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
段庆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战略指导,蕴含着黄河流域系统治理的深邃思想,对黄河流域特别是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7年,宁夏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生态立区等三大战略,全力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城融合、人水和谐的沿黄生态经济带。2019年底,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提出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等“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旨在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从注重区域经济增长到更加注重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城市,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一、建设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的重大意义与深刻内涵
宁夏1991年提出黄河经济构想,1997年提出打造经济核心区,2002年提出实施沿黄中心城市带动战略,2007年提出沿黄城市带建设,2010年宁夏沿黄经济区被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区域,2012年提出实施沿黄经济区发展战略。沿黄经济区在宁夏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2017年提出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
作者简介:段庆林,宁夏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
(一)重大意义
1.沿黄生态经济带是建设美丽新宁夏的核心区,也应该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等一样的国家重大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题词“建设美丽新宁夏 共圆伟大中国梦”。宁夏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努力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宁夏发展提出了明确的任务。沿黄生态经济带是宁夏经济核心区,是实施宁夏生态立区战略重要抓手,建设沿黄生态经济带,是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必然需要,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应该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2.沿黄生态经济带,是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的主要承载区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被称为“能源流域”。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被置于重要地位。沿黄地区是宁夏工业污染重点地区,建设沿黄生态经济带,标志着宁夏工业园区建设开始从产业集聚、经济扩张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转型升级。沿黄地区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形成生态环保倒逼机制,通过循环经济等方式,强化绿色产业链,促进园区和企业减排降耗,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3.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多元化需求的体现
黄河流域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宁夏西海固地区是我国开发式扶贫的发源地,40年来宁夏实施的扬黄灌溉、生态移民等扶贫开发工程,充分发挥了黄河水利对保障饮水安全、支持脱贫开发的重要作用。建设沿黄生态经济带,特别是银川都市圈,是建设生态城市、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点。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蓝天碧水青山的生态产品需要。这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现。对维护宁夏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4.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是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举措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黄河上中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威胁严重。宁夏防沙治沙经验获得国际关注,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奇迹。宁夏引黄古灌区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坚守宁夏沿黄地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是千秋万代的大事。必须维护生态安全,保护母亲河黄河、贺兰山、六盘山等西北生态屏障。
(二)深刻内涵
打造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虽然仅比过去宁夏沿黄经济区建设增加了“生态”两字,却表明更加强调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新发展理念,具有全新的内涵。
1.打造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发展观往往把经济看作是不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孤立系统,认为可以无限地消耗资源并排放污染物。其实,经济只是生态的子系统,在农业经济时代,经济系统对环境影响较小;当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经济系统急剧扩大,越来越使世界从“空的世界”到“满的世界”转变,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多,自然资本开始成为发展的限制因素。生态经济时代,要破除经济可以无限增长的理念,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
习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明确要求“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是对世界绿色发展大势、中国治水规律的科学把握,这也就是把生态保护作为江河治理最重要任务的原因。
宁夏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是对沿黄经济区的超越和升级。宁夏经济结构倚能倚重。沿黄地区是宁夏矿产资源、产业、人口的聚集地,也是污染排放重灾区,已经基本达到环境承载力极限。“要在治理”就是要遏制对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并且要防治水污染,打赢新时代黄河保卫战。
2.打造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更加注重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和长远效益,是新发展理念的体现
传统经济模式往往注重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生态经济反对竭泽而渔的思维,力图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随着人们对公平正义、生态、安全等需要上升,发展理念及其目标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习总书记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其深刻内涵:一是强调江河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最终造福人民;二是强调要保证黄河长久安澜,确保黄河沿岸安全;三是强调黄河要成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幸福河,这是贯穿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条主线。
