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政策研究现状
人口流动政策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受到普遍关注。在国外,一些学者注重对人口流动政策的总体研究,如Knight 和 Lina(1999)通过建立模型论证扭曲的城乡政策是造成城乡差距的原因;Huo Weidong等(2006)认为政府决策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应该提供更多、更适合的政策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Huang Ping 和 Frank N. Pieke(2005)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劳动力流入后对该地区产生的积极影响,分析各个时期颁布的政策,表明劳动力流动不仅对发达地区,同时对欠发达地区也有积极意义,建议继续加速现代化进程。另一些学者直接聚焦于中国人口流动的具体政策,他们认为一旦取消相关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如户籍制度,目前的收入不平等就能够得到解决(Whalley & Zhang,2004,2007;Cai,2003;Hertel & Zhai,2006)。
在国内,目前关于中国人口流动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聚焦于宏观层面的研究。一些学者通过社会网络法和产业结构研究法研究人口流动网络形成的影响机制(王珏等,2014;周丽萍,2013),这种方法虽然比较新颖,但是忽略了人口流动政策的重要性。以李毅飞和易凌(2009)为代表的学者却注意到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要性,进而从立法的角度对社会保障公平提出一定建议,而对其他方面诸如医疗、随迁子女教育等政策却未详细分析。部分学者对于人口流动的研究从其对局部的影响分析延伸到对政策脉络的梳理,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口流动的政策变迁分成了四大阶段,研究人口流动政策横跨周期较长(柳彦,2006)。不过对于相关政策的分类太过于笼统,比如把1983—2000年的政策统称为鼓励和控制并存阶段,忽视了1992年以前,人口流动政策如“离土不离乡”更偏向城市发展。还有一些学者缩短人口流动政策梳理周期,细化政策内容分析(宋洪远等,2002;樊士德,2013;陈妍,2013)。
另一方面,则侧重于地方政府的分析。杨川丹(2011)研究地方政府的人口流动政策,分析了在就业、医疗和社保三方面的政策及其缺陷,这一研究更体现了地方政策的特殊性。黄匡时和王书慧(2009)以北京为例,探讨了其人口流动政策的演变过程,并进行了相应的阶段划分。
上述研究虽然加强了我们对人口流动政策重要性的认识,然而,在笔者的研究视野中,就现阶段而言,国内、国外对人口流动政策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比如分析政策效果较多而以政策演化脉络梳理为视角来探讨的研究较少。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