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明清时期中国朝贡体系的历史反思
陈支平[1]
首先祝愿杨国桢老师健康长寿,未来在学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大家知道最近成立了中国历史研究院,其核心就是要建构中国自己的历史学话语体系。而杨国桢教授最大的贡献就在于30年之前就开始建构海洋史的话语体系,并经过不懈奋斗,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我提交的这篇论文近期在《中国史研究》上发表,其内容就是和中国的史学话语体系建构有关。有一点非常值得大家反思,就是研究中国史的学者非常反感或讨厌明清朝贡贸易体系这个提法。这其实是西方人和日本人在探讨中国近现代以前特别是明代的朝贡外交体系时,带有某种蔑视的、先入为主的逻辑的提法。我的这篇文章就是要说明朝贡贸易体系并不是那么糟糕,大家需要理性看待这一政策。
我们这个朝贡体系之所以被学界嘲讽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当时比较贫穷,国力还比较衰弱。其实朝贡贸易对不对,实际上要看它的具体实质内容。我觉得明清两代的朝贡贸易体系非常符合20世纪联合国宪章精神,他要求国家与国家之间平等互惠的原则。中国的相当一部分学者,常常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带有某些蔑视性和嘲笑式的学术观点。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时期的英国的所谓“日不落帝国”及其后的美国“霸权主义”,则很少受到世人的蔑视与取笑。我觉得这点不可取,还是要以明清时期的实际情况来评价明清朝贡贸易体制,看看当时的对外政策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是我文章的一个主要观点。第二个观点是关于朝贡贸易日本学者提得较多,并说它其实是一种赔本的贸易买卖。譬如朝贡来的东西都不实用,而恩赐于各国的东西却价值很大。这个观点很值得讨论,19世纪前中国是一个霸主国家,作为一个地方性的霸主国家,对邻近的小国家有一些义务是很正常的一个事情。现在也很常见,例如美国。所以明清两代对于这个朝贡体系也是有制度上的规定的,并不是说小国家一来,尽付财宝与他人。目前还是有很多人一直觉得朝贡贸易如何如何不好,这其实是很值得重新反思的一个问题。这大概就是我所提交论文的基本内容,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看一看我的具体论文。最后再次祝愿杨老师身体健康,学术走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为我们构建中国历史话语权做出更大的贡献。
1992年6月,陈支平(左一)与杨国桢、陈在正(右二)、陈国强(右一)、蒋炳钊(左二)于台湾日月潭教师会馆前
[1] 作者系厦门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