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坚定从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奋楫争先再创辉煌本文是2018年11月1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100期焦点讲坛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报告。

(2018年11月14日)

对学校的发展历史,我们经常概括为“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这既是对交大悠久办学历史的凝练,也是对交大励精图治办学经验的总结。

今天的报告,我重点围绕“因改革而兴”展开,包括对学校在改革开放初期敢为人先的一些历史片段的回顾,以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

一、敢为人先,改革开放不停步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中华民族破浪前行的历史巨轮开始校正航向,这是一次义无反顾的转向,也是一次不容倾覆的转向。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勇气和高超的智慧平稳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在这一过程中,上海交大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发展史上写下了若干个“率先”。

(一)率先质疑教育战线的“两个估计”

1977年8月4日至8日,复出工作不久的邓小平同志邀请全国30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推动教育、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座谈会开始时,不少老科学家发言还很有顾虑,在邓小平同志的鼓励下,代表我校参会的中年骨干教师吴健中发了言,他直接提到对教育战线1949—1966年的评价问题,说“教育的问题,主要还是在路线问题上界限不清”。这实质是对“四人帮”所炮制的“两个估计”的质疑。所谓“两个估计”就是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大多数教师和高校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吴老师的发言代表了广大知识分子心声,体现了交大人的勇气,也对其他与会者提出恢复高考等动议起到了推动作用。一个多月后,9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与教育部原主要负责人的谈话中,鲜明地指出“‘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并明确要求当年就全面恢复高考。这一重要政治判断和重大政治决策,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拨乱反正。

(二)率先组成新中国高校访美代表团

1978年9月29日,在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的坚定支持下,在中美两国尚未正式建交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之际,上海交大成功地组建新中国的第一个高校访美代表团。由时任党委书记邓旭初带队,赴美国考察了整整47天,访问了40余所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联系接触了数百位美籍华人、校友和其他美国朋友等。此次出访不仅在美国教育界和在美华人圈内造成了轰动,而且在国内带来了极大的反响,《人民日报》等媒体都做了专题报道。

此次访美以及其后的互访,使交大人开阔了眼界,找到了差距,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也为上海交大的改革发展和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率先开始了新的学科建设,如计算机、通信、图像处理等一批新兴学科与实验基地纷纷启动,也促成学校相继恢复或新建了理科和人文社科系及专业。另外,交大也成为首批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派出优秀毕业生出国深造的学校。当年的38位“世行生”如今大都学有所成。

(三)率先接受海外巨额捐赠

1981年,香港船王包玉刚应时任六机部部长柴树藩之请,同意捐资1000万美元在上海交通大学兴建包兆龙图书馆。能不能接受这笔捐赠,尤其是能不能命名为包兆龙图书馆,这在当时绝不是理所当然的。又是邓小平同志亲自拍板同意并由叶剑英元帅题写了馆名,等于是两位中央主要领导人同时为一笔捐款背书。这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内地高校接受的首例海外大额捐赠,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1985年10月,包兆龙图书馆巍然矗立并创造了一系列“国内图书馆第一”,不仅成为国内高校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更为调动海外华侨、华人建设国家、回馈社会的积极性做出了示范。

(四)率先开展管理体制改革

20世纪80年代初,高校等行政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十分僵化,被俗称为“铁饭碗”和“大锅饭”。学校党委决定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推出了一系列“动真格”的改革措施:一是实施人才流动,在上海市人事局的支持下,短短数月就流动出去500余名教职工;二是严格定编,为劳动制度改革奠定基础;三是制定并实行《教师工作规范》和《机关岗位责任制》;四是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奖勤罚懒,颁发平均每月“6块钱”的校内奖金;五是鼓励教师带着科研成果走向企业、走向社会,扩大校内财政收入的“蓄水池”。

以内部管理为突破口的全面改革,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理解,也得到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肯定,交大的改革经验历史性地被写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五)率先规划建设新校区,突破创建一流大学的发展瓶颈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交大比国内其他高校提前遇到了发展空间的瓶颈问题。1983年4月,乘着率先改革的东风,学校正式向上海市政府和教育部上报了建立闵行分部的请示。7月,教育部下达了批复。9月,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并原则同意上海交通大学在闵行建立分部。一年多以后,闵行二部一期工程全面开工,1987年8月如期竣工,并于9月接纳了首批2600名本科新生。

