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实践活动在劳动教育中的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地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
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一文中说:“劳动教学里,既包括掌握一定的手工技能和技巧,也包括了解材料的某些性能。……还能培养这样一些宝贵的个性品质,如学会集体工作、热爱劳动、克服困难的坚毅精神等。”
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任何一个强盛、发达的国家,在发展自身物质基础的过程中,都必须注重少年儿童的劳动教育,决不能因物质条件的优越而丧失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
然而,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厚的今天,我们周围却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因为许多家庭出门有车、洗衣有洗衣机、家务活请钟点工……孩子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贵族”生活;由于家庭的宠爱,一些六七岁的孩子鞋子不会穿、扣子不会系,90%以上的小学生从来不自己铺床叠被;有的孩子长到十七八岁都没洗过碗,没煮过饭菜;据说有个别学生吃蛋从来都是家长为其剥皮,有一次家长在他的饭盒里放了一只未剥皮的蛋,该生竟不知道怎么吃,只好“望蛋兴叹”!据有关调查资料发现,居然还有学生考上名牌大学后因生活不能自理而不得不退学的案例。这些现象说明劳动对这些娇宝宝来说,是如此陌生,他们的劳动意识越来越淡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这样发展下去,我们中华民族将走向何处?
由此看来,要提高人才素质,“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实践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该如何实施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把好入学教育关,培养劳动观念
从广义上讲,劳动教育是组织学生学习某些劳动技术知识并参加一定的劳动活动,使他们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了解现代生产和技术的基础原理并掌握相应的各种基本技能,为其以后从事各种职业打下基础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就是使学生受到“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
从狭义上理解就是以参加手工劳动、体力劳动、自我服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为形式,让学生受到劳动教育的教育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变课程脱离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实际操作的能力,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必需的生活技能等等。
基于以上精神,我在一年级新生初入学校的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就开始抓劳动教育。小学生刚入学,确实还是一群顽童,他们就像一张白纸,白纸上出现什么图画跟启蒙老师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带领他们去参观学校。首先参观食堂,在他们看了饭厅雪白的墙壁、整齐干净的桌椅、摆放有序的各种用具时,我问他们:“我们的食堂好不好?”接着又告诉他们,这么干净整齐的环境是装修工人叔叔和食堂阿姨们劳动的结果,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我们舒服的享受。看到阿姨们忙碌的身影,我告诉同学们这是阿姨们正在做饭,等一下我们就可以吃上她们做的香喷喷的饭菜了,如果没有她们做饭菜,我们就会饿肚子了。
参观完食堂,我又带领小学生们参观整个校园。整个校园干干净净,花坛中的花竞相开放、树木郁郁葱葱,不时有蜜蜂蝴蝶飞舞。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欣赏着如花似锦的校园美景。这时,我及时告诉他们,这些都是环卫阿姨劳动的结果,是她们的劳动创造了这么美的校园环境平时,我利用衣、食、住、行中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从而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还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有关故事对他们进行教育,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小霞当家》等,让孩子们明白了小白兔的话“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懂得了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从自我服务入手,培养劳动习惯
自我服务性劳动是指学生能够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自己周围环境整洁的劳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劳动,也是人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尽管各民族、各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有所差异,但卫生习惯、生活自理、学习自理,应当是共同的,自我服务劳动是我们每个人每天必须面对的生活问题,这种劳动能够培养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技能和独立生活能力,使小学生感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能自主自立,初步感知劳动成功的喜悦。
培养劳动习惯,我要求学生从生活自理开始,组织开展争做“小蜜蜂”活动,像小蜜蜂一样爱劳动。做到会自己穿衣服;会自己洗脸刷牙;会自己剪指甲、洗梳头发;会自己铺床叠被;会自己收拾书包削铅笔……教学“自己的事自己做”一课时,我安排了“穿衣”、“收拾书包”等比赛活动,看谁能力强,本领大,谁就能获得一枚“小蜜蜂奖章”。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小学生劳动的欲望,增强了他们的自理能力,逐步养成了小学生自己动手的良好习惯,养成了依靠自己的双手从小事做起,从小爱劳动的思想。
