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眼见非脑见
我们一般认为,在观察周围的一切时,眼睛会将看到的信息传输给大脑,大脑再对信息进行处理,让我们感受到真实的世界。但其实不然,脑见并非眼见,因为大脑总会解析眼睛看到的所有信息。试举一例,请观察图 1-1。
图 1-1 你会“看见”图中没有的三角形
你看见了什么?第一眼可能会看到一个黑边三角形,上面叠了个白色倒三角。其实图上什么三角形都没有,有的只是些零碎的线条和三个有缺口的圆。大脑认为图上应该有一个倒三角形,于是就凭空创造出了一个。1955 年,这一独特的错觉由意大利心理学家 Gaetano Kanizsa 发现,后以他的姓氏命名为“卡尼萨三角”(Kanizsa Triangle)。再看看图 1-2,这次的错觉图形是一个矩形。
图 1-2 卡尼萨矩形
大脑会偷懒
为了更快地解析周围的世界,大脑会投机取巧地偷懒。大脑每秒要接收约 4000 万次的感官信息输入,并试图完全解析出它们的意义,所以它会根据以往的经验,猜测我们看见了什么。经验法虽说十拿九稳,但有时也会出错。
合理运用形状和色彩可以影响人们所见。图 1-3 展示了色彩如何使人注意到特定的信息,通过变化颜色区域,它传达出了两条截然相反的信息。
图 1-3 色彩和形状能影响人们所见
在黑暗处,余光看得更清楚
人眼有 700 万个对亮光敏感的视锥细胞和 1.25 亿个对弱光敏感的视杆细胞。视锥细胞集中于视网膜中央凹处,在视觉的中心区域,而视杆细胞则主要分布在外围。所以在弱光环境下,使用余光观察会比直视看得更清楚。
视错觉之错
视错觉就是大脑错误解析视觉信息的现象。在图 1-4 中,左边的竖线看上去比右边的长,但其实两条线一样长。1889 年,Franz Müller-Lyer 设计了这一图案,因此该图被称为“缪勒-莱尔错觉”(Müller-Lyer illusion)。这是最早的视错觉图案之一。
图 1-4 左右两竖线其实等长
人的视觉是二维而非三维的
光线通过角膜与晶状体进入眼球,晶状体将影像聚焦在视网膜表面。在视网膜上,即使是三维的物体,呈现出的影像也是二维的。这些影像被传送到大脑视觉皮质并被识别。例如大脑会想“哦,我认出那是一扇门”,从而重新将二维影像转化为三维物体。
小贴士
- 别人如何看你的产品未必符合你的设想,他们的个人背景、文化水平、对眼前事物的熟悉度以及期待看到什么,都会影响其观察结果。
- 你可以调整信息和视觉元素的展示方式,引导别人注意特定的内容。使用阴影或颜色表达出有些内容是一体的,要跟别的东西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