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声回荡:杨国桢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大人物与小人物”

程美宝[1]

非常感谢大会的安排,让我可以参加杨国桢老师八十华诞的盛会,并且交上我一份十分钟的作业。

我这个作业原来也是想这样开始的:我研究的是小人物,杨老师研究的是大人物,今天早上也提到了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还在牛津大学读书,杨老师来牛津访学,我的导师科大卫老师给我的一个任务就是陪着杨老师去英国的国家档案馆看档案。他当时是因为要修订他《林则徐传》一书,需要到档案馆看相关的材料补充,所以我们就有机会陪他去档案馆跟他学习。其实我忘了是哪年哪月哪天,幸好今天早上吴小安教授非常仔细地记载了当日是1994年5月6号,还有照片为证!我才记得那个事情是这样的。五月在英国是被叫作May Day的季节,五月天应该是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的时候,但是那天似乎很冷,我们还穿着厚衣服。

杨老师做的是林则徐,是大人物,大人物做大人物;我自己是小人物,所以做的是小人物。这个人物名叫Huang Ya Tong。凭着有一些非常零散的材料,我2003年的时候就拼成了一篇文章。当时我看到的材料,他自己署名Whang Tong,我就凭一些非常零散的材料去估计他的生平是怎么样,2003年在《史林》发表了一篇名为《“Whang Tong”的故事》的文章,后来就没有怎么认真研究了,因为觉得材料可能也不多。但是,近十年来各方面都发现了一些跟他有关的材料,然后我才知道有可能多写一些。我当时发表在《史林》的那篇文章是非常粗糙的,所以如果《史林》的编辑在,可能要我退稿费。但是我现在看完这个材料,我现在能弄出的一个时序是这样的:这个小孩为什么会去英国呢?因为他是18世纪的时候东印度公司一个叫布莱克船长的仆人,布莱克船长是在1767年9月到达广州,布莱克船长的故事是“广州贸易”的一个小篇章,所以这个也可以说是海洋史的一部分。

布莱克船长最近很多的人已经做了研究,因而知道他在1768年就返回伦敦了,而Whang Tong也在那次跟他去英国,这是我十多年前不知道的。一年之后布莱克船长又回到广州,那个小孩又跟他回到广州,然后就为他打工。就是在为这个布莱克船长打工的时候留下了一些他的手迹,这批材料现在不在英国,而是在美国。我也是因为跟相关研究的人有联系才有幸可以在前年看到这一批材料。这批材料其实主体还是布莱克用英文写的东西,但是Whang Tong就留下一些他中文的手迹。而且他们之间有很多的对话记录,由此我们知道他在1768年去过英国,因为他多次提到——比如说——这个花我在Sevenoaks(七橡)见过,既然他多次这样提到,我们知道他应该曾经随布莱克去过英国。但是后来布莱克船长在广州去世了,去世的时候只有三十几岁。他爸爸也在广州,也是服务于东印度公司,当时还在广州做一些借贷生意,借钱给中国行商。1774年8月的时候,老布莱克把Whang Tong又带到英国去,这点也是我以前不知道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1775年有好几条有关Whang Tong的材料,我过去只是看到一条,过去十年中又看到多几条,散见于各处。而这些材料之所以会留下来,其实都是跟大人物有关。所以小人物的材料小人物自己往往是没有的,他都是因为依附于大人物才留下记录,Whang Tong接触到的大人物包括皇家学会的主席班克斯,包括某伯爵和伯爵夫人,包括当时著名英国陶瓷商人。

程美宝与杨国桢在林梧桐楼餐叙

迄今为止,除了1775年的几条材料外,我们就再看不到有关他在英国的材料。我们只知道他应该是不迟于1784年12月就回到广州,因为有另外一些材料也可以证明。1796年6月18号他寄了一封信给班克斯爵士,这封信是从广州发出,所以我知道这个时候他肯定变成一个中年大叔回到广州,但跟班克斯一直有联系。这样的一个人物,自小时候当上一个东印度公司船长的仆人之后,他一直的成长都是跟着这些英国人的,所以他英语很好,中文似乎也不差,他的中文字还不错的。在整个18世纪的时候有好些英国大人物能亲身接触到的中国人就主要是Whang Tong了,Whang Tong就成为他们很重要的一个给他们传播中国知识的中间人,经常会告诉他们一些错误的信息。PPT上显示的他这个画像是因为他留在了那个公爵的家庭,这个公爵跟英国某著名画家非常友好,画家绘下他的肖像,现在还挂在那个公爵之家,我去年还去看过。图片上显示的就是那个七橡学校,该校现在是这样子来标榜的,说这个Whang Tong是1780级的学生,是他们第一个中国小留学生,而且证明了他们早就很国际化了。我写封信问他们有没有档案,其实是没有的,所以我们不知道他有没有在那里读过书。这个学校就在我看过的某一批地方性的档案所描述的地方的附近。

所以回到我们今天早上说这个照片证明了我当年真的是陪过杨老师去档案馆。为什么会留下这个照片,因为杨老师是大人物,我这个小人物就留下照片,很感谢吴小安教授把那个日期记下来了,由此留下一个历史证据。


[1] 作者系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