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信仰力量和担当力量
高兰芳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以问题为导向求真务实的真理力量、不忘初心追求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力量、谋求民族复兴和世界大同的担当力量,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不竭动力和科学指引。
关键词:真理;信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式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并与时俱进地将这一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提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首要的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实现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定于一尊”的高度统一,就在于这一思想有以问题为导向求真务实的真理力量、不忘初心追求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力量、谋求民族复兴和世界大同的担当力量,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理论武器、不竭动力和科学行动指引。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理论既是一个政党鲜明的精神旗帜,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指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用科学理论孕育催生和锤炼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同时也是一个坚持理论创新的政党。“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特征和理论优势,而唯物主义的首要品格就是鲜明的实践精神,“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3]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承认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现实需要的程度。”[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同时也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这不仅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更体现了这一思想以问题为导向求真务实的真理力量,不仅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更注重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深刻回答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在现实发展中所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并提出,并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完善,被反复证明是经得起实践、历史与人民检验的科学理论。其中,前一个过程侧重于从理论上回答时代之问,后一个过程侧重于从实践中解决时代难题。在这两大过程中,围绕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了系统性的理论回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思维方法,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及时汲取历史教训。譬如,党中央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和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分别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功绩以及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并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历史节点,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科学地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述就为正确看待这两个时期的关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并且,在对待相关历史遗留问题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一以贯之地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标准、以人民为主体,从理论上、学术上、政治上对那些“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予以迎头痛击,对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抗战史、新中国历史以及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史等进行了正本清源,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正确地处理好了若干个有着重大意义和深刻影响的政治问题与历史问题。其中,2017年伊始,“八年抗战”的传统提法正式更改为“十四年抗战”,随即形成了以“十四年抗战”为重要论断的中国抗战新史观,这就还原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的全程性、完整性、阶段性和连续性,从而终止了史学界、教育界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抗战到底是八年还是十四年”的争议。这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的引领下,重塑历史原貌,还原历史真相。
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理论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征十分鲜明,主要体现在“理论的严整性、内容的实践性、精神的凝聚性、思想的创新性和本根的民族性”[5]五个方面。第一,新思想具有理论的严整性。它以论述、讲话、会议报告等形式,对新时代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新的战略安排,使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有了时间表,又有了路线图和规划书。第二,新思想具有内容的实践性。它既在中国改革、发展、建设与治理的实践中得以初步形成、日益完善和渐趋成熟,又反过来用以服务实践、指导实践,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引领和行动纲领。第三,新思想具有精神的凝聚性。诸如“初心和使命”意识使得全党9059.4万名党员始终以一种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和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的世界一流军队建设要求,使得全军230万人如“众星拱月”般守护着党、守护着人民、守护着国家。中国梦思想及其实践也使得全国13亿多人集体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亲切感,促使党心、军心、民心上下一条心。第四,新思想具有思想的创新性。其创新品格体现在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各个方面,这种“创新驱动”“创新发展”“创新运用”的理念及其实践为新思想的丰富完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第五,新思想具有立场的人民性。检验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密钥,就是是否能站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这个密钥同时也是判断是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人民立场一直以来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来都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不仅追思着民族的历史、观照着民族的现实、畅想着民族的未来,同时也集中了人民的意志,反映了人民的诉求,代表了人民的梦想。总之,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力量,是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不竭动力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每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都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每段砥砺奋进的征程,都必定有精神力量的支撑。这种价值追求、精神力量,就是不忘初心追求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力量。“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6]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美好的愿景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道路。[7]“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8]97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引领下,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下,中国共产党得以诞生并逐渐发展壮大,其间经历了建党、壮党、管党、治党和强党的历程,使得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着先进性、革命性和纯洁性,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在这条前后相续的道路上,正是因为我们党初心如磐,始终不渝地坚守共产党人的信仰,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才留下了无数动人的瞬间,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秉承了“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一品质。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成果。进入新时代,在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与不变之后,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致力于追求马克思主义,以高度的自信、昂扬的姿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经诞生,就充满了对马克思主义执着而深厚的真挚情感。这从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优秀品格所做的评价中可见一斑:“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6]
