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
关于中国古代“祈雨”俗信的研究,学界早有关注。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古文字学、考古学视角的祈雨风俗研究;二是用民俗学、宗教人类学的方法,对古代具体祈雨仪式进行探讨;三是针对特定地区祈雨活动及其特点的研究;四是考察祈雨活动与图画、舞蹈、歌谣等文艺载体的关系;五是祈雨礼俗的断代性研究。
这些研究,为“中国古代祈雨史”的建构做了必要的准备。但是由于出发点尚未具备建构古代祈雨专门史的宏观设想,故对古代“祈雨”文献的清理尚欠“史”的高度及系统性,特别是对祈雨史中的祈雨文学书写史的线条尚缺乏勾勒;另外,也没有从中国农耕文明与礼仪文化发展的双重主线来检核中国祈雨文化的历史演变;对汉民族祈雨民俗与中国少数民族、国外祈雨民俗的比较研究也略显不够;这样,关于华夏民族祈雨活动的特殊性及“文明源”便未能揭出。还有,由于对祈雨礼仪、方式、用器、参与者、禁忌等微观因素的史的线条清理不够。故祈雨活动的“物质文化史”线条亦未清晰呈现。这也就是说,关于中国古代“祈雨”俗信的研究,当有一个建构专门史的宏观思维,从“史”的高度系统梳理中国古代祈雨活动的历史发展,进而探究古代祈雨民俗的文化内涵及与华夏文明内在肌理的本质性联系。
(二)
本书从理论上将“中国古代祈雨史”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史前文明——祈雨文化的萌生期。
这一时期,在“万物有灵”观念的作用下,“旱魃”“雨神”“驱魃求雨”等原始宗教意识及神话意象逐渐形成。一方面,文献记述中可以找到一些史前时期祈雨文化萌生的史影;另一方面,考古学发现,亦向我们展示了许多祈雨文化的遗迹,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等。就社会生产形态而论,萌生期的祈雨文化呈现了从采集文明到初步的农业种植文明的进程。
第二,商周至秦——祈雨礼仪与文学表现的形成期。
这里,首先是殷商甲骨卜辞所昭示的商人的祈雨。商人祈雨不盲目,祈求对象很明确,如先公、神祇、先王、旧臣。祈雨方式也多样,暴巫、焚巫、燎祭(辅以牺牲)等。这一时期,祈雨巫术已由原始宗教形态过渡到礼制化,有了许多的具体设定。如《周礼·春官·宗伯》以法典的形式规定女巫舞雩的职责等。另外,祈雨文化的文献史料亦有籍可徵,如《周礼》《左传》《吕氏春秋》等。这一时期,祈雨与修德思想的初步萌芽。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商代的祈雨风俗(如焚巫)开始质疑,认为大旱是刑、德失调,政教不施行,所以只有行“仁义之道”才能解决旱灾,带来雨水。祈雨史开始与“政教史”接缘。再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经》《楚辞》、古歌谣中反映了祈雨事象,祈雨文学书写史拉开了帷幕。
第三,汉晋至隋唐——祈雨活动与文学书写的发展期。
在汉代,最重要的是阴阳五行学说渗透祈雨活动。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中有最典型的论述。汉代人喜用土龙祈雨,即表达了“地气”和“天气”相感应的理论。这一时期,祈雨禁忌开始产生。汉魏六朝诗歌、辞赋、志人志怪小说中记载的祈雨,祈雨文学书写在文体上开始拓展。东汉明帝时,佛教初传入中国,开始对祈雨活动产生影响;入唐佛教益发繁荣,佛家特有的祈雨法式使祈雨活动更丰富多彩。另外,还有魏晋道家的思想及法技,也对祈雨活动发生了作用。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繁荣,祈雨活动很奢靡,表现为道具的华丽、人数的众多、祭品的丰富、祭期的漫长。这一时期,官方祈雨活动兴盛,《全唐文》中有大量的记载,祈雨活动呈现出“文人化”倾向,这也促进了祈雨文学的发展。
第四,宋元明清——祈雨文化与文学的延续期。
宋代祈雨活动的特点是巫术的细致化,民间的祈雨花样繁多,表现形式多样。宋明理学思想灌注到祈雨文化中,出现“气之感应”学说,即道士用体内的“气”和天上的“气”相感应以祈雨。禅宗文化亦浸润于祈雨活动。辽、金、元三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祈雨活动有与汉民族祈雨礼仪完全不同的地方,呈现出民族文化的渊源。明清时期,祈雨活动成为官方的“世俗”政治,祈雨活动鼎盛,祈雨习俗对前代多有扬弃、继承、改造。皇帝对祈雨极为重视,起居注及御制诗中都有丰富的祈雨材料。祈雨的政治功能(稳定民心、缓和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时期,祈雨文学、祈雨文体有新的发展,词、曲、戏曲、通俗小说都有反映。
(三)
我们在研究中特别关注如下问题。
1.关注中国古代祈雨的四个基础:农耕文明的基础,帝王、地方官普遍参与的政教合一的基础,祈雨巫术的“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基础,中华文明最具特色的古代礼制史的基础。也即:研究祈雨史要在指导思想上紧扣农耕文明的渊源来探究之。此其一。其二,要从政教合一的视角探析古代社会的祈雨,搞清楚何以帝王、地方官都重视、参与祈雨?祈雨活动何以既巫术化又政治化?原因在哪里?其三,要揭开祈雨巫术的神秘色彩,指出汉以后祈雨活动受“天人感应”哲学思想支配的漫长历程。其四,“礼”是中华文明最具特色的东西,祈雨活动被纳入古代礼仪之一种。因此,要从古“礼”演进的内在规律上对祈雨风俗的衍变进行考察。
2.一部祈雨史,也是一部祈雨文体、祈雨文学发展史,要建构的是关于中国古代祈雨母题渗透于各种文体的文学书写史。一部祈雨史,从上古巫辞、歌谣开始,在神话、卜辞、《诗经》、《楚辞》、诸子文、春秋三传中已有大量的反映;汉至唐,帝王诏令、士大夫辞赋诗文、佛道典籍、笔记小说,对于祈雨的载述愈加充分,祈雨文学发达起来;宋明以还,词、散曲、戏曲、通俗小说等新兴文体也更细密繁多地表现了祈雨事象;加上散布在民间的求雨谣谚、儿歌、故事传说等,一部绚丽多姿的祈雨文学书写史即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3.中国古代祈雨,仅仅是一个视角,它牵涉面太广,涉及中国古代政治史、礼制史、宗教史、哲学思想史、民俗史,以及古文字学、考古学、民族学、天文学、气象学、农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考察祈雨史,不得不将它与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联系在一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中国祈雨史,同时也就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文明史的缩影。当如是观。
4.一部祈雨史,说到底,其核心还是一部祈雨礼俗的个案史。我们必须总结出这项“具体仪典”传承、变化的内在轨迹,以及它与农业经济、自然生态、政治文化、民间宗教、文辞书写等等之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规律。特别是透过祈雨礼仪(雩,官方的祭祀活动)及祈雨习俗(主要是民间的活动)的起源及其流变,着重分析其在各个朝代发展中的差异性,通过祈雨礼仪及习俗细部的演化蜕变状况,找出其生成、发展、消亡、解构的一般性规律,并揭示出祈雨活动对社会经济、文化及艺术的多方位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