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坚定从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坚定自信保持发展态势 改革创新完善治理体系本文是2020年3月5日在中共上海交通大学第十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节选。

(2020年3月5日)

2020年是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时点,也是学校实施“双一流”建设、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关键节点。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要坚定信念、迎难而上,更加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

一、增强“四个自信”,既防控风险又坚持发展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至,并快速成为影响全国的黑天鹅事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果断应对,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和指示,全国上下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学校党委第一时间启动防控工作,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和工作组,强化工作统筹,细化工作方案,多措并举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严格校园管理,掌握师生状况,加强宣传引导,准备在线教学,开展专项科研,提供资政建言的平台,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涌现出诸多感人至深的“最美逆行者”和“战地故事”。许多同志始终坚守岗位,度过了一个没有假期的春节。尤其是学校各附属医院的相关医务员工,以“国有战,召必应,战必胜”的英雄气概,积极投入抗击疫情的最前线。自除夕夜以来,先后有数批共计500余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冲锋在前,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这次抗击疫情的过程,充分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我们有理由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疫情必将取得最终胜利,这也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四个自信”。

下一步,在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夺取战“疫”全面胜利的同时,我们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主动服务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发展“两个大局”,把疫情造成的时间损失夺回来,在担当教育强国、教育报国的时代使命中继续走在前列。我们既要有责任担当之勇,又要有科学防控之智;既要有统筹兼顾之谋,又要有组织实施之能。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强化底线思维、系统思维,提升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师生教育引导,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学在交大”新模式。尤其是在外部形势风云变幻、高等教育百舸争流的“双重压力”之下,要强化战略思维、工作部署。我们需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大学,不能只关注排名和量化指标,必须要在内涵和质量上不断取得实质性进步,要有战略定力,把准前进方向。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压力和挑战,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有机统一,坚持“量质并进、以质为先”的发展主线和基调,并将之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

二、聚焦重点和难点,既深谋远虑又善作善成

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根本,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人才培养成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围绕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强化价值引领、提升教育增值,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和实际效果都显著提升。但是,对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更高要求,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的规律决定了其功成不在当下,不能急功近利;但必须从当下做起,不能迟缓松懈。在培育家国情怀、涵养学术志趣、强基础提质量等方面都要累土不辍、久久为功。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国大学落实“四个服务”的动力之源,在科研创新上没有一流水平也不能称为一流大学。近年来,全校师生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挑战科学技术前沿的追求更加自觉高远,创新活力被充分激发,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但是,如何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在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如何将创新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等,仍然任重道远。面对新形势新使命,通过一段时间以来的深入调研和征求意见,我们凝聚了深化学校科研工作改革的广泛共识,形成了总体思路和方案。

下一阶段,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既谋长远也谋全局。要从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的总体布局上来推动科研体制改革创新,让使命与好奇心“双力驱动”的鲜明导向深入人心、成为行动,与“学在交大”人才培养改革、“多元评价”人事制度改革、“院为实体”现代大学制度改革以及国际化办学、资源配置模式改革协同推进、相互支撑。另一方面要紧抓机遇乘势而上,干一件事成一件事。对于“大海洋”“大健康”学科高峰的具体布局,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平台的实质运行,“大零号湾”科创示范区的有效推进,不仅要有清晰的思路,更要有得力举措;对于提升科研内涵品质、科研成果质量,强化重大科研项目、基地的策划与组织,加强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培育及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各类人才育人作用、科研创新育人功能等,都要校院协同、持续发力、务求实效。要加快制定若干行动计划,把科研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落到实处,在“把事干实、把事干成”上下更大的功夫,有更大的作为。

三、完善治理体系,既加强统筹又重心下移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治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明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也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对于学校而言,也是一次考验。完善大学治理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近年来,我们围绕贯彻落实这一根本制度,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党委领导有力,党政团结和谐,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但是,将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进一步体现在院系、支部基层组织,还需不断加强;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也需深入研究。完善大学治理必须坚持统筹推动。大学治理是系统工程,改革越深入越要将大学作为一个“完整生命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系统科学诊治”。要充分考虑治理的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既要在各工作领域深化改革、落实攻坚,也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以及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完善大学治理必须坚持重心下移。院系、学科等基层单位是组成学校“生命体”的细胞单元,也是活力之源。只有充分激发基层活力,才能凝聚起更大的发展动力。要不断深化“院为实体”改革实效,既下移管理重心,让院系必须依靠机关才能办成的事越来越少,并且鼓励和支持一批先行先试的“特区学院”;也提升服务效能,让基层反映的问题及时得到回应和处理,并且下大力气解决信息化建设系统性、集成性不够等难题。完善大学治理最终要落实到“人”。只有落实到人的治理才是有生命的治理。大学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依靠人,也是为了人。因此,各项改革必须围绕人、服务人,各项工作也必须更加尊重人、信任人。无论是思想引领还是评价考核、服务保障,都要充分考虑人的发展需要和成长规律,切实为人减负,激发个体活力和潜力,提升个体的获得感、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