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哲学意蕴
郭庆罡
摘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深入学习贯彻好这一重要论述,需要精准把握其哲学内涵和本质要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出发,可以厘清其一脉相承的三重逻辑演进及实践发展情况,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情怀和优良传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重要遵循。
关键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哲学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政治情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精准把握这一重要论述的哲学内涵和本质要义,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类解放而深入探索和不懈奋斗,才最终创立了伟大的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成长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
马克思在青少年时代就坚定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大学期间,他广泛钻研了哲学、历史学和法学等知识,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但无论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还是青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思想的批驳,都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直到在《莱茵报》工作时期,马克思“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1],才促使他真正踏上独立而科学的思想历程。显然,莱茵省贫苦群众的悲惨生活及所受不公待遇,是马克思思想发生这一重大转向的强大动因。虽然他已能揭露林木占有者的贪图私利和省议会维护剥削者利益的阶级实质,但是他开始困惑于这些事实和现象背后的深层悖论,即黑格尔哲学高唱的绝对理性为何在现实尤其是利益面前完全溃败不堪。正是由此出发,马克思开启了伟大的哲学革命,最终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具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形成了自己的“新唯物主义”[2],为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全世界人民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很早就接触到工人无产者,因为同情其遭遇而开始了政治和经济学批判研究,通过哲学思考和对现状的直接观察,写下了马克思称之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3]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可见,为人民群众谋幸福,既是马克思、恩格斯开展理论研究工作的历史起点,也是其一生思想创发及其成果的逻辑起点,逻辑和历史在此真正实现了完美统一。
就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实质而言,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是其方向和重点,实现人类的解放则是其根本目标。正是由于这样的理论品质和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方能超越从前的和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进行彻底批判,找到解答人类历史之谜的钥匙,即真理性的理论解释和科学性的实践解决方案。费尔巴哈曾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先驱,恩格斯晚年回忆起其哲学影响时说:“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马克思曾经怎样热烈地欢迎这种新观点,而这种观点又是如何强烈地影响了他(尽管还有批判理性的保留意见),这可以从《神圣家族》中看出来。”[4]但费尔巴哈最终不能承担起历史的使命,根本原因就是他的唯物主义“立脚点是市民社会”[5],即资产阶级社会。因此,虽然费尔巴哈也同情群众、热衷于呼吁人类社会的解放,但局限于其理论立场,他只能“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并“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6]。显然,其哲学只是指出了一条唯物主义的大道,却不能真正地前进和贯彻到底。结果就是“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7]。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同样是具有强烈道德感的真诚学者,他们认为:“劳动的全部产品,本来属于工人,并且按照理论也是如此。”[8]但是经过一番分析论证后,古典政治经济学却得出结论说:“实际上工人得到的是产品中最小的、没有就不行的部分,也就是说,只得到他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工人生存所必要的那一部分。”[9]马克思经过批判研究后发现,古典政治经济学之所以不能自洽,绝非纯粹理论上的问题。就是说,既不是其弄虚作假,也不是其推理演算有误,而是因为其所立论的根基本身就是虚构的和自相矛盾的。因此,尽管其情感上站在同情工人的一方,但其整个理论却实际地站在了资本的一方,其学说不仅无法科学地揭示现实社会经济领域的真相,而且为资产阶级剥削无产者即工人进行了辩护和掩饰,其结果是在理论上错谬、在实践上有害。
马克思由于创立并始终坚持了唯物史观,故而能够深刻考察和洞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所迷信的所谓“私有财产的事实”[10]之历史性和现实性,进而通过对其最高形式即资本的批判,指明了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积极和消极二重意义。就是说,虽然“全部的活动迄今为止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同自身相异化的活动”[11],但是“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12]。因此,阶级对立的人类历史既是现实的、必然的,也是必将被消灭和超越的。而这段历史也为人类社会解放积累和提供所有经验的、理论的基础,因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13]。现实的方向和路径就是共产主义这条真理之路,因为它“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14]。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庄严宣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情怀和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人民”二字在所有工作中的地位和分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就始终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自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90多年来,作为一个以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具有高度的理论和实践自觉,能够根据时代课题和形势任务的具体变化发展,而有不同的责任担当。但是,党的根本宗旨未曾改变,始终如一,矢志不渝,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利的价值取向未曾改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主题未曾改变。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生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高尚情操,诠释出人民至上的丰富内涵。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明确提出要依靠无产阶级,组织工人运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毛泽东在1934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就专门讲到“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问题。他强调指出:“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1945年,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入党章,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为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所作《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政治报告和《愚公移山》的闭幕词讲话,都着重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问题。1956年,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因此,目前在全党认真地宣传和贯彻执行群众路线,也就有特别重大的意义。”[16]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提到:“我们党同广大群众的联系,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是六十年的斗争历史形成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17]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时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为重,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中国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年均新增就业130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同时,采取一系列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行动,从中央“八项规定”到反“四风”,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雷霆反腐到扎紧制度的笼子,锤炼了党性,净化了风气,赢得了民心。
回顾9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正是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重要遵循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时代课题不同,形势任务不同,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没有变。党的十九大报告共3万多字,其中提到“人民”超过200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二条基本方略,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砥砺奋进再出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众志成城、接力奋斗,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斗,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崭新的绚丽篇章。
参考文献: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2][5][6][7][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6,136,135,158,42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8.
[8][9][10][11][12][13][1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2,12,50,88,88,78,81.
[16][17]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1,266.
(作者单位: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