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体现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符合大家对蓝天、绿水、青山等生态环境产品的需求。宁夏作为西北重要生态屏障,在保护黄河、贺兰山、六盘山等自然资源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尤其要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提高黄河水旱灾害综合治理能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保护好垦殖历史悠久的宁夏沿黄冲积平原。
3.打造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是超越环境再生和吸纳能力的流量增长,是更加注重资源效率改进的高质量发展
生态经济学认为,发达经济体可以把人口和财富维持在一个固定水平,不追求规模扩张,只追求效率提高。这种没有增长(资源流量扩张)的发展(资源效率改进)叫作可持续发展。
我国人均GDP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现代化强国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尤其是宁夏川区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水平,山区整体处于工业化初期水平,宁夏经济既需要不超越环境承载能力的规模扩大,更需要效率的提高。目前投资处于边际效益递减阶段,必须通过创新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现状分析
宁夏沿黄地区具有悠久的垦殖历史,古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称,是宁夏自然条件优越、经济社会发达、对保护黄河和绿洲肩负重大生态安全责任的精华地带。2018年,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GDP总量的86.7%,银川市域经济总量占全区GDP的52.2%,是全国经济首位度最高的首府城市,人口首位度也达到了32.6%。
(一)形势
1.完成《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宁夏作为中央批准的第二个省级空间规划改革试点省区,2017年完成了自治区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形成了“一带三区、一核两极”的空间格局,划定了“三区三线”。2019年4月,自治区发改委启动《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编制工作;10月,自治区党委财经委员会研究《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审议并印发了《银川都市圈建设协同发展实施规划》。银川都市圈规划建设“一核三级,一带双轴”一体化空间发展格局。各市也编制银川都市圈实施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签署了《银川都市圈合作事项备忘录》,强化了顶层设计和区域合作机制。
2.沿黄城市群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2018年,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城镇化率约为71%,在全国19个城市群中居第六位,城镇化水平仅次于珠三角、呼包鄂榆、长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城市群。近年来,自治区建立银川都市圈基金,支持都市圈建设。宁夏始终把基础设施一体化作为重点,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2019年吴忠至中卫城际铁路竣工通车,银西高铁即将于2020年开通。2019年12月,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共建高效安全节约“供水圈”,银川都市圈城乡西线供水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共同打造“智慧都市圈”,构筑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3.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2008—2017年,沿黄生态经济带工业化率从45.1%下降到39.8%,银川都市圈工业化率从46.3%下降40.5%,受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影响,沿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占全区比重下降,工业化率降低,但城镇化率提升,沿黄地区人口占全区总人口比重提高,第三产业发展加快。银川都市圈正在打造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现代纺织、新材料、信息、生物科技、葡萄酒、文化旅游等八大产业集群联盟。银川市加快落实发展高质量、治理现代化、城市国际化、生态园林化的目标要求,以“三区四园”为主战场,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十大产业。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打造世界一流的国家级现代煤化工基地。大武口区打造生态工业旅游集聚区。吴忠市打造健康食品、装备制造、现代纺织业三大主导产业,构建“3+X”产业体系。青铜峡市被授予“中国西部轴承产业基地”,中国自动化吴忠仪表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端控制阀生产基地。中卫市积极培育形成从金属锰、锰材料、复合材料到制造的产业链,力争把西部云基地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云计算产业集聚区。新技术、新成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4.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要加强黄河保护,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2016年中央第八环保督察组点名批评贺兰山环保问题后,2017年6月,宁夏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生态立区战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坚决打赢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和打响新时代黄河保卫战,全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依法关停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69家工矿企业及相关设施,并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全面取缔了入河流湖泊排水沟工业企业58个直排口,黄河流域宁夏段连续两年出境断面达到二类优水质。沿黄生态经济带共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1932家,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318.4万吨。2018年,宁夏森林覆盖率达到15.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5.5%。
表1沿黄生态经济带和银川都市圈在宁夏经济中的地位
续表
说明:本表根据宁夏统计局《宁夏辉煌60年(1958—2018)》、历年《宁夏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资料计算。
(二)问题
宁夏建设沿黄生态经济带,面临着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传统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低。2001—2017年,宁夏能源消耗量从1579万吨标准煤增加到6827万吨标准煤,增长4.3倍。宁夏产业倚能倚重,工业占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的85.4%,且沿黄生态经济带占全区能源消费总量的95.2%。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虽然宁夏单位工业总产值能耗水平逐步降低,但单位GDP能源消耗水平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1倍。
