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追踪
志愿军531医院集体转业宁夏固原始末
张尚忠 冯秀成 口述 马 平 整理
入朝以前的531医院及前身
中国人民志愿军531医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解放战争时期。最早是华北野战军山西吕梁军区医院,1948年太原战役结束以后,接管了山西阎锡山部队的一个医院。太原解放以后,医院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军转移到甘肃,配合第一野战军解放大西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医院曾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陆军医院,后改名为第10陆军医院,1956年后改为第21陆军医院,隶属于西北军区卫生部管理,驻地在天水。当时医院的第一任院长是谢辉,资历最老,他在延安曾经担任毛主席的保健医生,因为年龄偏大的缘故,被调到西安一个部队医院任院长。
第21陆军医院级别是正团级。1955年解放军授衔,医院除了院长外,一共授衔少校4名。
早先医院曾经把刚参加革命、比较年轻的同志,送到卫校、医学院学习,进行专业深造,这个医院之后的业务骨干大多都是这样的背景。一部分人是从解放区的军医大学、医科大学、医学院里头培养的医生,也补充到医院了。后来陆陆续续,部队自己培养的人才成为医院的中坚力量。
医院原有的老专业技术人员,有的是国民党部队医院过来的,这些旧军队留用人员,历史问题交代清楚,解放以后不分彼此,都是当自己的同志,政治待遇都是一样的。
原531医院军医张爱华说:“我是1945年在陕北吴堡县参军,先在绥德警备司令部当勤务兵,后来一位首长说你年轻,还是去学点技术吧。于是我就去了延安白求恩和平医院学习。兰州解放以后,我又在兰州学习了半年,先分配到解放军第一陆军医院。后来又调到宝鸡第五疗养院。1955年我被授衔少尉,后升为中尉。后来疗养院合并入天水第21医院,两年后随医院入朝。”张爱华的夫人张仲敬如今88岁了,也是陕北吴堡人,她是1947年入伍,在白求恩和平医院与张爱华结婚,因后来连续生育两个孩子,就离开了医院,享受军队供给制待遇。张爱华随医院入朝,夫人带着孩子去了长春,至今她的战友们依然为她惋惜不已,因为她当年不离职,现在也可以享受离休待遇。
原531医院护理员张尚忠说:“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第二年的1951年,我当时不到16岁,在宝鸡扶风县绛帐镇的一所小学六年级上学,当地政府动员青年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我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就带头报名了。开始我们村子里头一共有三个报名,结果走了两个,另外一个家里害怕打仗会有牺牲,拖后腿没去成。我们两个都是骑着高头大马,戴着大红花去的。我们参军后,先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军的卫生训练队。主要学战场急救,如骨折固定与包扎、运送伤员,准备培养年轻人到一线部队。但学习结束后,没有分到部队,把我们几个人直接分到了医院。我们村的那一个小伙子后来也去了朝鲜,也是卫生员,但是他没留在医院,他去连队了,后来也平安回国了。”
原531医院护理员冯秀成说:“我1933年出生,今年87岁。1951年我在老家甘肃武威参军。在新兵3团训练后,分配到武威军分区独立营,不久又派到干训队学习,然后又调到了解放军第3军第8师后勤医院当护理员。这时上级下令筹建解放军第五疗养院,准备接受从朝鲜回国的志愿军伤残军人。”
