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态与历史:清水江的九寨
一 九寨的自然生态与村寨形态
清水江流域的九寨,原为“久寨”,取“长久”之意,后改称为“九寨”。隶属于黔东南锦屏县,分为平秋镇和彦洞乡,东接三江镇,南临锦屏县的河口乡、平略镇,西接剑河县的南加镇、蟠溪乡,北隔小江与天柱县高酿镇和石洞镇相望。土地总面积约210平方公里。
坐落在蜿蜒崎岖山梁上的九寨,位于苗岭腹地,海拔600~1100米,由清水江与其支流小江切割而成。其境内的主要溪流圭叶溪由西至东穿流而过,将其切割成两大块,九个大寨由东至西坐落其间。按照一到九的顺序为王寨、小江、魁胆、平秋、石引、高坝、皮锁、黄门、瑶白等九个大寨。无论你站在九寨的哪个方位,都能将九寨的山川河流、人群居住格局看得一清二楚(见图1-2)。
图1-2 小广等寨的自然生态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九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350毫米,雨量充足,水系发达,水流湍急,形成颇为复杂而又奇特的溪流景观。庞杂的溪水体系将九寨切割得七零八碎,沟壑纵横,与悬崖峭壁等赋予了其极具魅力的地形景观。其间,山地和坝子交错分布,各大寨子坐落腰间,俨然一副不可多得的水墨画。
基于这一独特的地理形貌和自然生态环境,当地人将其形象地描绘为“龙”,而九个大寨分别是龙身各个部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的风水先生更是将九寨看成由小四方加大四方和中宫而构成的五行八卦图,九个大寨分别占据一个方位,以此隐喻九寨为“九五之尊”。因此,当地人喜欢用“九”而非十、十一或十二来称呼之。可以说,几乎在每一个九寨人眼里,都有一个关于九寨的想象。
由于地势原因,山地与坝子之间的距离相距较远,村民从山间走到坝子种地多则一两个小时,少则四十分钟左右的路程不等;且道路狭窄,坡度陡峭,弯道多,以致上坡下坎极为不易,由此种地形造成的诸多不便,确实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带来发展上的困难。但该地形也有先天的优势:植被好,水源充裕,阳光充足,适合种植各种杉木、楠木、樟木等上等的木材。这一优势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充分利用和大力开发,促使当地社会的经济、文化得到最大而富有层次的发展,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化外之地”——九寨被渐次地纳入王朝国家统治的版图,并受到极高的重视。
当地村民依据九寨特殊的地理地形,创造了极富个性的居住格局、种植模式和生存方式。在居住格局上,由于九寨坝子少,山地多,当地人就将坝子腾挪出来,选择在较陡的山间居住,以充分利用坝子求得生存,达致对生态地形的合理利用。当然也有基于家族、村寨间势力的强弱,形成了人为的穷人住山间、富人住坝子的居住格局和人群分类景观。
在生计与生活上,得益于气候、地形条件,山间的动物、能食的野菜品种极为丰富,村民大可不必老远地跑到集市上购买昂贵的商品或其他蔬菜之类的副产品。只要他们愿意付出些许劳力,便可从田间地里、山间河流两岸获取各种野生蔬菜,以备生存所需,如蕨菜、水麻菜、山竹、白瓜、洋火姜;动物包括野猪、蛇、山鼠、野鸡、兔子、鱼等。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相应的野生植物生长。比如四月、五月、六月、七月,有水蕨菜、水麻菜、竹笋、洋火姜等。一到这个时节,男女老少自带布袋、背篓上山采摘,多的就拿去卖给那些在村里或集市路口早早等待的商贩,其价格比人工栽种的还要贵,少的话就拿回家自己吃。这些山货不但可补一日三餐,而且可经过加工腌制,到农历的正月、二月食用。或许这是当地市场上较少有各类蔬菜产品买卖的原因之一。总而言之,正是这里良好的植被因素,使村寨能够相对有自给自足的资本。
