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现代化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思路
3.1 基本内涵
蒋文兰博士(甘肃省农牧业厅厅长、省委常委)[15]对草原畜牧业、草原生态畜牧业以及现代化草原生态牧业的基本内涵作有如下阐述:
(1)草原畜牧业。草原畜牧业即畜牧业,既有别于以舍饲和耗粮型家畜为主的农区畜牧业,又有别于工厂化城郊畜牧业,也不同于以农作物为依托的半农半牧区畜牧业,最基本的特征是采取放牧方式,家畜的营养物质大部分来自于天然草原,经营畜牧业取得畜产品为主业。草原畜牧业自然条件复杂,畜牧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经营规模较大,劳动消耗少,但是其劳动生产效率低,草畜产品商品率低,是受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最大的产业。生产方式落后,经营管理不科学,给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2)草原生态畜牧业。从生态经济的角度讲,草原生态畜牧业不仅要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还要实现草原畜牧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及两系统配合的良性循环,也就是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在这个系统中,生态功能通过物质流和能量流等指标反映,而经济功能通过价值流和信息流等指标反映。因此,一个良性循环的草原生态系统首先必须是系统整体化优化,结构合理;其次是物质和能量流通渠道畅通,流量大、流速快,转化率高;最后是价值流和信息流容量的持续递增过程。建设草原生态畜牧业,从整体上要突出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有序性,尊重草原生态规律和畜牧业经济规律,做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目标。
(3)现代化草原生态畜牧业。现代化草原生态牧业就是既维持草原生态平衡和牧业的基本经济属性,又充分发挥其生产成本低、劳动消耗少、规模大的优势,选择直接决定草原畜牧业产出水平的重要流程和主要环节进行集约经营,从饲养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增长方式等多方面改造传统畜牧业,以克服影响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不利因素,使草原畜牧业逐步走上高产、优质、高效和草原资源永续利用的发展道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对直接决定草原畜牧业产出水平的主要环节,集中投入较多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使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以获得更高的草地生产率、畜群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一种内涵型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是草原畜牧业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途径,现代化草原生态畜牧业是集约化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目标。具体地讲,现代化草原畜牧业是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基础,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武装草原畜牧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的方法来管理草原畜牧业,实现草原畜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产销一体化和服务社会化,大幅度提高草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草畜产品商品率,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和良性循环。简单地说,草原生态畜牧业的现代化集中体现在集约化和可持续性。实质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产业化、持续化和高效化。
3.2 草原生态畜牧业系统要素
侯向阳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所长)[11],提出了衡量草原生态畜牧业系统功能优劣的3个标准和草原生态畜牧业系统的5大要素。
草原生态畜牧业系统是一个复合生态经济系统。衡量草原生态畜牧业系统功能优劣的标准是:①水、土、草、畜等资源利用效率;②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善;③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即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整体效益。其系统要素包括水土生态要素、植被生态要素、碳生态要素、生态畜牧业要素、草原经济生态复合体系要素等。
(1)水土生态要素。水土资源是决定草原生态畜牧业系统结构、功能、效率及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可利用水资源和可利用草地资源的约束是草畜平衡的主要约束,是决定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潜力的主要因素。不仅要考虑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而且要考虑生态水的配置和利用,还要根据不同区域各要素的特点达到水资源与其他要素的均衡发展。草原土壤生态在退化草原过程中的影响最大、最深刻。土壤生态的退化,直接影响草原生态和植物的多样性,影响草原生产力和碳汇能力。因此,在草原保护建设和畜牧业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土壤生态的变化,通过草畜生态调节土壤生态,加快草原生态恢复和遏制退化的进程,如通过区域性草原施肥技术改善生态环境。
(2)植被生态要素。草原植被状况是草原利用和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在延续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基础上,要动态评价草原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种群变化的特征,评估草原退化和景观恢复后的可利用性和程度特征。根据区域草原的不同特点,监测植物种群恢复动态,提供草原保护和利用决策。