1954年2月,3军8师奉命去甘肃静宁执行任务。1954年参与解放军第五疗养院筹备事宜的老红军、院长谢辉到武威实地考察,认为武威条件较差,不适宜建疗养院,决定到西安筹建第四疗养院。
原531医院护理员孟荣华说:“1956年,我在天水读初二。我家在城隍庙附近,解放军21医院在莲花池。一天上学途中,看到很多人往一个院子里走,门上贴着布告。我不知干啥呢,也跟了进去看热闹。进院子里一看,才知道是解放军21医院招人呢。招收16岁以上的男女青年,我当时仅有14岁,年龄不够,我就大着胆子虚报了两岁报上了名。考试通过了,过几天又去参加体检,我虽然身高符合标准,不过人很瘦,体质也差,尤其体重不足。我担心验不上,就捡了一些小石头,装在衣服口袋里,结果体重84斤合格了。但因为石头在衣服里发出响声,被体检的干部发现,笑着问我,小鬼,你兜里装的啥嘛?我拿出一块石头,他们哈哈笑了,我这时看出,其实他们已经打算要我了。过了几天,回家母亲问我,你这几天干啥着呢?今天有两个解放军干部到家里来了。我就把报名参加部队医院医务工作的事情告诉母亲。母亲一听有点发愁,说你平时啥也不会,手绢我给你洗,红领巾也是我给你洗,我去井边挑水,冬天井边冻冰比较滑,我都把你支得远远的。啥也不会干,你去了医院咋能行呢?我当时知道要离家离开妈了,也不禁哭出声来。后来我妈说别哭了、别哭了,你想去就去吧。说罢母亲赶紧给我准备东西,连夜做了一件夹裤,送我参加了部队医院。”
原531医院政治处助理员朱振楠说:“我生于1934年农历九月,老家是湖南郴州汝城县。1950年年末我16岁,正在上学,解放军空军军校招生。我们8个同学被学校保送上了军校。但由于汝城地处偏僻,等我们赶到郴州再到长沙集中,因为路途较远,最终没有赶上空军军校的车。我们几个人就被送上火车,改去了西安,再到兰州,进了西北军区后勤学校。到学校时是1950年12月,军龄从1951年1月计算。在学校的文教训练班学习了不到一年就结业了,分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部西安办事处做政治工作,办事处就在西安钟楼跟前。后来又把我调到天水第10陆军医院,与张尚忠在一起。第10陆军医院改名为第21医院,到了朝鲜以后,我转任俱乐部主任。”
第21医院原计划迁到西安去,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疗养院,主要接收从抗美援朝前线回来的志愿军伤残军人。后来又接到命令,让第21陆军医院这些人到朝鲜,与原来中国人民志愿军3分部的一个医院——第531野战医院换防对调。第21医院接替任务,变成531医院,原来换防的那个医院就回国去了西安。
天水的第21陆军医院当时编制100多人,从中选调了72人,除了个别专业科室以外,从院领导一直到医生、护士,包括后勤人员,大多去了朝鲜,还带了全套的医疗设备。到了北京后,有4人包括院长吴兴夫妇和药剂科主任夫妇因其他原因留了下来。其余68人去了朝鲜,一路上很顺利。
在朝鲜的一年时光
1957年7月,医院入朝,那时虽然抗美援朝战争已于1953年7月27日签署了停战协议,但志愿军仍没有全部撤离,还需要经常换防,隔一定时间部队换防,医院也跟着换防。
因为吴兴夫妇留在北京,院长缺编,入朝以后的531医院,就由副院长张佐才代理院长。政委严光辉,原来被国民党部队抓壮丁,在旧军队秘密参加了共产党。他所在的国民党部队起义,改编为人民解放军。严光辉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位战斗英雄,身上的几块弹片到去世时都没有取出来。入朝以前,他在青海省军区担任军事法院院长,医院没有政委,就把他从西宁调了过来。
531医院又调来一位副院长谭德本。谭德本副院长是老红军,他后来在宁夏几乎家喻户晓。
