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 尉缭子 司马法 孙膑兵法全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治本 第十一

【题解】

治本,就是治国的根本。

本篇主要论述了君主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的问题,其中把发展耕织和“使民无私”作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两个治国的根本问题,认为治国的办法是精神感召,要对人民广施恩惠,其次是因势利导,再次是不误农时,不要过分地掠夺,不竭尽民财。这样人民才能拥护君主,实现国泰民安。

【原文】

凡治人者何?曰:非五谷无以充腹,非丝麻无以盖形。故充腹有粒,盖形有缕[1]。夫在耘耨[2],妻在机杼[3],民无二事,即有储蓄。夫无雕文刻镂之事,女无绣饰纂组[4]之作。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饮于土,食于土,故埏埴[5]以为器,天下无费。

今也,金木之性不寒,而衣绣饰;马牛之性食草饮水,而给菽粟。是治失其本,而宜设之制也。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今短褐[6]不蔽形,糟糠不充腹,失其治也。古者土无肥硗[7],人无勤惰,古人何得,而今人何失邪?耕者不终亩,织有日断机,而奈何饥寒!盖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注释】

[1]缕(lǚ):这里指衣服。

[2]耘耨(yún nòu):种田。

[3]机杼(zhù):本义是织布机,这里指纺织。

[4]纂(zuǎn)组:编织,多指精美的织物。

[5]埏埴(shān zhí):是指用水和粘土,揉成可制作器皿的泥坯。

[6]短褐:短小粗糙的衣服。

[7]硗(qiāo):指土地坚硬不肥沃。

【译文】

一般治理百姓要用什么办法呢?我会这样回答:如果没有五谷杂粮,百姓们就不能填饱肚子,如果没有丝麻织成衣物,百姓们就会没有可以遮盖身体的衣物。所以,吃饱肚子要靠粮食,遮盖身体要靠衣服。男人耕地种田,女子在家纺线织布,百姓专心从事耕种纺织而没有其他干扰,那么国家就会有充足的粮食物品储备。提倡男人不要去从事奢侈工艺品的雕刻制作,女子不要去绣制装饰过于精美的织物。木制的食器容易漏水,金属的食器有腥膻气味。圣人饮用的水来源于土地,食用的粮食生长于土地,所以他们就用陶土制作饮食用具,这样,既可以杜绝浪费,又不会因为加重征敛税收而使天下百姓增加负担。

可现在的情况恰恰与之相反,金和木的本性是不怕寒冷的,如今却要披上锦绣作为装饰;马和牛的本性是吃草喝水,如今却要让它们吃豆料和粮食。这种做法完全违反了它们的本性,所以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限制。春天和夏天能让男人安心地在田里耕种,秋天和冬天能让女子安心地在家织布染帛,这样一来,百姓们就不会面临贫困了。可现在的百姓们各个穿着短小粗糙的衣服,衣不蔽体,吃着粗糙劣质的粮食,食不果腹,这说明国家丧失了有效的治理方法。古时候土地肥沃与贫瘠的程度和现在没什么两样,古代人和现世的人勤劳与懒惰的程度也没什么两样,那么为什么古人能够得以丰衣足食,而现在的人却缺吃少穿呢?这是由于如今男人经常被官府征去服役,所以没有时间耕地种田,女子要应付各种各样的农事,也很难有时间专心纺织,这样的话,百姓们又怎能不饱受寒冷和饥饿的折磨呢!究其原因,就是古时候的耕织制度能得到有效的施行,而现在,这些好的制度早已被废止了。

【原文】

夫谓治者,使民无私也。民无私则天下为一家,而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共饥其饥。故如有子十人,不加一饭;有子一人,不损一饭,焉有喧呼酖酒[1]以败善类乎?民相轻佻[2],则欲心兴,争夺之患起矣。横生一夫[3],则民私饭有储食,私用有储财,民一犯禁,而拘以刑治,乌在其为人上也。

善政执其制,使民无私。为下不敢私,则无为非者矣。反本缘理,出乎一道。则欲心去,争夺止,囹圄[4]空,野充粟多,安民怀远[5],外无天下之难,内无暴乱之事,治之至也。

