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概念界定及其相互关系
2.2.1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社会变化、社会变迁、社会发展是自古就有的社会现象。对于社会变化现象的解释,在18世纪之前主要是神意或循环论,到了18世纪,有启蒙思想家以理性发展为线索,到了19世纪则从进化论的生物体进化去比拟。进入20世纪以后,人们用工业化理论和发展理论来解释社会变化。直到1951年6月,“现代化”一词在美国出现,并逐渐得到普遍使用。
对于如何界定现代化,分析、归纳西方不同流派学者的基本看法,大体上可以概括为进化过程论、工业社会阶段特征论、赶超西方模式论三种观点。
实现现代化是我国近代以来众多革命志士的不懈追求。我国学术界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现代化的概念。1923年7月《申报月刊》就曾以“中国现代化问题号”为题刊发了特辑。此后就现代化问题还开展了不少研究,但尚未形成理论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何传启研究员等,都对现代化问题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还有研究革命领袖现代化思想的论著,包括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有学者提出:到目前为止的现代化过程可以划分为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阶段,明确指出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继而信息化,先商品化继而市场化;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则是具有“四化结合”的后发优势,即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商品化和市场化结合。并针对不同“代际”国家现代化的实际提出了现代化的“时序原理”①。笔者也于2014年在《论生态文明与信息化》一文中,明确提出取代工业社会的将是信息社会,“取代工业文明的只能是信息文明”。
综合分析以上观点,笔者对现代化的概念做出概括: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自近现代以来所发生的趋于进步的变化过程,是人类社会不断从传统性转化为现代性的历史过程。
正确把握现代化的概念,需要进一步明确以下几点:
(1)关于“现代”一词,不能泛泛地理解为“当代”,而是指“自近现代以来”的特定历史时期。具体来说,应该是指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后发生的全球性发展进程。
(2)关于“化”的二重性:即发展阶段的既定性和未来发展的无限性。就具体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而言,其发展阶段是既定的;但就现代化整体而言,它是一个世界性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无边界的过程。
(3)迄今为止的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工业化、信息化两个继起的发展阶段。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代际”不同,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各异,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的背景、方式和途径各不相同,发达国家往往是先工业化再信息化,后发的国家往往是将工业化与信息化不同程度地结合发展,即呈现“重叠”或“融合”状态。信息化之后,现代化仍然会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呈现出一种历史的动态过程。
2.2.2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及其二重性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概念,西方学者缺乏专门的论述。在我们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不断深化。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包括强大的“现代化的农业”在内的“四个现代化”,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目标和蓝图。这里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的农业”是政府文件第一次提出,具有开创的性质。建国初期,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提出的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即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扩大、延伸到了经营管理的体制、机制。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扩展到农业资源环境和农民生活消费领域,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我国理论界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主要分歧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农业”概念的不同理解;二是对“现代化”的不同理解;三是对农业和农村关系的理解。
就对“农业”的理解而言,首先,是农业有狭义、中义、广义之分,由于对农业的理解有狭义、中义、广义之分,因而在对现代化理解大体一致的前提下,对农业现代化起码有三种不同理解。其次,由于对“农业”分析角度的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认识。比如,有的是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有的是从要素投入的角度,就会形成不同的观点。
就对“现代化”的理解而言,由于强调现代化的因素不同,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一是现代科技说。认为农业现代化主要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带来的经济社会根本性变化。二是转变过程说。认为现代化主要是一个社会转变过程,即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农业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一个历史变迁过程。三是系统说。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认识现代化,现代化就表现为“系统”的发展变化过程。因此,农业现代化就表现为农业各个子系统现代化所组成的一个农业综合现代化系统。
就对农业和农村关系的理解而言,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王淑贤、郝云宏(1999)认为,“农业现代化应当包括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高帆(2006)认为,大多数学者大都将农业现代化内容包括在农村现代化之中。另外一种观点,既然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密不可分,干脆就叫作“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在实际工作部门使用更为普遍。笔者在百度学术全部文献搜索“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14700个相关结果(同时搜索“农业现代化”为16200,农村现代化为23800, 2014.3.7)。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准确把握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应该区分农业现代化的二重属性。一方面,从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来考察,它首先是以工业化为核心阶段的现代化在农业领域的实现过程,主要表现为农业工业化,诸如农业机械化、化学化,以及石油农业、工程农业等形式,也包括农业工业化时代其他各类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这就是狭义的农业现代化,也可以称之为农业工业化的属性;另一方面,从农业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在农业领域的实现”这一本质特征出发,从农业现代化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来考察,它是某个国家或地区整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农业部门和农业产业在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等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使农业不断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自然经济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发展变化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化、农业信息化两个发展阶段,而且还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发展下去。这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广义属性。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指现代化在农业这个领域(或部门、产业)的实现过程。从广义上讲,是指农业部门和农业产业在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等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不断使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自然经济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发展变化过程。它不仅包括农业工业化,而且包括农业信息化,以及未来新的科技革命引起的新的现代化过程。从狭义上讲,农业现代化就是指农业工业化以及运用在农业现代化该阶段所发生的先进技术改造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它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化、化学化以及石油农业、工程农业等形式,也包括农业工业化时代其他各类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据此,可对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做出界定:所谓农业现代化,是从部门、产业的视角来理解的现代化过程,是构成某个国家或地区整个现代化事业的组成部分,简而言之,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指现代化在农业领域的实现过程。
该定义明确了以下几点:
(1)揭示了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和内涵。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现代化在农业领域的表现,其内涵是指农业领域在科技革命推动下,不断地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从农业生产力角度看,主要表现为农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从农业生产关系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农业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具体表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按照市场机制去运营。
(2)划分了农业现代化的范围和外延。农业现代化的外延就是农业这个部门、产业或者说领域,这是区分农业现代化与其他领域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凡是农业这个系统之内的,都应包括在农业现代化之内。与农村现代化相对应的应该是城市现代化,是从空间或区域的角度理解的现代化,它同农业现代化不是种属关系,而应是交叉关系。农业产业化和农民收入增长、农民就业和农业经济发展等,既是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也是农村现代化的内容,二者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见图2-3。
图2-3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关系图
图2-4 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化关系图
(3)明确了农业现代化概念的二重性。就广义而言,强调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而且是“不断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它具有现代化概念的“科技带动”属性,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最“革命”、最活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这里的“现代”农业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传统农业不断走向新的农业形式。如此定义,可以涵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而且有利于更清晰地把握农业现代化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另外,就狭义的农业现代化来说,它强调其阶段性以及历史演进过程,又考虑了后发国家农业工业化阶段与农业信息化阶段重叠结合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利于研究后发国家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2.2.3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包含着农业现代化。二者是一般与特殊、全局与局部的种属关系。现代化是“一般”,农业现代化是“特殊”;从逻辑学来说,是典型的“种属关系”,见图2-4。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包含关系是一种部门、行业的包含关系,对应的是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等行业和部门的现代化。与此相联系的是,现代化对农村现代化虽然也是一种包含关系,但这是一种区域、空间的包含关系,与之对应的是城市现代化。
① 丁文锋.经济现代化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