二是资源消耗量大。宁夏长期实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战略,虽然宁夏煤炭探明储量和预测储量均居全国第六位,但原煤产量从2001年的1635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8800万吨,又下降到2018年的7840万吨。石嘴山市已经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宁夏已经成为煤炭净输入地区。宁夏是水资源高度短缺地区,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尽管近些年西北地区降水量增加,但目前宁夏缺水近10亿立方米,沿黄地区地下水位显著下降。
三是污染物排放量大。重化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宁夏工业废水排放量从2001年1亿吨增加到2010年2.2亿吨,又下降到2017年的1.1亿吨。工业废气排放量从2001年的1311.6亿立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16324.2亿立方米,又下降到2015年的8750.5亿立方米,2017年又反弹为11348.1亿立方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从2001年的431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4877万吨。虽然污染治理水平逐步提高,但还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其中沿黄地区工业废水、废气、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一般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占全区排放(产生)量的98%、89.5%、86%、97.1%。个别城市空气污染和雾霾一度非常严重。
建设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必然的选择,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强调沿黄经济区建设必须生态优先,积极发展绿色经济。
(三)制约因素
宁夏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由于受到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等影响,转型发展动力还不足,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一是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节能环保产业的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宁夏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和资源消耗来发展经济。
二是产业结构失衡。在国际和全国产业分工中,宁夏处于分工的低端,产业结构严重倚能倚重,以高耗能的煤电化为主导产业。重化工业发展过程中环保压力大。近年来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而一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发展比重却低。亟须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三是转型发展动力不足。宁夏重工业投资一般沉没成本高,环保设施投资也大。而市场依然是以价格竞争为主,越是违法偷偷排放的企业成本越低,使得企业转型发展的动力不足。这种情况也在逐步改变,在环保政策严格执法形势下,是否有完备的环保设施,已经成为宁夏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新竞争点。
三、以黄河流域座谈会精神指导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近些年,由于受产能过剩和环保治理的影响,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和银川都市圈的主要指标占全区的比重均有所下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应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在做“减法”的同时注重多做“加法”,提高城市群整体实力。
宁夏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必须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宁夏经济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应该抓住三大核心,寻求关键突破,带动全区绿色经济发展,即以建设绿色制造体系为核心,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方式;以强化生态城市建设为核心,逐步推行绿色生活方式;以重点生态走廊为核心,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
(一)以重点生态走廊为核心,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宁夏应该逐步建立以银川市为核心的沿黄生态经济带,和以固原市为核心的六盘山生态保护区,形成绿色发展的双极空间结构,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沿黄生态经济带是宁夏绿色发展的核心区,贺兰山作为抵御西北风沙等恶劣气候环境、保护塞上江南的重要生态屏障;黄河流域宁夏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组成部分,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是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投资于自然资本。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保障,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与丰富的矿产资源一样,对人类生存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随着经济系统的扩张,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甚至许多生产活动给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目前已经到了人造资本相对充足,而自然资本逐渐稀缺的阶段。
自然资本包括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等。加大自然资本投资,就是要加大林业发展,水资源、湿地和草原保护,国家公园和生态旅游建设,以及土壤和沙漠治理等投资,积极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工程。关注空气污染、水污染等治理,努力提高环境生活质量,降低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在过剩经济形势下,增加自然资本投资,可以弥补生态建设欠账,降低自然资本对发展的制约,也有利于增加就业。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应积极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加强生态修复,努力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标。
二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注重重点生态走廊建设。尊重自然,就是强调尊重自然规律,这是加快发展的条件,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将受到自然的报复。顺应自然,是说人类已经越过了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发展阶段,到了还自然以宁静、和谐和美丽的新阶段。必须摒弃凌驾于自然之上的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保护自然,是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系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构筑生态屏障体系。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并非反对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不走“先污染、后治理”得不偿失的老路。但也要切忌以环境保护为名“一刀切”,切忌层层加码扩大自然保护区范围。