2019年5月中旬,在银川一个干休所见到了今年已经101岁的老人,虽然精神尚好,但是听力、记忆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退化。借助家里人提供的文字资料,谭德本断断续续介绍了他的简历:“我是1918年出生的,老家是四川营山(现归南充市管辖),1933年四方面军到营山,我报名参加了红四军(时任军长王宏坤),因为年龄仅有15岁,便给团长陈锡联当警卫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去西北军区速成中学学习后,先分配到军区后勤部监察处,后转到军区后勤仓库担任股长。1955年授予大尉军衔。1957年21医院奉命入朝换防以前,我被调到21医院担任分管后勤的副院长。”
政治处助理员朱振楠,在朝鲜时负责宣传工作。531医院回国集体转业后,先在医院工作,后调离,曾历任固原行署秘书、地区剧团书记兼团长、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长、法院纪检组长兼监察室主任。
据朱振楠说:“因为早在1953年就签订了停战协议,所以我们医院是秘密进入朝鲜的。在国内一段,全体医护人员坐的是卧铺列车,到了安东(今丹东)就被藏在闷罐子火车车厢里,所有人员被命令不许说话,不许咳嗽,车厢门上打着封条,伪装成货车。车停在新义州火车站,联合国核查人员用铁锤敲打后放行。闷罐子列车一直开到平壤,换乘客车专列到达山登车站,然后全体下车,步行十几里路,到达平安南道龙岱里。龙岱里在平壤之南,位于北纬37度,距离停战线即著名的三八线很近。当时医院对外保密,代号是280部队80分队(与国内通信都使用这个代号)。”
531医院在朝鲜,归志愿军后勤3分部管理。因为已经停战了,所以处于和平时期,531野战医院没有参加过战斗,医院驻扎在北纬39度线附近,具体位置是朝鲜平壤南部成川郡龙岱里。
据冯秀成老人回忆,原21医院天水出发时一共72人,除4人留在北京,其余68人大部分是医疗专业人员,全部入朝。到朝鲜以后,又补充了一批后勤人员,包括一个担架班、一个炊事班,还有司机、木工等,加起来100多人。
野战医院主要擅长战场救治,531医院有普通内科、外科,主要担负传染病防治等,由于和平时期,军队伤病员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医院内科、外科、妇产科都有。当时医护人员整天待在医院里,护士12个小时值班,工作需要的时候就连轴转了。
1957年去朝鲜的时候处于停战状态,和平环境下,不到一年时间,中朝与韩美之间没有任何战斗,所以没有什么战场伤亡,主要就是接受各部队的传染病、内科病病人。由于战争时期美国在朝鲜曾经搞过细菌战,医护人员去了以后主要是防病。从国内整汽车的把大蒜拉去,医院动员部队官兵,把大蒜发下去,让他们把蒜皮剥了。医院加工成蒜泥、大蒜汁,给患病人员灌肠。灌肠以后还要观察治疗,有重症的病人送到531医院,轻症的在连队就地治疗。张尚忠回忆:“我曾经带一个组去坦克团、喀秋莎火箭炮团,一个组五个人,我当负责人。做好大蒜泥大蒜汁以后,官兵们就开始排队灌肠。一个疗程一个星期,天天灌,一个星期以后,肠炎痢疾都可以痊愈了。”
那时朝鲜的志愿军的生活条件已经很好,日常饮食还是可以的,吃的都是从国内运来的大米、白面、肉罐头、香肠、鸡蛋粉。医院的司务长还定期到山登车站附近的菜园子,甚至去安东(今丹东)的市场采购,经常吃到新鲜黄瓜,改变了早期入朝部队雪水拌炒面的艰苦生活。按照季节冬天发军棉衣,夏天发单衣,单衣每年两套,吃穿没啥问题。
住房方面比较简陋,医院入朝以后,在龙岱里村庄附近的密林里扎营,在山坡上选一个地方挖下去,再把挖出来的土方垫出一块一块的平地。然后就地取材,砍倒密林里的大树,在平地上盖上房子,使用伪装材料把房子罩得严严实实。房子前面用一米多厚的水泥石头做墙,预防敌人炸弹、炮弹弹片伤人。从防空考虑,所有的病房之间都保持一定距离,分散布局。宿舍也是这样的,都在这山沟里头,每个房间分别住4、6、8人。房子内部每隔两米左右,屋顶上开一个窗户。冬天则从国内运来煤炭烧火取暖,当时朝鲜虽然也有煤,也可以就地供给,但志愿军只要国内有的物资,尽量不给朝鲜人民增加负担。炕下面就是炕洞,烧煤取暖,伤病员和医务人员,都在这里面住。
