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文化差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主要分布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以及欧洲等地区。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土壤,沿线国家在宗教信仰、现代化程度、民族习俗等方面各具鲜明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一)宗教信仰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民族众多,宗教信仰各异,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影响了沿线各国的文明格局。中国、韩国和日本均为多宗教国家,中国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日本主要是神道教、佛教、基督教;韩国则以信仰佛教、基督新教和天道教为主。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以南传佛教信仰为主;文莱、印尼和马来西亚则以伊斯兰教信仰为主,与泰国南部构成了东南亚的伊斯兰教文化圈;菲律宾和东帝汶以天主教信仰为主,而越南和新加坡是大乘佛教、道教以及新教、天主教并存的多元宗教国家。南亚地区不仅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印度教和佛教的发源地,斯里兰卡以信仰佛教为主,印度和尼泊尔主要盛行印度教,巴基斯坦和马尔代夫等国居民以信奉伊斯兰教为主。北非与西亚由于自然和人文特征相似,大多为阿拉伯民族,两地区均以伊斯兰教信仰为主。欧洲沿线国家以基督教信仰为主,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
(二)现代化程度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资源禀赋,教育水平,农业、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情况不同,各国的现代化程度存在差异。在能源储备方面,由于石油能源匮乏,西亚和北非的也门、埃及纷纷陷入贫困,而东南亚的平均能源储备相对较低,只有文莱通过大量的能源出口获得外汇收入,并成为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教育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以印度为例,由于种姓制度的遗存,只有贵族才能进入大学读书,贫困阶层无法获得专门的高等教育,偏低的国民受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素质使得印度经济只能向信息技术、金融等精英行业发展,不能够有效发展加工制造业,这导致在全球市场中失去了发挥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农业发展方面,一般与国家经济水平呈负相关,与耕地面积呈正相关,然而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且资源缺乏的老挝、柬埔寨、尼泊尔等国,虽然其耕地面积不多,却只能将农业作为支柱产业;相反,沙特阿拉伯等国家耕地面积很大,但由于拥有丰厚的石油、矿产等资源,支柱行业则向采掘业、制造业等倾斜。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方面,其差异反映了各个国家不同的发展模式,例如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制造型和生产型服务业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以马尔代夫为代表的工业基础薄弱必须依赖旅游业的发展中小国[7]。
(三)民族风俗
沿线国家或地区在民族风俗上存在明显差异。印度实行种姓制度,在印度打听当地人的种姓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在柬埔寨和缅甸,人们认为左手是不洁的,不能用左手递接物品,还认为头是神圣部位,不能随意触摸。越南是一个重视独立自主的国家,人与人相互平等,要以礼相待,切不可摆出鄙视的态度。在马来西亚,不能用食指指人,最好以拇指代替,而且小朋友的头是禁止触摸的。在印尼,少数民族认为相机是摄人灵魂的工具,拍照前应征求当地人同意。西亚地区大多为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很讲究礼尚往来,切勿把用旧的或带有动物形象的东西送给他们,在他们眼中动物是厄运的象征。交换礼物时,忌用左手,另外按穆斯林的习俗,该地区忌食猪肉、有贝壳的海鲜和无鳞鱼,肉食不带血。在北非地区的阿尔及利亚,女子戴面纱的为数不多,而男子则普遍地把全身遮得严严实实,这在阿拉伯国家中实属罕见。埃及人对针十分忌讳,认为针会给自己的母亲带来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