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扶贫理论及其内蒙古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贫困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梦魇,消除贫困是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难题。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近14亿中国人民许下了庄严承诺: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没有农牧区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农牧区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中国的扶贫工作能否如期达到既定目标,不仅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环。对于上述宏伟目标的实现来讲,农牧区贫困人口的脱贫是重中之重。

2018年2月,习近平《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教育贫困是贫困的主要表现形式,教育扶贫是反贫困的重要路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说,教育的缺失是“能力剥夺的贫困”,是比收入贫困更深层的贫困,它会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递”。[1]“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对于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习近平2014年12月在江苏视察时指出,教育是民生之基,一个人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2]教育贫困不仅是贫困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贫困产生的重要原因,这就决定了消除贫困,教育扶贫应该是最有效的途径。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建立最早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这里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安定祥和、民族关系和谐,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成功实践的“模范自治区”。要保证与全国各地、各族人民一起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就一定要保证农牧区扶贫、脱贫工作胜利的势在必得,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民族教育“扶智”“扶志”的功能,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

内蒙古扶贫工作不仅涉及三农问题的解决、民生水平的提高,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内蒙古农牧区贫困问题的解决不仅是经济问题、民生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进入新时代,内蒙古民族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显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前教育取得明显成绩。进入新时代,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内蒙古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和新建、改扩建幼儿园等方面的投入增量和增幅都是史无前例的。仅2015年就下拨学前教育资金17.58亿元,其中,投入6.54亿元新建公办园102所,投入7.1亿元改善公办园办学条件,投入3.47亿元扶持民办园110所。[3]2011年和2014年,全区相继启动实施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十二五”期间,贫困旗县自然村幼儿园或学前班普及率由6.4%提高到30%。[4]到2017年底,全区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64万人,增长5.4%。[5]

其次,基础教育取得巨大成绩。第一,毛入学率急剧增加。“十二五”期间,内蒙古贫困旗县学龄儿童入学率比例由95.8%提高到96.6%。[6]义务教育学校严格实行“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开展均衡编班,阳光分班,确保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全部入学。到2017年底,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8.88%。[7]第二,学生营养改善成绩显著。自2012年4月起全区实施“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兴安盟和乌兰察布市的8个国家试点旗县241所农村学校(含教学点)。后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区31个国贫旗县,到2017年底,全区25.7万名农村牧区学生受益。[8]第三,超额完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达标任务。把“全面改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即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简称全面改薄,是党中央、国务院聚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而做出的决策)作为义务教育脱贫的重要抓手,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到2017年,内蒙古累计达标旗县(市、区)已达93个,以县域为单位完成率达到91.2%,提前3年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9]其中,国家级贫困县有27个,占31个国家级贫困县的87.1%,义务教育顺利通过市、自治区、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三级评估验收。

最后,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较快。“十二五”期间,中高等职业学校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74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0]2016年2月,全区有高职院校36所,中等职业学校250所。贫困家庭子女学得一技之长,为实现就业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内蒙古民族教育的扶贫功效日渐凸显。“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被赋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时代使命。“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志”,准确地概括了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基础性地位、先导性功能和根本性作用。教育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采取特殊措施、精准发力,着力扩大农村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普及学前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依托职业教育拔除穷根,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贡献率,提升贫困地区教师整体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教育特殊支持,畅通贫困学子纵向流动渠道,扩大资助帮扶政策覆盖面,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11]扶贫必先扶智,只有充分发挥民族教育的扶贫功效,才会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努力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