除了防病治病以外,531医院还经常帮助驻地附近的朝鲜老百姓收割玉米,朝鲜老百姓则把自产的红薯送给志愿军医护人员。那时的老红军谭德本、助理员朱振楠力气大,经常扛起一二百斤的麻袋健步如飞。临近撤军回国的前夕,他们还与附近山登的512医院(志愿军总医院)一起,抬石头拉沙子,为龙岱里村建起一座俱乐部。和平时期,志愿军的文体活动也比较活跃,医院经常抽调人员到兄弟单位参加篮球比赛、田径比赛、歌咏比赛,与当地朝鲜人民群众开展军民联欢。
在朝鲜时虽然没有战争,但当地敌特情还是有点紧张。特务比较多,他们穿志愿军或朝鲜人民军军服,潜入我军驻地。有一天晚上,竟然有一个敌方特务,来到政委严光辉的房间,要求提交军用地图。严政委拔出手枪射击,击中对方胳膊,特务乘夜色逃走。
回国落脚宁夏固原
531医院原计划换防去五年,但在朝鲜实际上待了不到一年时间。在医院入朝前,上级领导做动员报告明确指出,美帝国主义屡屡破坏停战协议,我们做好打大仗准备。后来国际局势变化,这个仗最终没有打起来。周恩来总理在平壤向国际社会宣布,全部撤除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1958年4月,531医院接到上级命令从朝鲜撤回。
与入朝时的隐秘相反,531医院回国时受到全国各地的热烈欢迎。回国途中,铁路沿线安排非常周到。每天两次停车下车吃饭,吃完饭就与当地老百姓联欢,唱歌跳舞,欢呼雀跃。
531医院全部撤回国内前,本来上级已经有个安排,要医院去北大荒。当时国内开始搞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黑龙江开发北大荒,解决国内粮食问题,志愿军官兵10万多人集体转业,北大荒需要医院。国防部当时决定志愿军531医院调到那边,医院也派了先遣人员,去了北大荒打前站实地考察,准备好那边安置接收。
西北军区(已经改为兰州军区)提前知道志愿军531医院任务结束了,1958年要回国。他们了解这个医院,就向上级争取回到西北。经过兰州军区、军区卫生部与国防部交涉,终于把531医院要了回来。结果派去北大荒的4位先遣人员最终没有回来,留在了北大荒,加上还有2位同志获准转业返回山西老家,这样入朝时的68人,剩下62人,另加上担架班、炊事班及后勤等部门人员22人,一共84人,都随医院回到了西北。
从朝鲜启程返回,1958年4月30日,专列跨过鸭绿江回到祖国。火车一路行驶,车厢没换,不断更换火车车头,5月4日到了兰州,此时听说兰州军区可能重新安排。所有人员在兰州住下,停留了几天。这时候传来消息,宁夏坚决要这个医院,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迫切需要一个医院。
在最初动员会上,给大家说是到银川。但当时刚刚由甘肃移交给宁夏的固原回族自治州局势不太稳定,兰州军区和宁夏工委考虑到531医院是部队医院,决定把它放在固原。这样准备从兰州出发时,临时决定不到银川,从兰州直接到了固原。据当年随同院长张佐才、政委严光辉在兰州参加会议的政治助理员朱振楠说,头一天说的是打算留在兰州,第二天就变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工委一位领导请求531医院到银川,筹建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再过一天计划又变了,固原回族自治州缺医少药,急需一个现代化的正规医院。
当时说的去向并没有一口说定,宁夏工委领导征求医院意见,说你们愿意去固原就去,不愿意去就到银川。张佐才院长考虑医院刚从朝鲜回来,固原条件较差,最好去银川。政委严光辉沉思片刻,说固原是黄土高原,条件艰苦,但缺医少药,咱们还是哪里艰苦哪里去。严政委一句话,大家不再讨论,马上起程,卡车装满人员和器材,第一天赶到了隆德,第二天即1958年的5月8日到了固原。
