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寻甸县创新扶贫模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贫困特点与致贫原因

一 寻甸县概况

寻甸县是云南省昆明市辖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位于东经102°41′~103°33′、北纬25°20′~26°01′,横跨金沙江、南盘江两大流域。它东临马龙县、沾益区、会泽县,有公路穿山越岭相连;西与富民县、禄劝县相依;北与东川、会泽县接壤,有东川铁路相通;南接嵩明县,川原平衍。全县从东到西纵距80余千米,由南至北绵延60余千米。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显示,全县土地总面积3588.38平方千米[1]

截至2018年末,寻甸县辖3个街道、9个镇、4个乡,即仁德街道、塘子街道、羊街镇、柯渡镇、倘甸镇、功山镇、河口镇、七星镇、金所街道、先锋镇、六哨乡、鸡街镇、凤合镇、联合乡、金源乡、甸沙乡,共计174个村(居)委会、1668个自然村。在174个村(居)委会中,仁德街道月秀社区居委会没有农业人口,因而没有扶贫任务;全县有扶贫任务的行政村(社区)共计173个。

概括起来,寻甸县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老区、农业、贫困”为一体的县份。

1.寻甸是山区县

寻甸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向东南倾斜阶梯状。以乌蒙山系的梁王山、小海梁子等山脉为主,山间点缀着低凹谷地或湖盆。全县有大小山峰90座,海拔最高的山峰是阿旺和金源两地交界处的巨龙梁子,高达3294米;海拔最低的山峰是金源乡小树棵,海拔仅有1450米[2]。县内虽有大小山间盆地(俗称坝子)80余个,但总面积仅为446.21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12.43%。山区、高寒山区占了土地总面积的87.57%[3]

2.寻甸是民族县

寻甸县是昆明市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境内居住着回、彝、苗等24个少数民族。2016年少数民族人口共计13.30万人,占总人口(56.28万人)的23.63%。其中有少数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户1021户38251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28.76%。全县有宗教场所216个(其中清真寺82所、基督教堂100所、寺庙34所),有信教民众8.9万人。

3.寻甸是老区县

寻甸县是云南省59个革命老区县之一。1935年4月和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两次路经寻甸,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和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并发布了抢渡金沙江的“4·29”渡江令,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4.寻甸是农业县

寻甸县是云南省第一批40个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首批20个“云药之乡”之一,是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16个发展县的主要区域,是云南省粮食产粮大县和生猪调出大县监测重点县。全县有农业人口474197人,占总人口的84.23%。2017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6.25万公顷,粮食总产量24.62万吨;蔬菜播种面积1.20万公顷,产量45万吨;马铃薯播种面积1.97万公顷。2017年末,全县生猪存栏57.06万头、出栏82.88万头,肉牛存栏22.66万头、出栏13.89万头,肉羊存栏32.35万只、出栏23.55万只,家禽存栏245.45万羽、出栏9256.66万羽,肉类总产量10.68万吨,禽蛋产量1.04万吨。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866个。2017年,全县种植烤烟0.98万公顷,收购40.8万担,产值达5.91亿元,实现烟叶特税1.3亿元。

5.寻甸是贫困县

寻甸县是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区38个连片开发县之一[4]。1986年,全国第一次确定贫困县,寻甸被列入省级扶持的26个贫困县之一;1994年,国家第二次调整确定贫困县,寻甸被列入全国592个扶贫攻坚贫困县之一;2001年,国家第三次调整贫困县,按照中央“把贫困人口集中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作为2001年至2010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的原则,作为红军长征经过和战斗过的地方,又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加之尚未摆脱贫困,寻甸县继续被列为全国592个、全省73个、全市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2014年,全县有8个贫困乡、64个省级贫困村(2017年调整后,全县贫困村增至134个,其中深度贫困村达7个),总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477户130193人,贫困发生率(这里指总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占2014年公安系统农业户籍人口数的百分比值,下同)达27.39%。

二 寻甸县的贫困特点

从贫困现状来看,寻甸县主要呈现贫困面广量大、贫困人口分散、贫困发生率高等三个显著特点。

1.贫困面广量大

据统计,全县有8个贫困乡镇,占全县16个乡镇(街道)的50%;有贫困村(社区)134个,占全县行政村(社区)总数(174个)的77.01%。从16个乡镇(街道)来看,贫困村最多的是河口镇和功山镇,分别有14个贫困村和13个贫困村;柯渡镇、六哨乡、凤合镇、鸡街镇均有9~11个贫困村;羊街镇、联合乡、甸沙乡、塘子街道、金所街道、金源乡、七星镇、先锋镇均有6~8个贫困村;仁德街道和倘甸镇均有5个贫困村。从贫困村比例来看,联合乡所辖8个村均为贫困村,贫困村比例达100%;六哨乡和鸡街镇贫困村比例均超过90%;甸沙乡、塘子街道、河口镇、七星镇、柯渡镇和功山镇贫困村比例均达80%~90%。在134个贫困村中,有7个为深度贫困村,即:柯渡镇长箐村、磨腮村,先锋镇白子村,甸沙乡兴隆村,联合乡落水洞村、松颗村,六哨乡五村(见表2-1)。

