪陵人习称小河。
乌江自川黔交界的黑獭堡流入重庆市境,至涪陵段总长235公里,落差144米。乌江下游穿行于四川盆地东南部山地丘陵地带,山地峡谷与丘陵宽谷交替出现。峡中河谷深窄弯曲,滩多水急(流速4~7米/秒),素有“乌江天险”之称。宽谷河道稍平直,水流较缓,涪陵人称其为“滟”。酉阳龚滩—涪陵乌江河段有“九滟十三峡”,大小险滩195处。其中涪陵区境有一滟一峡,险滩17处。
乌江自武隆北的边滩峡尾白沙沱流入涪陵区境,由南向北,在涪陵城东汇入长江。境内流长35公里,水域面积7.5平方公里,枯水期平均深1.3米以上,可通行100吨级轮船。涪陵乌江河段,据其地貌特征可分为3段。
其一,白沙沱—三门子,即白涛滟,全长18公里。江流穿行于白涛向斜侏罗系珍珠冲组地层中,河床一般宽200~300米;东岸谷坡较陡,西岸平缓,且阶地、冲沟发育比较成熟。但枯水期江中水流分散,河漕较浅,一般深2米左右。此段浅滩多。20世纪60年代靠东岸筑挡水堤,使水流归槽,航行称便。
其二,三门子—白岩口,即三门峡,又名鹦鹉峡。全长10公里。江流横切老场背斜南端的天台山(切割最低处海拔151米),形成夹岸深谷,壁岸坡度70~90度,壁上古纤道犹存。水面一般宽60~100米,窄处40~80米,水深达20~40米。
其三,白岩口—涪陵城,全长7公里,江流进入涪陵向斜,切割侏罗系地层,于涪陵城东麻柳嘴汇入长江。此段河道稍宽,但谷岸仍较陡,沿江山崖滑坡崩塌,江中礁石与乱石甚多,有牛屎碛、鸡子、白浪、老君等险滩。乌江每年4—9月流量最大,洪峰比长江提早1~2个月;每年12月至次年3月最小,水位最低,枯水期涪陵大东门段流速1.4米/秒。一般乌江下游大雨后16小时涪陵水位升高2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650立方米/秒,为黄河河口流量的92%。年径流量538.6亿立方米。河口最枯水面海拔136.6米(黄海高程)。
乌江涪陵段主要支流有小溪、后溪、麻溪河等。
二、地下水
据1982年调查,涪陵地下水资源总量在枯水期(频率75%)为1.4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4.51亿立方米。20世纪80年代利用率仅1%,资源相对丰富。涪陵地下水按其成因和赋存形式可分4类。
其一,松散堆积物空隙水。主要分布于长江、乌江两岸,面积1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0.54%。其地下水赋存于阶地、河漫滩砂砾石中。
其二,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蔺市、龙潭盆地和珍溪向斜部分,面积802.7平方公里,占27.3%。地下水枯季径流量1095.71万立方米,占枯季地下水径流总量的7.7%;多年平均径流量3444.81万立方米,占地下水总量的7.6%。
其三,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有两种:第一,一般碎屑岩裂隙孔隙水,分布在各背斜翼部,呈条带状、环状展布。面积158.5立方米,占5.4%。富水级别中等,枯季径流量1091.88万立方米,占7.7%;平均径流量3368.89万立方米,占7.5%。第二,红层承压水。分布于蔺市、龙潭盆地与珍溪向斜周围广大地区,含水层为侏罗系珍珠冲组至上沙溪庙组的红色地层,面积1078.6平方公里。富水情况贫乏至中等。枯季径流量439.69万立方米,占3.1%;平均径流量1205.94万立方米,占2.7%。
其四,碳酸盐岩类裂隙水。主要分布在永义、丛林、靖黔、梓里及白涛、焦石两地,其展布形状犹如一个收笔很细的大写的“C”字。面积818.7平方公里。除大型的槽谷洼地内有少量的第四系覆盖外,其余均为裸露型,这一带岩溶(喀斯特)地貌发育成熟,岩溶水丰富,是涪陵最主要的地下水类型。岩溶水特别丰富的往往是在背斜翼部质纯的厚层碳酸盐岩层地带,如箐口场背斜、勾家场背斜、弹子山背斜翼部和大耳山背斜西翼等地,这一地带地下水主要以溶洞水的形式出现,溶洞水枯季径流量11622.72万立方米,占81.5%;多年平均径流量37050万立方米,占82.2%。
涪陵浅层地下水水质可分为3个类型。其一,重碳酸盐型水。广泛分布于各宽缓向斜及褶皱紧凑的背斜部位,面积2361.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0.3%。其二,重碳酸硫酸盐型水。主要分布在各背斜两翼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与侏罗系中、下统的新田沟组等含水岩组,面积547.6平方公里,占18.6%。其三,重碳酸氯化物型水。分布在聚宝,面积32.8平方公里,占1.1%。
暗河及大泉。已查明暗河8条,分布在三叠系嘉陵江组灰岩中,为顺层发育;总长度27.2公里,平均每条长3.4公里,最枯总流量707.02升/秒,平均每条88.38升/秒。岩溶大泉21个,正常流量为659.81升/秒,平均每个31.42升/秒,暗河及大泉总流量1366.83升/秒,占全区岩溶地下水流量的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