张尚忠回忆说:“当时决定集体转业的时候,这个医院的官兵、医疗技术人员,他们没有任何个人考虑、思想不通的问题。医院的官兵医护人员经历过长期的部队锻炼,大都参加过解放战争,有些老同志们还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太原战役,有很多人都参加了,早已经养成军人服从命令听指挥,党叫干啥就干啥的习惯。那个时候就是党让到哪去就到哪去,不管条件优劣,艰难困苦都无所谓,只要祖国需要,党需要,那时干部战士医生护士,都是这样,没有什么个人得失的考虑。”
在固原的艰难困苦条件下创业
医院集体转业到固原以后,医院把一部分1949年前参加工作,但是年龄还都很小的同志,送去医学院学习深造。1945年参军的张爱华, 1958年随医院转业到固原不久,就去了银川,在新成立的宁夏医学院学习4年,取得了本科学历。类似的人员学习回来以后,有的继续留在医院,有的分到固原、西吉、海原,在基层医院做医疗或行政工作,有的留在银川监狱。宁夏卫校成立后,培养了一批医学生,还有全国各地医学院校毕业生,有湖南的、有北京的,来医院的人不少。
张尚忠说:“1958年的固原可以说没什么像样的医院,那我们去了以后就等于是一下子搞了个大的正规医院。原来的固原医疗条件很简陋,531医院不仅带来了显微镜、电冰箱、甲种和乙种两套手术器械包,带来了从朝鲜缴获的美制匹克式30毫安X光机,还带来了固原地区有史以来第一辆救护车。把固原回族自治州原有的一个小医院人员都接收了,这个医院原有20多个医生、护士,仅有一二十间平房,当作病房和职工住房。当时宁夏回族自治区刚刚成立,固原回族自治州改为固原地区,陆续分给医院很少的房子。后来不断扩建盖房,固原地区人民医院的条件逐渐得到改善。”
冯秀成、孟荣华两位志愿军老战友后来结为伉俪,回忆当年医院的工作生活,提到1958年时,固原三里铺有个发电厂,所以医院已经有了电灯,但是发电厂的发电机是一台小型的柴油发电机,每天只开几个小时,剩下时间就是煤油灯照明,油灯多是用墨水瓶代替。由于供电不正常,所以X光机、电冰箱等设备也无法正常使用。过了几年。医院才采购了一台自备柴油发电机供电。到了20世纪70年代时,碰上停电,自备发电机还经常启动救急。到固原的头几年,医院没有车拉煤,每到冬季,只能给病房患者提供木炭火盆取暖,医护人员则只能挨冻过冬。孟荣华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女同志洗头,打来的热水刚洗完,没等头发干,寒冬腊月的低温已经把刚洗的头发冻上了冰碴子,只好用梳子把冰碴子一点一点去除掉,很多医护人员得了冻疮。
当时虽然条件比较简陋,但531医院集体转业下来的一批军医医术上佳,医院内部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齐全。从解放军第四医科大学毕业的外科主任林元枚是医院的一把刀,他的夫人肖德琳也是四军大毕业生,是内科和传染科的专家。陈爱群是医院的妇产科专家,内科主任武润身是起义过来的原国民党军队少校军医。这些军医医术高超,在固原治愈许多患者,逐渐声名大噪,不仅固原周边的患者越来越多,甚至远在川区的吴忠、银川的患者也慕名而来求医就诊。20世纪60年代,外科主任林元枚与妇产科主任陈爱群共同为当地一位患者做腹腔手术,取出一个重达30多斤的卵巢肿瘤,放进玻璃瓶子用福尔马林药水泡起来展示,一下轰动整个宁南山区各县。医务人员保持解放军优良传统,凡住院患者不需家属陪床,都是由医护人员每天早晨送洗脸水、晚上送洗脚水,定期给患者洗头,赢得了山区老百姓的良好口碑。
为固原地区发展做出贡献
1958年531医院集体转业固原,共有84人,其中医务专业技术人员51人,即医生14人(男12人,女2人),其中主任医生1人,主管医生3人,住院医生8人。护士长4人,护士23人(男15人,女8人),护理员10人(女)。
后勤辅助人员33人,即放射科医生1人。检验科3人。药剂科3人。医务科主任1人,科员3人。后勤科科长1人,被服1人,电工1人,木工1人,管理员2人,司机1人,厨师3人。其他12人,其中院办宣传干事2人,秘书1人,院长1人,政委1人,副院长1人。