在不断追求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近180年的振兴史、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共产党人90多年的探索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60多年的创业史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40年的奋斗史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就赋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基本、更加广泛、更加深沉和更加持久的发展力量。此外,这一思想还将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演进过程合理地划分为六个时间段,包括“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第一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第三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第四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第五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六个时间段)”[9]。这不仅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坚持和发展的历史渊源、思想基础与内生逻辑,更深刻地证明了“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是在实践上不断总结新经验、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和作出新概括的历史”[7]。
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艰辛奋斗历程中,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马克思主义曾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和诋毁。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不会过时,坚信社会主义不会失败。在理论上,这一思想尖锐地驳斥与反击了那些宣扬或鼓噪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异化论”“无用论”“终结论”和“失败论”的批马反马者。在实践上,这一思想引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斐然成就向世人充分表明:曾经,社会主义挽救了中国,使中国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现在,中国挽救了社会主义,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与青春活力。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担当力量,是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科学行动指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一语道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报告不仅在开篇之处就旗帜鲜明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还在报告的第十二个部分指出中国共产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并“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0]。无独有偶,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也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11]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和为世界各国谋发展,这“三个为”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担当力量。这种担当力量,为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同志的谆谆告诫,也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为什么人、依靠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我们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党的全部使命和责任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依次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靠谁发展的问题以及由谁共享发展的问题。由此,这一思想的人民情怀就内在地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的价值是为了人民,二是发展的源泉动力是依靠人民,三是发展的辩证逻辑是由人民共享成果。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人民的真挚情感,这一情感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持续满足当作我们党务必要实现的目标和务必要完成的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10]这句话深刻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民族的厚重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胸怀世界,不忘本来,放眼未来,始终以一种磅礴大气的全球观和气势恢宏的大局观来观察现实、掌握动向,并把中华民族的整个发展进步事业置放于世界各国的发展进步这一大格局中去加以考察、认知和把握。基于中华民族在古代曾创造过辉煌,在近代也遭受过苦难,在现代还饱经过沧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强烈浓厚的民族情怀向世人宣示:“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
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讲道:“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 “我真诚希望,国际社会携起手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得更加和平、更加繁荣”[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于更好地解决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不仅要为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失衡、政治失范、制度失灵、体制失效、社会失序的问题把脉问症,还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现代化困境”、规避“中等收入陷阶”、实现既不“脱钩”发展又不“依附”发展建言献策,是密切联系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事实上,无论是社会主义中国,还是其他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所有国家都将走向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是走上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可能不尽相同。因此,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他们总会遇到一些共性的问题,也总会面临一些共同的发展困境。尽管这些国家的具体国情、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等各有不同,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实践表明,一国发展道路的选择绝不能进行简单机械的嫁接、移植、复制,甚至是照搬照抄,而是要充分尊重、切实维护好本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安排设计社会制度的权利。
从首倡设立亚投行、丝路基金到推动建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到以实际行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外交创新的核心成果,习近平外交思想确立了构建休戚与共、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目标,不仅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国际视野和世界关怀,同时也是对中国一贯坚持的平等互利、开放共赢外交理念的丰富和发展,为当今世界处理好国与国关系提供了新思路,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新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更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找到了科学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67.
[2]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5]冯立鳌.新时代·新思想·新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理论特征[J].广东社会科学,2018(01).
[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505/c64094-29966415.html.
[7]刘伟,谭彦德.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时代[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05).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9-23.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11]李贞.心怀四海忧天下 矢志不渝为人民——中国共产党人的“三为”情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4-25.
[12]综述:心系人民福祉 彰显大国担当——国际社会点赞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EB/OL].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01/c_1120228946.htm.
(作者单位: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