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三本论人之真气和宗气
真气之名,《内经》多处言之。《难经》所言原气同之。原气,又称元气,藏于丹田,所以又叫丹田之气。
真气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说:“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气。”把“真气”指作“先天之气”不妥,有必要加以商讨。笔者认为,真气为后天之气。
《灵枢·刺节真邪》说: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其言“所受于天”,指受天之“五气”。所谓“谷气”,指受地之“五味”。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五气为天气,主于肺。水谷五味为地气,主于脾。五气和五味之和合,即天地之气交。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这就是笔者常说的出生后天地自然遗传于人的后天无形生命体,营养来源于天之五气和地之五味,故本于肺、脾。而父母媾精遗传于人的先天有形生命体,是靠血液循环供给营养而生存,故本于心。有形生命体和无形生命体合一,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后天滋养先天。
人所吸入的天气和食入的五味和合所生之气,才是真气,俗称丹田之气。表现于外为神气。那么这个气交部位在哪里呢?《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在“肠胃”。这个“肠胃”是土类的代表。《素问·六节藏象论》说: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由此可知,土类包括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者,位于脐腹部。故《灵枢·阴阳系日月》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素问·六微旨大论》说:“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天枢在腰脐部,《难经》称其部位在脐下肾间。《难经·六十六难》说:
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这个“脐下”指躺着的脐下,不是站着的脐下。夫脐中之穴名神阙,乃指神气之宫殿,阙者宫殿也。所谓“肾间”,指两肾之间,不是指肾中。《黄庭经》称此为“黄庭”,即丹田,《难经》称此为命门。《黄庭内景经》说:
上有魂灵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阴,后有密户前生门,出日入月呼吸存。
元气所合列宿分,紫烟上下三素云。灌溉五华植灵根,七液洞流冲庐间,回紫抱黄入丹田,幽室内明照阳门。图见图2-5。
《难经·八难》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这个神指元气的表现,有防御邪气的功能。十二经脉的经气皆根源于此,故《素问·离合真邪论》说:“真气者,经气也。”《灵枢》称其为五脏六腑之原。《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这里的“三百六十五节”,指人体三百六十五气穴,即气出入于皮肤之处。此“节”主于肺。《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又《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肺主吸入四季诸气,故也主一年“六节”。
这里说的“气、味”,即指“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的气、味。本于后天肺、脾,所以“真气”源于后天之本,为后天之气,不是先天之气。“真气者,所受于天”的“天”不是先天的天,而是“肺天”的天。真气,就是人体获得的后天能源之气。由后天吸入的天气和摄入的水谷之气合成,就是胃气、元气。
后天之气,要靠后天去养,那么如何调养呢?《素问·刺法论》说:
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所谓“天玄”,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天元纪大论》之“在天为玄”。玄,《广韵·先韵》云:“玄,寂也。”即寂静、清静。《淮南子·主术训》说:“天道玄默,无容无则。”《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天气,清净光明者也。”所谓“苍天之气清净”,即天玄也。天气清静则人神不乱,故云“服天气而通神明”。所谓“神守天息”,就是神通天气,天气生神,故云“玄生神”。故《素问》专设《四气调神大论》一篇专论四季如何调神。所谓“粗守形,上守神”的神,就指这个神。所谓“全神养真”,就是“服天气而通神明”的养真气。这在《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有论述,云: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文子》说:“得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何谓“得天地之道”?就是《素问·八正神明论》说的“法天则地,合以天光”,就是顺应四时而调神,即跟着太阳运动规律养神。《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提挈,就是掌握的意思,与“把握”为互词。精气,就是清净之气。《春秋繁露·通国身》云:“气之清者为精。”独立,超脱世俗干扰而独行。“呼吸精气”即“服天气”。“独立守神”为了“全神养真”。肌肉为有形先天之体,与滋养它的后天神气结合为一,即《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素问·八正神明论》说的“形与神”合,才能与天地同寿。所谓“形与神”合,就是“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顺“四气调神”。故《灵枢·邪客》云:“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千万不要忘了谨守“天之序”。
《灵枢·五味》说:“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指膻中),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灵枢·邪客》又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说明宗气是由水谷之精气与吸入的天气相结合的、积于胸中气海的大气。宗气的功用,一是走息道以司呼吸,二是贯心脉以行血气,凡气血的运行及语言、声音强弱都与宗气相关。此外,《灵枢·刺节真邪》又说:“宗气溜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可见宗气不仅上聚胸中,助呼吸,贯心脉;而且注三焦腑气街,还与循环系统活动能力相关,当属于“贯心脉而行呼吸”的功能表现,“贯心脉而行呼吸” 的主要作用是动脉血的运行输布。
于此可知,真气属于后天天气和水谷之气合成而聚于脐腹黄庭丹田,“补精益气”而生胃气、元气与神,通行经脉。宗气也是由吸入的天气和水谷之气合成而聚于胸中膻中丹田,功能是“贯心脉而行呼吸”推动动脉血的运行输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