集体转业到固原的84人,先后调到外省25人,调到银川12人,调到固原其他单位30人,大多数同志毕生坚守在医疗卫生事业第一线,为发展固原地区乃至自治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继续奉献力量。张佐才院长调任地区卫生处,先后主持筹建了地区卫生防疫站、地区妇幼保健院。他还担任自治区首任援外医疗队队长,远赴非洲贝宁工作。向明副院长则调到自治区,主持自治区地方病防治所的筹建工作。在陕西宝鸡参军的护理员张尚忠,转业到固原后,20世纪60年代调到地区卫生处,70年代参与自治区精神病院、中医研究院的筹建,80年代调任自治区人民医院担任副院长。老红军、副院长谭德本转业到固原后时间不长,就被调到固原行署工会。20世纪60年代,谭德本曾任固原地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83年离休,如今住在银川干休所,享受副省级待遇。与张尚忠同年入伍的曹永奎,到朝鲜531医院担任护理员,回国以后到固原,与上海知识青年结婚。后调到自治区卫生厅贷款处工作。退休以后依然精神矍铄,热心社会活动,经常与老战友们聚会。医院还有17位老同志一直坚守岗位直至离退休,冯秀成老人虽然87岁高龄,但是性格开朗,记忆力惊人,他与老伴孟荣华至今住在固原医院家属楼,天气晴好时,坚持外出散步。在他提供的原531医院转业人员84人名单中,61年过去了,陆续有37人离世,尚有47人健在。留在固原医院的17人中,则有8人离世,尚有9人健在。
从1958年前身为中国人民志愿军531医院,到固原市人民医院(又名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经过60多年发展,如今成为宁夏南部山区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社区服务为一体的非营利性的综合性医院,为固原市四县一区及周边地区近200万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承担着宁夏医科大学、甘肃医学院、宁夏师范学院医护专业学生的实习和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进修培训任务,是宁夏南部山区的医疗中心。如今,固原市人民医院设在新区,占地14000平方米(208亩地),总建筑面积12.7050万平方米。从1958年开设病床50张起,多次扩建。1962年增加到100张,1977年增加到200张,2000年增加到500张,如今已经增加到1000张,年门诊病人40万人次,住院病人1.2万人次,年开展手术5000余例。现有在职职工1204名,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88%,有高级职称154名。设有22个临床科室,10个医技科室,20个行政科室,大型设备500余台(件)。
531医院全体人员名单
(本文在整理过程中,还得到原531医院干部、医务人员谭德本、孟荣华、朱振楠、张爱华、曹永奎等人的支持,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其中张尚忠、张爱华、曹永奎三位老人在此文写完未发表前陆续去世,谨此向健在老人致以深深的谢意,向已故老人家属致以诚挚的悼念。)
作者简介:张尚忠,原531医院护士,自治区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冯秀成,原531医院护士,固原市医院检验科原主任;马平,宁夏社会科学院原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所长,自治区政协文史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