此种相对自足的资本及其特殊的地理生态造就了九寨寨与寨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各自说着带有本寨口音的土语,并以制度化的婚姻形式将其进行区分;每寨寨中设有办学机构、鼓楼议会中心、东西南北庙。稍微阔气一点的寨子会建设大庙,以形成以它为中心的信仰、市场和政治圈。各大寨之间相隔距离适中,四到五公里,坐车八到十分钟,步行四十分钟左右。一般情况下,没有重大事件发生,或不是赶集的时间,日常间的相互交流甚少。但这并不说是当地人不喜欢交流,人们会创造机会交往,比如“吃牯脏”这一重大活动。这一仪式活动每隔几年轮流举办一次,其间举办各种小型活动。例如斗牛、祭祀、“摆古”、篮球赛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届时,九寨之间人潮涌动,走亲戚的走亲戚,比赛的比赛,看热闹的看热闹,场面十分壮观。各大寨之间试图通过该活动达成一种在情感、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交流,并在这样的平台上展示实力、权力与智慧。但因“吃牯脏”消耗过大,易引起纠纷,民国时期就将其取缔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瑶白的“摆古节”、彦洞的“民族文化节”、高坝的“七月二十”歌节、石引的“桃源节”、黄门的“尝新节”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复兴,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九寨等地方相对独立且互为竞争、补充的村寨实态。
二 九寨历史沿革
晚清民国之前,苗疆一直被视为“蛮荒之地”“化外之地”,而作为其偏远地区的九寨更是如此,因而正史对其记载甚少,要想从正史中全面了解九寨之历史发展的微观细节有些困难。故而,关于这一区域的历史演变除以正史为依据外,还要依凭当地的地理景观、口述、历史记忆、地方大族的族谱等材料,方可对其进行大致的勾勒和描述。
在当地人的历史记忆中,九寨等地自元朝伊始就有土司在此设衙管控,其区域范围包括今锦屏的九寨及剑河部分小寨。杨氏族谱记载:平秋、石引、黄门、瑶白等地发生“苗乱”,元朝派遣杨氏祖先杨华率众前来征讨,招抚九寨等地,并授世袭承直郎一职,杨氏从此在九寨定居下来。据传,起先杨氏土司定居在九寨的石引,但随着杨氏家族人口的增加和地盘的扩张,石引狭小的地盘及缺水等难以满足其需求,故将治所迁至彦洞,并领印卜居验洞(彦洞)。
彦洞是侗人、苗人的边界所在地,视野开阔,水源充足,坝子多,土地较为肥沃,也是苗侗人群出入的中心地带。故因其战略位置险要,风水极佳,杨氏土司在此建立司衙,招抚地方,领验洞(彦洞)、黄闷(黄门)、苗北(瑶白)、平秋、石隐(石引)、高坝、皮锁(皮所)等地。据说,当时今剑河谢寨苗人等地又发生“苗乱”,杨华带领长子杨聪龙带兵前往谢寨平定,因看重谢寨是一块风水宝地,加之该地苗民常叛服无常,战略位置十分紧要,遂留长子杨聪龙在此驻军把守,又将其辖地扩展到今大广和小广(今剑河县境内)等。
元末明初,明王朝为了彻底摧毁元朝在云贵等地的残余势力,强力用兵苗疆,并推进对苗疆社会经济的大开发。在苗疆的开发过程中,一方面在重要交通要道和平坝地区进行汉人移民,开垦荒地;另一方面在此地进行军屯与民屯,并在元朝统治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增设土司、卫所与府衙,以形成相互牵制、互为监督的管理体系,对地方社会施行多管道、多层次的管制。