表2-1 寻甸县贫困村一览

表2-1 寻甸县贫困村一览-续表

2.贫困人口分散

从贫困人口分布来看,离县城最远的联合乡总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1715户6388人,贫困发生率达到48.56%;偏远的甸沙乡和六哨乡,贫困人口发生率分别达57.73%和59.05%;凤合镇、金源乡、鸡街镇、先锋镇、七星镇、功山镇、河口镇、倘甸镇、柯渡镇、金所街道贫困发生率在17%~40%;羊街镇、塘子街道、仁德街道3个乡镇(街道)贫困发生率均在10%以下,其中,县城所在地仁德街道总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452户1585人,贫困发生率相对最小,为3.84%(见表2-2)。

表2-2 寻甸县各乡镇贫困发生率

表2-2 寻甸县各乡镇贫困发生率-续表

3.贫困发生率较高

在全县有贫困人口的173个村(社区)中,均有不同数量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但各村(社区)的贫困发生率差异很大:村(社区)贫困发生率较高的是多姑村、大麦地村、小多姑社区、鲁六村,其贫困发生率均超过90%,其中以多姑村贫困发生率最高,达95.53%;贫困发生率较低的是南钟社区、云集社区、学府社区、建设社区、东发社区,贫困发生率均在3%以下,其中以东发社区贫困发生率最低,仅为0.57%。

根据各村(社区)贫困发生率的大小,将全县有农业人口的173个村(社区)的贫困发生率分为5个级别,分级标准见表2-3。分级结果表明,全县村(社区)贫困发生率≥50%的有31个,占统计村(社区)总数(173个)的17.92%;贫困发生率为30%~50%的村(社区)有58个,占统计村(社区)总数的33.53%;贫困发生率为10%~30%的村(社区)有61个,占统计村(社区)总数的35.26%;贫困发生率为5%~10%的村(社区)有15个,占统计村(社区)总数的8.67%;贫困发生率<5%的村(社区)有8个,占统计村(社区)总数的4.62%(见表2-3和图2-1)。

表2-3 寻甸县村级贫困发生率分级及村数量统计

表2-3 寻甸县村级贫困发生率分级及村数量统计-续表

图2-1 寻甸县各贫困发生率等级的村数对比

三 寻甸县致贫原因简析

从贫困现状来看,寻甸县主要呈现贫困面广量大、贫困人口分散、贫困发生率高等三个显著特点。

由于寻甸县具有贫困面广量大、贫困人口分散、贫困发生率高等显著特点,导致农户致贫原因复杂多样且相互交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基础条件差

寻甸县是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区38个连片开发县、云南省59个革命老区县、昆明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位于昆明市北部的高寒山区。在全县山地河谷地区和高寒偏远山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条件不便、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致使全县贫困状况易发多发。

2.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偏低

贫困群众文化水平较低,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据统计,2014~2016年全县脱贫人口中,按照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进行划分,全县脱贫人口受教育情况最多的为小学文化程度,占此三年脱贫总人口数的53.37%;其次为初中文化程度,占此三年脱贫总人口数的31.78%;再次为文盲半文盲,占此三年脱贫总人口数的10.33%;高中文化程度占此三年脱贫总人口数的3.3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此三年脱贫总人口数的1.17%。

3.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

全县有的贫困户因为“老、弱、病、残”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导致贫困,有的贫困户则是“慵、懒”所致,如“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表现为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干部埋头干、群众站着看。因此,要想从根源上解决贫困户的思想问题,就必须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唤醒增收致富的主体意识,激活其发展的内生动力,引导贫困户彻底改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激活依靠劳动增收致富的内在动力。

4.多重致贫因素交织

全县贫困人口致贫原因主要体现为“四缺三因一滞后”,即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乏自身发展能力,因病、因残、因学,交通条件滞后(见表2-4)。

从自身能力来看,因缺技术和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而致贫。自身发展能力居致贫原因第一位,占50%;缺技术居致贫原因第二位,占比25.03%。该类贫困户由于文化素质低,学习能力差,缺乏生产技术,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收入来源单一,增收无门路、脱贫无渠道,需要通过增强发展生产和务工就业能力来脱贫。

从发展条件来看,因缺资金导致增收无助力而致贫。缺资金居致贫原因第三位,占比23.41%。该类贫困户由于缺资金导致发展项目无法实施,增收渠道较窄,所以需要通过提供资金、项目支持来帮助脱贫。

从健康状况来看,因病因残缺少劳动力而致贫。因病居致贫原因第七位,占比2.88%;缺少劳力居致贫原因第四位,占比8.64%;因残居致贫原因第十位,占比1.02%。该类贫困户,有的长期生病或患重大疾病,医疗费用高、负担重,有的身有残疾或年老体弱,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或收入极低,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兜底来帮助脱贫。

从交通情况来看,因交通条件滞后而致贫。因交通条件滞后居致贫原因第五位,占比6.14%。全县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边远山区、高寒地区、干热河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极不便利,严重制约了当地贫困户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教育支出来看,因上学支出较大而致贫。因学致贫居致贫原因第八位,占比1.89%。有的农户由于要供养子女上高中、职高或大学,支出大幅增加,在收入本就偏低的情况下,导致贫困或返贫。该类贫困户随着子女完成学业并且就业后,一般能摆脱贫困,但目前需要采取教育帮扶措施来解决因学致贫的问题。

上述致贫原因中,均涉及少数民族,民族因素和贫困因素相互交织、贫情复杂。

表2-4 寻甸县2014~2016年脱贫户直接致贫原因及所占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