【注释】

[1]酖(zhèn)酒:酖,此处通“鸩”,指毒酒。酖酒,这里指酗酒闹事。

[2]轻佻(tiāo):举止不稳重,不严肃。

[3]横生:意外地发生;恣意萌生。一夫:这里指暴虐的君王。

[4]囹圄(líng yǔ):监狱,牢房。

[5]怀远:安抚边远地区的老百姓,让他们归附。

【译文】

所谓的国家能被治理好,就是教育百姓们没有私心。百姓们没有私心,那么天下间所有的人都会成为一家人,而每个人都不再只顾自家耕地私自织布,受寒时大家一同忍受寒冷,挨饿时大家共同抵抗饥饿,共度难关。因此,即使你家中有十个子女,也不会为多增加的一份饭而苦恼;即使你家只有一个子女,也不会为减少一份饭而减少一份社会责任,这样的话,人们哪里还会吵吵嚷嚷、酗酒闹事,以致于败坏良好共处的社会风气呢?如果百姓们相互轻视不尊重,私欲就会产生,私心也会随之膨胀,这时候,争权夺利的祸患就会随之兴盛而起了。如果此时恣意萌生一位暴虐自私的国君,倒行逆施,那么百姓们只好效仿他吃自己储存的粮食,把钱财储存起来独自享用,而一旦百姓为了私利违反了禁令,国君就拘捕他们加以治罪,那么这还算什么万人之上的好国君呢?

善于治理国家的君王,政治清明,而且能够坚持执行国家的制度,教导百姓没有私心。身为臣下的没有私心就不敢自私自利,那么也就没有为非作歹的坏人了。人们自觉回归到善良的本性,共同追求治国的根本原理,共同遵循无私的准则。那么,内心里膨胀的私欲就会消失,彼此之间私利的争夺就会停止,监狱里自然也就没有了囚犯,劳动的人就会遍布田野,生产的粮食就会不断增多,百姓们就会安居乐业,就连边远地区的人民也都能受到君王的关怀,而且国家于外没有敌人来侵犯,于内也没有暴虐祸乱发生,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将国家治理到最好的境地了。

【原文】

苍苍之天,莫知其极。帝王之君[1],谁为法则?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待,求己者也。所谓天子者四焉:一曰神明[2],二曰垂光[3],三曰洪叙[4],四曰无敌,此天子之事也。野物不为牺牲[5],杂学不为通儒[6]

今说者曰:“百里之海,不能饮一夫;三尺之泉,足以止三军渴。”臣谓: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太上神化,其次因物,其下在于无夺民时,无损民财。夫禁必以武[7]而成,赏必以文[8]而成。

【注释】

[1]帝王之君:这里指上古时代中国传说中的五位部落首领,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第二种说法指大皞(hào,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第三种说法指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

[2]神明:目光远大,聪明过人。

[3]垂光:指恩泽广施天下。

[4]洪叙:洪大的功业伟绩。叙:评议等级次第,叙功。

[5]牺牲:本义是古代祭祀时杀的牲畜。这里泛指祭品。

[6]通儒:指博学有见识、懂得变通的儒者。

[7]武:这里指用武力和刑罚制裁。

[8]文:这里指用思想教导。

【译文】

苍茫的天空,没有人知道它的边际。古代五位英明的帝王,又该遵行谁的治国法则呢?过去的时代不会再回来了,对于未来也不能只是徒劳地等待,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创造罢了。纵观历史,能够称为天子的,都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其一就是要目光远大,智慧过人;其二是就要将恩泽广施天下;其三是要有洪大的功业伟绩;其四就是英明勇武能够天下无敌,这都是天子必须要做到的大事。不把野生的动物当作祭品,不把杂七杂八的读书人当成博学知变通的儒者。

如今有人说:“百里宽的海水,不够一个贪得无厌之人饮用;三尺宽的泉水,却能让三军之众止渴。”依我看,人的贪欲是由于没有节制而产生的,邪恶是由于没有禁令遏止而产生的。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从精神上感化他们,然后采用因势利导,再有就是不能耽误农夫耕地种田的时令,不去掠夺百姓的财物。要想彻底禁止人们做坏事,就必须使用强制的武力和严厉的刑罚制裁才能成功;鼓励人们做好事,必须从思想上教导他们才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