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上善若水

【原文】

上善①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②,处众人之所恶③,故几于道④。居善地,心善渊⑤,予善天⑥;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⑦,故无尤⑧。

【注释】

①上善:人性有善的一面。上,形而上,指人性。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有静:一种平衡状态,即风调雨顺。静,平衡。

③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④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⑤渊:沉静、深沉。

⑥予善天:对待人应该像水一样润泽万物善于效法上天。

⑦不争:指如水德一样不争,对应前面“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三项。

⑧无尤:从无而尤,即因为生存环境恶化而使人幽怨。尤,人怨。

【译文】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虽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也就最接近“道”。(最高的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选择(低下的)地方,心胸要保持深沉宁静,对人要效法上天,说话要诚信可靠,从政要有条有理,干事要利用特长,行动要抓住时机。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世无争,才没有什么过失。

【评析】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

【解读】

本章讲述的是处世方法。人生在世必要经历很多事情,如何处理好各种事情很重要。会处理事的人可以功成身遂,名扬天下、而不会处事的人则是茫茫从事,碌碌无为,不断受挫。一个人会处世的大道之理是什么?那就是在于这个人的本质、这个人的修为,还有这个人所处的环境。

一个人与一个人的本质都不相同,本质是上善的人是最庄严神圣的。上善之人的本质就是本性。在本原里本质是上善的生命是无数,然而在现实的人之道上,本质是上善的人,那真是全人类都没几个,甚至都没有。上善的本质就是至净圆满的永恒。

上善本质的人比圣人都高万倍不止。上善之人天生就有慧根,与众不同,不会伤害众生,对于名利毫不动摇,完全做到了见素抱朴,清净为天下正。上善本质的人比明心悟性的哲学家都高万万倍不止。但是如此本质的人从古至今都没几个,所以向如此本质的人学习是一般行不通的。如此一来,那就只能是一个感慨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