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问莒鲁孰先亡晏子对以鲁后莒先第八
景公问晏子:“莒[1]与鲁孰先亡?”对曰:“以臣观之也,莒之细人[2],变而不化,贪而好假,高勇而贱仁,士武以疾忿,急以速竭[3],是以上不能养其下,下不能事其上,上下不能相收,则政之大体失矣。故以臣观之也,莒其先亡。”
公曰:“鲁何如?”对曰:“鲁之君臣,犹好为义,下之妥妥也,奄然寡闻,是以上能其养下,下能事其上,上下相收,政之大体存矣。故鲁犹可长守。然其亦有一焉,彼邹滕雉奔而出其地,犹称公侯,小之事大,弱之事强久矣。彼晋者,周之树国也,鲁近齐而亲晋,以变小国,而不服于邻,以远望晋,灭国之道也。齐其有鲁与莒乎?”
公曰:“鲁与莒之事,寡人既得闻之矣,寡人之德亦薄,然后世孰践有齐国者?”对曰:“田无宇之后为几。”
公曰:“何故也?”对曰:“公量小,私量大,以施于民,其与士交也,用财无筐箧[4]之藏,国人负携其子而归之,若水之流下也。夫先与人利,而后辞其难,不亦寡乎?若苟勿辞也,从而抚[5]之,不亦几乎!”
[1]莒(jǔ):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莒县一带。后为楚灭,最后归齐国属地。
[2]细人:这里是指见识短浅之人。引据《吕氏春秋·慎势》:“细人,即见识短浅之人。”
[3]忿:怨忿,怨恨。竭:衰竭,枯竭。
[4]箧(qiè):指小箱子,用来储藏物品、盛装东西的器具。大的称为箱,小的称为箧。
[5]抚:安抚之意。
齐景公问晏子:“莒国与鲁国谁会先灭亡呢?”晏子回答:“根据我的观察,莒国的人都是见识短浅之人,为人多变而不善于接受良好的教化,贪心而喜欢虚伪处世,崇尚勇力而轻视仁义道德,士人禀恃勇武以此快速夺取功名利禄,满腹怨恨急躁就会迅速导致国家衰竭,所以像这样,君上不能教化调养下民,下民不能忠心侍俸君上,君上、臣下之间不能相互接纳,那么国家政事的大原则就随之失去了。所以说,依照我的观察,莒国将会先灭亡。”
齐景公问:“那么鲁国怎么样?”晏子回答:“鲁国的君上对待下民,喜好施行仁义,致使下民都能够安居乐业,能够保持淳朴民风,沉默寡然、不传说听闻,没有受到外界影响,所以说,鲁国君王能够教化调养他的下民,下民也能够忠心侍奉他们的君王,君上与臣下之间能够相互接纳,那么国家政事的根本原则还存在啊。所以,鲁国还可以长期守住国土。但鲁国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像邹、滕那样野鸡奔跑几步就能越出国境的小国,还能自称公侯,这都是小国侍从大国的缘故,是弱国侍从强国才能长久的道理啊。那晋国,只是周的一个臣属国而已,鲁国与齐国接壤却去亲近晋国,把自己变成一个依附他国的小国家,不顺服邻国而寄希望于晋国,因此,以长远的目光来看鲁国,这是在走亡国的道路啊。齐国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能拥有莒国与鲁国呢。”
齐景公听完,说:“鲁国和莒国的情况,我已经通过先生的讲述听明白了,惭愧的是,我的德行也很薄弱,既然这样,但不知后世谁能继承齐国的王位呢?”晏子回答:“田无宇的后人接近,差不多能有机会。”
齐景公说:“这是什么缘故呢?”晏子回答:“国家限定的量制小,而他私家的量制大,他以小斗进、大斗出的原则来向前来借粮食的百姓施以恩惠,他以真诚之心与士人交往,在使用钱财方面也慷慨到从没有一筐一箱的隐藏,所以,国家的百姓纷纷携妻背子前去归附他,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源源不断呢。像他那样,先给人以恩惠,而后又不想做首领的人,不是太少见了吗?眼下,主公您如果不想推辞做国君,从现在开始就去安抚他们使其归附我们,那么齐国不就越来越强大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