建设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要注重生态走廊建设,加强黄河、清水河流域生态保护,贺兰山、罗山、六盘山等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屏障体系建设,形成“一带两河三山”生态屏障格局,还有滨河大道、典农河、星海湖、唐徕渠等生态走廊,守好生态环境生命线,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因黄河而兴,打赢新时代黄河保卫战,是事关千秋万代的大计。应以黄河流域宁夏段生态保护治理为核心,严格保护世界灌渠工程遗产——宁夏引黄古灌区,树立“山水田林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二)以绿色制造体系为核心,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方式
宁夏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生态立区战略,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发展方向,并非仅仅指营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宁夏环境质量重点,不是居民生活减排问题,重点是工业污染问题治理。宁夏是重化工业主导的地区,工业对环境污染是最大的难题。沿黄地区又是工业污染主要地区,沿黄生态经济带和银川都市圈“三废”排放量分别占全区总量的91.2%、80.8%,这是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的难点。要以传统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为抓手,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
一是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注重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绿色发展强调了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循环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更加注重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低碳发展则以降低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为抓手,通过发展新能源和低碳环保技术等实现发展模式转型。绿色发展思想体现于作为物质流的循环经济和作为能源流的低碳经济等具体行动之中,其目的就是提高资源生产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高资源生产率是解决人民日益增加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矛盾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宁夏技术效率逐步提高。1985—2017年,宁夏工业能源生产率(每吨标准煤能源消费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从0.083提高到0.706,提高7.5倍。近些年,宁夏能源生产率(能源消费量生产GDP,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从2005年的0.245万元/吨标准煤增加到2014年的0.335万元/吨标准煤,又下降到2017年的0.321万元/吨标准煤。宁夏能源生产率较高的是兴庆区、金凤区、彭阳县、同心县等服务业型地区,较低的是平罗县、惠农区、中宁县、青铜峡市等高耗能产业地区。宁夏应该建设节能型社会,加大技术更新改造力度,淘汰高能耗设备,采用高新技术,发展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清洁生产产业等。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资源高效利用。
宁夏是全国唯一的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2018年,宁夏总用水量为66.17亿立方米,比2012年减少3.17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966立方米,比2012年减少112立方米。按2015年价格计算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为18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35立方米,分别比2012年下降40.5%和45.1%。宁夏水资源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应该积极促进节水型生态农业,继续实施水权转换,适当增加城镇生活、生态和工业用水等。
二是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黄河流域宁夏段高质量发展。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对绿色制造的定义为: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生产、运输到回收处理的全过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达到最小,内涵是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均具有绿色性。绿色制造体系主要包括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绿色制造评价机制和绿色制造服务平台等。
绿色制造起源于1980年代发达国家,此后国际社会陆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概念。我国于2006年首次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012年科技部编制了《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2015年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首次将“绿色化”作为“新五化”之一。2015年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2016年是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政策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连续出台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等,为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提供了政策指引。
在工信部先后公布的3批绿色制造名单中,宁夏共获得4个绿色园区、10家绿色工厂称号,还有4个产品获得绿色设计产品。宁夏制造业中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产业依然占有一定位置,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是宁夏现代化新征程的必然选择。
建设绿色制造体系,目标是提高资源生产率,通过面向制造过程的绿色工艺技术的优化和效率提升,保证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利用。重点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形成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绿色产业链,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努力减少污染排放。还应该加强面向原料能源的策略性选择,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尽量选择可再生原材料。注重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设计,产品设计中重视物流、使用、回收、拆解和再利用等环节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要严格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把项目准入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三)以强化生态城市建设为核心,逐步推行绿色生活方式
2018年,宁夏城镇化率将近58.9%,其中沿黄生态经济带人口454万,占全区总人口的65.9%。按地区口径计算,银川市城镇化率高达77.6%,石嘴山市为75.3%,吴忠市为50.2%,中卫市为44.1%,固原市为37.9%。沿黄生态经济带和银川都市圈的城镇化水平分别达到了69.9%和73.6%,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80%以上)。而固原市下属县的城镇化率在30%左右,宁夏城镇化重点在山区,但宁夏城镇化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促进人口合理流动。