创建闵行新校区是当时的校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力排众议的重大决策。同样,在世纪之交,校领导班子再次抓住机遇,推动了闵行校区二期建设和学校主体战略转移。时至今日,历经30年的辉煌创业,凝结了几代人的接续奋斗,闵行校区已成为交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实支撑。

(六)率先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形成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样板学院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我国的改革开放重新进入快车道。为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欧洲联盟与中国政府决定在上海合作创办一所商学院。1994年11月,中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分别指定的办学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签署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办学合同》,同日,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成立典礼暨新校园奠基仪式隆重举行。这也成为我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的商学院。

而交大密西根学院的成立则是上海交大在体制内进行国际合作的成功探索。2006年4月12日,在此前十年成功合作的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由中美两所顶尖公立大学合作建立的“交大密西根学院”正式揭牌成立。交大密西根学院模式的最大意义是通过建设“体制内特区”,充分利用国内一流大学的优势,引进世界一流大学的优质资源,在高原上做增量,树立办学标杆,其溢出效应促进了学校其他学院的发展,办学经验也辐射到国内其他高校。

(七)率先确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施“211工程”计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逐步成为国家战略。1995年12月,在交大百年校庆前夕,江泽民总书记欣然为母校题词:“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把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两年多之后,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正式提出了“985工程”,吹响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号角。上海交大作为第一批入选“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大学之一,抓住了历史机遇,写下了振兴的华章。

通过以上回顾,我们有理由自豪地说,上海交大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排头兵。除了前面讲到的几个率先,我校还率先实践了部市共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医学院的新模式,率先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率先开展学科布局动态调整等。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二、继往开来,深化改革创一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革故鼎新、开拓进取,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2012年底,习近平同志新当选党中央总书记之后,首次出京考察就选择了具有改革开放象征意义的广东深圳,表达新一届领导集体坚定改革开放的意志和决心。

2013年11月,中央召开了十八届三次全会,专门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向全面深化改革进军的号角。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共同构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3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2018年3月,改名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十八届中央深改小组先后召开38次会议,出台1500多项改革举措。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任务基本上已经推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战略全局,推进对外开放重大理论和重大实践创新,取得新的重大成就。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五年来的成效证明,这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写进了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当代中国外交的重大创新成果,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已经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也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2018年3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广东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就是要在这里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2018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了《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旨演讲,指出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志,强调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在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向全世界宣布了三项即将在上海推进的改革开放重要举措:将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三项举措,每一项都具有全局意义,都事关改革开放整体的节奏步伐。

从习近平总书记在进博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和视察上海时重要讲话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总书记对上海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在11月4日的欢迎晚宴上,他说上海商通四海、人聚万邦,文明交融、多姿多彩。在11月5日的主旨演讲中,他再次动情地说:“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切身感受到开放之于上海、上海开放之于中国的重要性。”

11月7日,在听取了上海市委和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上海市的工作,他讲了对上海的三个印象:一是战略定位准确;二是谋划落实比较有力;三是硬件软件一起抓。他列举了大量有关上海的事例、中央对上海提出的要求和上海的改革试点,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总书记对上海提出了殷切希望,强调要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要更好地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对上海提出了5个方面的工作要求:一是更好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二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四是深化社会治理创新;五是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城市与大学共生互动。总书记对上海提出这样的要求,包含了对上海的信任、期许和嘱托,作为地处上海的“双一流”高校,我们必须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地把这样的使命和责任扛起来,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在服务全国、服务上海中推进“双一流”建设。比如,聚焦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聚焦科技创新的尖端和前沿,聚焦突破“卡脖子”的瓶颈制约,聚焦超大城市治理问题,这些都非常需要交大这样的高校在其中做出独特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对高等教育极为关心,投入了巨大心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学校考察并同师生们座谈,给师生回信,主持中央重要会议通过一系列涉及教育改革发展的方案,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推出“双一流”建设计划,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确定清华北大和上海作为“两校一市”综合改革试验区。2018年教师节之际,中央经过长期的准备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国教育大会,这是一次能够写入历史、进入人心、改变生活、开启未来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启动实施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战略,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举措。该方案要求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9月29日,在上海(交大)召开的“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上,陈宝生部长也特别强调“改革”和“开放”,要求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高质量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统一的,我们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我们推进“双一流”建设,强调政治要求与强调改革创新也是统一的,既要把握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要求,也要把握好坚持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开放这一根本动力,敢于担当干事创业。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年来,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也是上海交大快速发展的重要法宝。在实践中总结凝练出的交大精神,“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也是交大人勇于改革创新、坚持开放办学的集中展现和生动诠释。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机遇,把握发展大势,深化综合改革,注重内涵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同志们,百年未遇的大变局、“四个伟大”的历史进程、复杂的大国博弈形势,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爬坡过坎迈向世界领先的关键阶段,决定了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加快“双一流”建设,提升建设水平。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民族复兴赋予我们的重任。

