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山海经》中的瘟疫精怪
四海八荒,上古神话的动物都是先人组合拼装的,简直是动物版的乐高玩具。
——施晓颉
动物传播疫病,这对先民来说不是秘密。
在地球四十多亿年的时光中,曾有过数次被大规模冰川覆盖的冰期,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是第四纪冰期,从距今二三百万年前持续到距今一两万年左右。冰期中并不只有持续的严寒,也有气温回暖、冰川融化的间冰期。正是经历了这种冷暖交替的极端气候的考验,最早的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逐渐成为万物之灵长。
早期人类的生活极为艰难,气候温暖时,还可以采野果、挖树根、捉昆虫、捕鱼虾果腹。但当严寒到来的时候,到处都被厚厚的冰层覆盖,食物来源大大减少,原始人只能依靠捕捉那些在严寒中还能生存的大动物,获得食物以及“衣物”。狩猎的次数多了,他们开始学会利用自然物作为工具,比如石块和植物的枝干。后来,他们还学会通过敲打的方式将石头加工为工具,甚至利用这些石制工具再制作出其他捕猎用具。在中华大地上,早在180万年前的今山西芮城黄河左岸的高地上,就出现了能够熟练使用石制刮削器、砍器、尖状器,以及石核、石片等加工制作狩猎工具的西侯度人。大约十万年以后,在遥远的云南元谋,在草木丛生的亚热带森林里和草原上,出现了一群也以打制石器制作工具狩猎为生的元谋人。此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旧石器时代。
狩猎劳作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狩猎技巧的探索使人的大脑得到锻炼,而从动物肉中获得的蛋白质又促进了人的体质的提高。但同时,狩猎中与动物的近距离接触,狩猎后生啖肉的饮食方式,都可能使以动物为宿主的病毒传到人身上,并造成大范围的传染与死亡,这便是《韩非子·五蠹》所描述的情况:“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原始人虽然没有现代人这么聪明,更没有什么条件开展医学研究,但在长期的实践中也发现了动物与传染病之间的联系,并将这些经验以神话的方式总结出来,传承下去,希望子孙后代能够避开这些灾难,这就是最古老的中华瘟疫神话的来历。
早期瘟疫神话记录在奇书《山海经》中。《山海经》是一个巨大宝藏,保存了大量早期信息,包括山川、道里、族群、物产、药物、仪式等,还有很多神话——我们熟悉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神话都能在其中找到踪迹。《山海经》现存十八卷,包括“山经”“海经”两大部分。其中“山经”篇幅最大,它涉及的空间范围其实就是当时人口聚集的陆地。先民对这片区域的了解最深入,因此对花草树木、走兽飞禽、奇石矿产的描摹也最细致。而“海经”则涉及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人口稀少之处,先民了解不多,因此保存下来的信息也相对较少。先民用以传达瘟疫信息,警示后人的早期瘟疫神话都出现在“山经”,更准确地说,集中在“东山经”和“中山经”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