量力而行,家务劳动帮着做
家务劳动是扩大了的自我服务劳动。开展“争做小蜜蜂”活动,同学们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我还组织开展了“争做妈妈好帮手”、“当一日家”的活动。
对一年级学生,我要求他们每天能帮妈妈做一件家务活,比如扫扫地、擦擦桌、择择菜、端端碗……为了能使这项劳动坚持下去,我要求学生每人建立一个记事簿,记录每天做的事,每周周末让妈妈签好字,周一带回学校让老师同学看看。凡是帮妈妈做了事的,就在“争做妈妈好帮手”登记表上贴上一朵小红花,以资鼓励。看着自己名字后面有许多小红花,同学们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这使他们享受到了劳动的愉快,劳动得到了肯定和赞赏后的那种自豪感溢于言表。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除了以上劳动外,对学生有进一步要求,如在教学“小鬼当家”这一内容时,我组织开展“当一日家”的活动,要求他们至少一个月用双休日的一天,在妈妈的指导下学当一天家。告诉他们先想好这一天自己能做的应该做的事,按事情的先后缓急顺序列个表,然后有条不紊地进行。一天的膳食计划从购买开始,做到费用合理,吃得科学……同学们很高兴,积极地投入活动。
在活动实践中,同学们还真能干,其中一位同学的膳食计划就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在家中的实施行动也赢得了家长的满意。还有一位同学喜欢看课外书,遇事爱动脑筋,他们在做家务活的实践中,体会到要干得好、干得巧就要讲科学、找窍门。于是他们把在报纸上、书上、电视里收集到的生活小窍门,运用到干家务活中,如什么“巧用淘米水”、“巧除鱼腥味”、“大蒜的妙用”……这一条条小科学、小窍门被同学们主动用来指导家务劳动。许多家长高兴地说:“以前的‘小皇帝’变成小顾问、好帮手啦!”
事实证明,劳动不仅使孩子们成了家务劳动的小顾问、好帮手,而且使平凡的家务劳动融入了浓厚的科学知识,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主动性和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以及爱劳动、积极实践的情趣;培养了他们手脑并用的能力,同时使其初步理解到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从而为树立只有今日发奋学习、明天才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思想奠定了认识基础。
总而言之,劳动有利于学生拓展求知空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让他们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创造着生活的快乐,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因地制宜,培养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公益劳动是直接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无偿劳动,是学校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有力手段。这类劳动重在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对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爱护公物和助人为乐等优良品质,具有其他劳动难以取代的特殊意义。
社会又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让小学生到社会上走走、看看、听听、做做,能够引导他们观察了解学校周围的一切,培养少年儿童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情感。结合“互助大家庭”、“小鬼当家”这些教学内容,我尝试着做了如下两项活动:
(1)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 做好事本就是一项有意义的劳动实践,为了开展这项活动并使其能行之有效、持之以恒,我确定一些适合学生做的事:如打扫卫生、给学校社区花圃除杂草捡垃圾、为班上整理讲台和清洁工具、在校就餐时帮维持秩序……我还有效地组织引导他们去做这些劳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孩子们都变成了活雷锋。他们的劳动成果都受到了家长邻居的肯定和赞扬,从中也体会到了邻里关系和睦的意义。同学们经历了劳动,知道了劳动的艰辛和意义,纪律性和互助性提高了,保洁意识加强了……劳动教育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2)开展珍惜劳动成果活动 怎样才能珍惜劳动成果呢?我是要求学生利用算帐的方法开展活动的,如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一粒米、一分钱,全校全国是多少?这些节约下来的钱和物能派上多大用处?通过算帐,同学们知道了平时一滴水、一粒米、一分钱、一张纸在我们眼里不值什么,积少成多居然有这么惊人的用场,太有意义了!于是我动员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建立“小小储蓄罐”,把平时的废纸收捡好放在专用的塑料袋里;在校园里发现废纸也捡起来攒着;把牛奶盒、易拉罐、矿泉水瓶等废弃物都积攒起来。每周五把废品集中起来,利用周末时间送到废品收购站,把换来的钱投入小储蓄罐,一个学期下来,积少成多,有的同学居然也会攒下十几元之多。最后,这些通过同学们劳动换来的钱,有的是捐给了手拉手学校的小朋友购买学习用品了。
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活动,既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增强了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又加强了对少年儿童现代化劳动观念的教育,增强了劳动和科技意识,培养了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制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渗透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使其具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