当前是“双一流”建设转入新阶段后的关键期,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弘扬交大优良精神传统,继续做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践行者和拥护者,继续争当排头兵和先行者。

一是要登高望远,在改革开放的大局中谋划长远发展。

改革开放是顺时应势、击水行舟的时代潮流,我们完全可以期待改革开放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将带来深刻的变化。无论是对于学校还是个人,都是难得的际遇和机缘。我们要登高望远,准确把握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局及上海改革开放的版图中来谋划未来、不断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多次表示希望上海继续探索,走在前列,走出新路子,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次又赋予上海三项重大改革开放使命,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中央改革试点放在上海,这既是对上海的肯定,也是期许。地处上海的交大,要让“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再次焕发,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在服务国家、服务上海中勇立潮头,实现新的发展。

二是要求真务实,以担当作为的精神做实干家、建设者。

交大人“求真务实,努力拼搏”的精神品格,既体现在实事求是的作风上,也体现在脚踏实地的干劲上。

新时期,“求真务实,努力拼搏”就是要认清我们所处的方位、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要看到,我们跟世界顶尖大学还有很大的差距,跟清华、北大也有不小的距离。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往前进,提升的难度就越大。上海交大在国际高等教育界还不是那么知名,在国内的声誉也还明显落后于清华、北大,我们没有骄傲自满的理由。在国际交流竞争中,我们要再上一层楼,必须继续虚心学习和研究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尤其是在中层干部和办学骨干中要形成对标一流、寻找差距的强烈意识,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绝不能妄自尊大,自以为是。

新时期,“求真务实,努力拼搏”就是要强化问题意识、勇于担当,虚心学习,但不是亦步亦趋,而是要有创造性的思路和举措,这就需要勇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更要注重解决问题。要有强烈的建设意识。“交通”重在交叉融合,通达四方,遇到困难和问题,要少一些抱怨和推诿,多一些思考和担当,要有精诚团结的氛围和务期必成的决心。要进一步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二级单位的主动性和进取心。

三是要开放包容,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引育天下英才。

开放、创新、包容是上海最鲜明的品格,地处上海的交大也有这样与生俱来的特质,并且已经深深融入了历代交大人的血脉中,具体展现在各个时期交大的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贯彻和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对照开放、创新、包容的要求,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交通天下”、汇聚英才。

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包括稳步提升国际学生的数量和质量,提升国际化教学、科研水平,提升国际化管理能力和环境氛围,保持国际化办学特区的优势。要继续精准引进高水平师资、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既要帮助他们了解国情校情,适应规则要求,又要发挥作用,发挥好他们国际视野开阔、国际联系广泛的优势,帮助学校更新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

我们要有这样的意愿,让海外归来的教师20年后,不仅以自己为祖国贡献了力量而自豪,更为自己的学术水平不逊色于在海外名校工作的同行而欣慰。我们要有这样的雄心,让我校培养的博士20年后,不仅成为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而且成为世界一流学术机构竞相争取的对象。校院两级领导和各办学骨干都要有这样的胸怀和雅量,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潜心育人,提携后辈,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