在今天锦屏范围内的胡耳、亮寨、新化、欧阳、龙里(隆里)、中林验洞(钟灵和彦洞)等六大长官司多半是在这样的情势下设置的。当时杨氏土司因应明王朝的统治需要,将治所从彦洞迁至中林(钟灵)。但九寨等地方社会依旧在明王朝的管控范围内,为杨氏土司辖制。这一点在敦寨镇九南村陆宏林家收藏的关于明朝前期派民夫修筑古州(今榕江)城垣的一本小册子中有记载。
这本小册子按中林、新化、欧阳、胡耳、永安、亮寨、龙里、古州、潭溪、永安、三郎等13个长官司的分类,分别记载了当时九寨等地参与修筑古州(今榕江)城垣的事实。其中,洪州副司中提到:平秋三名、黄闷(黄门)三名、高坝二名、苗白(瑶白)二名、小江四名、皮锁(皮所)一名、魁胆二名、石引二名等。由此便有了中林验洞长官司的称呼。但杨氏土司前往中林后,只在彦洞留下一支后裔,这为九寨等地方社会的自治发展预留了广阔的伸展空间。
清初,清王朝对苗疆的开发和统治比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军事上,凡不服从清王朝管制和招抚的,便实施大规模的军事征伐,以镇压促改土归流。在经济与文化上,一方面致力于对苗疆木材贸易的开发和商业贸易体系的建设,将互不相属的山地村寨社会以各种权利与义务紧密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在苗疆地区密集地开办书院、义学,以教促统。在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下,九寨各村寨头人组织集体向黎平府“输粮附籍”,使之成为黎平府东北路,联合承担官府摊派的钱粮夫役。但九寨不归属任何县和土司辖制,[1]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这种自治性充分体现在寨与寨之间的联合上。
据传,清初瑶白与王寨、小江、魁胆、平秋、石引、黄门、高坝、皮所等八寨联谊为九寨,实行自治。内部有“款”首、“款”军,人们通过“吃牯脏”、定“款”、讲“款”约的形式强化各小“款”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对外抵御外敌,对内处理小“款”与“款”之间的社会边界纠纷。九寨成立之后,其管辖的范围不仅包括今锦屏县内瑶白、黄门、石引、平秋、魁胆、小江、王寨、高坝、皮所等九寨等地,甚至连今剑河的蟠溪乡、南加镇等一些小寨都包括在内。[2]
清末,九寨属于黎平府北第一区王寨汛太和团统辖。民国元年至2年属黎平北八区,民国3年(1914),废黎平府,改编县制,拨老锦屏县署于王寨,入锦屏县九寨乡直辖地。锦屏县恢复后,将清末的团练和总甲改为团防总局和团防分局,九寨分局设于平秋,属于三江九寨团防总局,至此,九寨始有行政建制。民国15年(1926),区域设自治乡镇,百户以上的村寨设乡,九寨设有黄门、瑶白、石引、高坝、平秋五个小乡,瑶白为第一区之瑶白乡,辖彦洞、救民、登尼、仁里,属于锦屏县第一区。
民国24年(1935)将五个小乡合并成九寨联保,联保下设保,瑶白属于联保之第九保,辖瑶白、采芹、登尼、罗乃等共十三甲,仍属于锦屏县第一区。民国31年(1942)撤区,改九寨联保为九寨乡。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锦屏解放,锦屏沿旧制保留九寨乡建置,隶属锦屏县第一区,瑶白为锦屏县第一区九寨乡第九村,仍然辖采芹、登尼、罗乃。1959年从第一区析出九寨区(时称九寨大公社,1961年改为区),治地设在平略,管辖平略、偶里、皎云、彰化、寨早、平秋、高岑、高坝、黄门、彦洞10个公社。1981年,九寨区析出平略区,九寨区移治平秋,管辖平秋、魁胆、高坝、黄门、彦洞五个乡。1992年初,撤销九寨区,将原平秋、魁胆、高坝三乡镇合并成平秋镇,将原黄门乡和彦洞乡合并成彦洞乡,形成如今的行政建置。至此,九寨于国家的“游离”状态终于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