1.坚持“天人合一”思想,强化沿黄生态城市带规划设计
“天人合一”思想,代表人类原始文明乃至农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的生态价值观。而工业文明阶段,追求剩余价值成为资本的逻辑,大致走上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并力图通过技术创新在工业文明框架内解决环保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引起它们对生态的重视。1971年,联合国在“人与生态圈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概念,试图通过对人类经济聚集地——城市着手,优化生态城市设计,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并且通过《21世纪议程》等加强国际环境治理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所谓生态城市是人类聚集区生态化发展下实现自然、城市与人有机融合的共生互惠结构,实现社会和谐、经济高效及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系统。生态城市既来源于古代生态聚居思想和实践,又对未来城市形态进行展望,把城市看成自然—经济—社会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重点关注城市土地、水系、绿色建筑等城市景观规划,能源、交通等生态流,也关注生态文明、绿色就业、绿色金融等制度建设。
推进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尽快修改完善出台《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规划》。新发展理念以多目标协调发展为宗旨,绿色经济规划应该是“发展优先”模式和“气候优先”模式的综合与平衡。宁夏作为欠发达地区,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是长期任务,沿黄生态经济带规划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要把基础设施一体化作为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快提升基础设施一体化同城化水平,推进3个相邻组团式大城市(银川市—贺兰—永宁—灵武—宁东组团,石嘴山市—平罗—惠农组团,吴忠市—青铜峡组团)、银川都市圈、沿黄生态经济带3个层次的同城化,优化生态产业布局,强化绿色政策激励。
建设生态城市主要任务是: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继续落实园区整治,扭转城市蔓延趋势。建设多层次公共交通网络,打造“公交都市圈”,建设“智慧都市圈”,提高银川国际航空港建设水平,改变高铁建设滞后局面。最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批准了包银高铁及银巴支线,在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中有“两横一纵”经过宁夏,将扭转宁夏在国家铁路网中的劣势,形成沿黄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建设城市绿色能源系统,实施电能替代,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减少直燃煤总量,提高天然气供应量。
2.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理念,构建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文章中强调:“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必须“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区在全国19个城市群中发展潜力指数位居最后列,如何提高沿黄生态经济区乃至银川都市圈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潜力,是宁夏“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宁夏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一定要高度重视水资源短缺等关键制约因素。宁夏应该进一步强化山川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口向沿黄生态经济带自发转移,在加快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中破解山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难题。
建设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要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骨干供水网络,保障生产、生活、生态供水安全。建设城市水系,实施河(湖)长制,充分利用典农河、七十二连湖、星海湖等湖泊湿地,提高城市生态韵味品位;充分利用唐徕渠、汉延渠等古老渠系,建设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贺兰山东麓、黄河沿岸防洪安全屏障工程,建设海绵城市。重拳治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黄河“四乱”问题,确保黄河沿岸长治久安。
建设沿黄生态经济带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是未来发展大趋势,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补齐沿黄地区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的短板。建设美丽乡村,统筹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
3.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宁夏沿黄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宁夏文化的根源和主流,要充分挖掘古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发扬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生态观,强化公众生态意识,繁荣生态文化,提升生态道德。崇尚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支持可循环使用的产品,拒绝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物品;提倡公共交通、步行和共享单车;治理快递垃圾,推行垃圾分类。使沿黄地区成为望得见青山、留得住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精神家园。
积极建设绿色建筑。宁夏从2009年开始试点推广绿色建筑,先后制定出台《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等政策文件,目前全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10%以上。新版《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提高了节能、节水、节材标准,更加关注给人体带来舒适、健康、安全、环保、安静等需要。新标准要求高,成本增加多,建筑单位不愿意投入。现在绿色建筑还存在设计、建设单位重视不够和经验不足,本地绿色建筑材料少,周边公共配套设施少,中水少等问题。精装修比例低,住宅低层用户太阳能产热率较低,本地市场需要大户型等。应该逐步推广节能环保建筑技术,建筑设计注重充分利用太阳能、自然风等要素。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建立完善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试点打造“完整社区”,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美丽城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8.
[2]盛馥来,诸大建.绿色经济:联合国视野中的理论、方法与案例.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3]李敏,王璟等.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及评价指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