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重行行(1983-1996)(合编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定西的乡镇工业起步并不晚,1976年前后曾掀起过一阵工业的热潮,可此后又沉寂下去,走了一段弯路。

1983年,是定西乡镇工业摆脱起伏,走上健康发展道路的新起点。从统计数字上看,1982年全区的乡镇企业才220个,职工2万人,收入为1925万元。1983年企业数增加到766个,职工3.3万人,收入为4737万元。1984年地委书记带着各县县长到江浙沿海去考察学习找差距,回来后办工业的劲头更足,到1984年底,企业数增至2913个,总收入为8000万元。

两年来,定西发展乡镇工业有三大特点。

第一是企业规模小。从现有企业数与职工数来看,每个企业不足6人。据介绍,定西对于发展工业提出了户办、村办、乡办、县办、区办五个轮子一齐转的要求,其中以户办为主。例如临洮县搞编织地毯的就有1000多户,今年该县的乡镇企业的收入正向亿元奔进。

以户办和户联办小企业为主,既符合现阶段资金薄弱、技术和经营水平较差等具体条件,也符合办工业要使千家万户富起来的根本出发点。因此搞工业的神秘感破除了,群众觉得工业不难办,在家里就可以干,热情一起来,门道也就越来越多。现在除了众所周知的农牧产品加工业,建设、运输、服务业以及小采矿业等,一些原来不为人注意的资源优势也正在利用起来。例如那些形状奇异的老树根被用来制成根雕艺术品,又如不少农家姑娘用新发现的一种低档玉做成可与酒泉产品媲美的夜光杯。据介绍,类似的工艺美术项目就有61项。由此可以说,办工业进一步挖掘了资源的潜在优势。

第二个特点是联系面广。听说渭源县有一姑娘嫁到陕西,她在那儿学到了刺绣技术,于是就动员丈夫一起回到老家,办起了刺绣厂。这是群众自发的联系。在定西的城关,我看了一个杏脯厂,女孩子坐在那一边剥杏核,一边说笑。这是去年定西与北京市议定的21个项目中的1项。北京市郊一家果脯厂派出一位女同志正在那儿传授技术,把质量关。这是政府之间的无偿援助。我到定西的前一天,该地区的专员领着各县县委书记刚从江苏回来,听说这次与镇江的四县一区已初步议定了大理石开采加工、猪毛加工等7个项目的联营或技术协作。这些项目还需要企业对企业进一步洽谈订立合同,这是企业之间的联系。在定西县的一个乡,从济南市以技术转让方式引进了一个项目,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联系是《市场信息报》发生的作用。

现在,定西正在组织专门搞横向联系的干部队伍,准备用各种方式加强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

第三个特点是再生力强。在内官营乡,有一家与兰州化工厂挂钩的塑料编织厂,原料由兰化提供,制成的塑料编织袋送回兰化装化肥。有趣的是这个只有340人的小厂却蕴含着另外4个生产项目:涂料、超薄型地膜、丙纶和化妆品。这些项目虽说都属化学工业,但它们在工艺上与塑料编织完全是两码事。听说这些生产项目上路以后,就要分厂了。像这样一个厂可以裂变,孵生出几个厂的情况是很普遍的。

上述三个特点是定西乡镇工业健康发展的表现,它来自干部群众对乡镇工业地位、作用的正确认识。地区干部算了这样两笔账,一是从1983年以来两地区农村的人均收入的比较,本地区每年只增5元左右,而苏南乡镇企业发达地区这两年每年增长值为100元。二是即使在工业基础较差的情况下,几年来定西农民乡镇企业直接获利人均55元,乡镇企业利润用于支农和修建农村设施的总额为2200多万元,还吸收占全区30万农业剩余劳力的1/5以上进了工厂。由此他们认识到,无论从发展农、牧业商品生产的需要,或是从治穷致富、赶上先进地区发展水平的需要出发,定西必须大力兴办乡镇工业,而且非办好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