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口述史料征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口述史料,作为记述人们口述的原始资料,承载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记忆,在复原历史文化方面具有其他史料所无法替代的价值。国外相对比较重视口述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国内学界目前对口述史料尤其是少数民族口述史料的研究工作开展得还很不够。选择“土家族口述史料”作为研究对象,在我看来,极具挑战性,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这是因为,土家族有民族语言,却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均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因缺乏有效的保护,部分口传文化已经失传,而且土家族聚居区的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极不平衡。从事此项研究的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口述史料分布广。武陵山片区地域广阔,辖71个县(市、区),要征编土家族口述史料不仅要与该区各级相关单位(机构)、研究专家及学者等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与捐赠,还需对散佚于民间的土家族手稿、实物等的口述史料进行广泛征集与甄别,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二是征集难度大。土家族现存的一些濒危口传文化大多散佚于崇山峻岭、交通不便的偏远土家乡村,要征集其口述史料,必须深入实地展开田野调查与口述历史等研究,不仅工作量大、任务重,还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三是征编无借鉴。我国口述历史研究起步较晚,对少数民族口述史料进行征编还是一个新兴领域,不仅在技术、人才等方面投入不足,而且相关学术成果不多,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切合实际的工作实践来指导该项目研究。

此外,口述史料编目比普通史料编目更为复杂,国内外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编目规则和方法。如何通过标准化的编目向读者展示完整的口述史料,实现口述资源的共享,已成为国内外编目工作亟待解决的难题。

但值得庆幸的是,我校图书馆的彭燕老师(副研究馆员)勇于迎接挑战,攀登科学高峰,努力采摘学术硕果,完成了这么一部沉甸甸的专著。

《土家族口述史料征编研究》是彭燕老师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的最终成果,也是她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民族口述历史与图书馆特藏资源的结晶。在研究中,作者以无文字民族口述史料征编为切入点,利用图书馆学、口述史学与计算机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土家族口述史料进行全面、系统的征集、整编、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以鲜活的一手资料架构起我国民族口述史料征编与研究的基本体系,为其他民族展开相关研究提供了可复制、可参考的优秀成果,对建设与完善民族地区图书馆特色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这部著作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点。

第一,在国内率先以“民族口述史料”为视角,以土家族为研究对象,对散佚民间的土家族口述史料进行全面系统的征编,为社会各界进行多维度研究提供了重要而详实的口述史料。由于口述史料目前尚无统一的整理与编目方法,作者在遵循普通文献著录格式的同时,一是结合实践,提出图片、录音、视频等口述史料整理的具体方法;二是根据对土家族口述史料特征、编目需求的实证分析,提出其编目规则和方法,促进与深化了我国民族口述史料的整编工作,使选题与研究成果具有实践价值与方法论价值。

第二,在内容安排方面,作者采取逐步深入的方式,通过对土家族历史、文化及口述史料的理论探究,系统地提出了土家族口述史料征编方法并进行了广泛征集。征集对象涵盖土家族濒危口传文化的各个方面,服饰、饮食等也在收录之列,实属难得,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从史料类型来看,作者将口述史料看成一个逐步消失的动态过程,不仅挖掘现阶段土家族口述历史资料,也征集历史上通过土家族人口述而形成的手稿、铭刻、实物等濒临消失的口述史料,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学术价值。

第三,利用新方法、新技术从多学科、多视角抢救性征编与研究土家族濒临消失的口述史料。如利用口述史学对土家族18种濒危口传文化及其传承人进行了口述历史研究,摘录了其中11位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对其所承载的文化技艺与蕴含进行了由表及里的解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征集到的土家族口述史料进行了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通过创建首个土家族口述史料数据库与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其长久保存、共享与传播,很好地解决了图书馆文献史料“藏与用”的问题,凸显了本成果的创新性价值。

除此之外,这部著作还有很多值得一提的闪光点,如研究方法规范、行文简洁、表达清晰。无论是选题、编辑内容,还是描写叙述、观点提炼,都显示出作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功底。“图文并茂”也是全文值得一提的亮点。

尽管前面所述的客观困难,使此项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它对国内民族口述史料研究是开创性的,特别是在我国广泛开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和“坚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本书对抢救、保护、传承土家族濒危口传文化,推动土家族聚居地区民族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白晋湘

2020年5月30日于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