(3)碳生态要素。在致使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中,大气中甲烷使气候变暖的效应占15%,而在排放到大气中的甲烷总量组成比例上,反刍动物排放的甲烷占总量的15%~20%。由于反刍动物是人类肉、奶类食品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在发达国家的膳食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在短期内可能不会成为减排的主要目标,但发达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生态饲养方式或重视动物福利,当我国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到一定量时,动物产品可能通过生态产品的品牌价值和碳排放价值的方式体现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以及与经济贸易的互作关系,碳贸易将是影响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规模和效率的重要因素。
(4)生态畜牧业要素。草原生态畜牧业将由经济驱动型根本地转变为生态和经济共轭驱动型。依据区域草原生态特征、地方品种特色,在综合分析其他要素的前提下,切实发展适宜品种,生产生态型产品。注重家畜生态与草原生态的协调平衡发展。对畜牧业的品种改良和管理措施进行科学的适宜性评价,避免违反生态适应性的大范围工程措施。有选择地借鉴国外生态畜牧业成功案例,减少盲目性发展,形成区域性有效生态畜牧业模式。
(5)草原经济生态复合体系要素。生态和经济是草原生态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伴生的复合因素。以往的发展历程中,关于经济和生态的强调,有此消彼长的偏颇现象。但实际上强调重视草原生态、草原保护,最终均不能脱离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影响;强调发展经济,必须把保护生态作为前提。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造就生态产品品牌,降低草原载畜率和保护生态的局部利益损失,要通过生态畜产品的优质优价、提高附加值、延伸产业链等加以补偿。
3.3 现代化草原生态畜牧业的主要标志
对于草原畜牧业而言,自然再生产的关键在于合理利用天然草原资源,以维持其永续利用的能力。草原生态畜牧业把维护草地资源、以草定畜、保持生态平衡放在首位,努力做到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增草增畜,谋求最佳的经济效益。蒋文兰博士(甘肃省农业厅厅长、省委常委)[15]提出了现代化草原生态畜牧业的6个主要标志,具体如下:
(1)饲养暖棚化。运用草原畜牧业季节性规律,扬夏秋丰草期之长,避冬春枯草期之短,改单纯依赖天然草原全年放牧为夏秋放牧加冬春舍饲、半舍饲,使草原畜牧业彻底走出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和“夏壮秋肥冬瘦春乏”的恶性循环。
(2)家畜良种化。现代化草原畜牧业生产流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通过不断优化家畜个体品质,提高牲畜的个体产量和群体质量,这是内涵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措施,也是畜产品数量增加与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3)管理企业化。按照现代化企业的运行机制组织畜牧业生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注意分析投入产出,对生产的劳动消耗、物质消耗和经营效果进行精心核算,最大限度地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取得最好的效益。
(4)手段机械化。草原畜牧业主要工序和辅助工艺过程中用牧业机械或牧业机械体系代替手工劳动,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的程度。它直接反映了畜牧业的生产力水平和集约化程度。重点包括打搂草、青贮氨化、饲草料加工的机械化,配套草库伦、饲草料基础生产建设的机械化,家畜改良、疫病防治装备机械化,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机械化,水利、生产等设施的机械化。
(5)生产专业化。不同区域或生产单位专门从事某种(某些)畜产品生产或者专门从事畜牧业生产过程中某些工序劳动的日益普遍化程度,包括区域专业化、工艺专业化和产品专业化,它反映了畜牧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劳动分工的程度。专业化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避免“小而全”,大大节约劳动消耗,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专业化是集约化经营的基础条件,是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的前提条件,因而专业化是集约化草原畜牧业的重要标志。
(6)工艺标准化。在整个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按照符合国际国内的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管理标准来组织生产和经营,使各个环节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保持高度统一和协调一致,高效率地运转,以实现畜牧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统一化、规范化和高效化。包括牲畜饲养标准化、牲畜品种标准化、繁育技术标准化、畜产品质量标准化等。这是现代化生产的必要手段,它反映了集约化生产经营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现代化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专业化,要求生产的标准化也要与之相适应,并不断向前发展。
栗林研究员(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畜牧科技信息研究所)[16]指出发展现代化草原生态畜牧业应具备以下要素:
现代草原畜牧业就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是高度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畜牧业,是种植、饲养、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畜牧业。因此,现代化畜牧业有许多明显的特征,即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科学化、机械化、工厂化、信息化、商品化、多元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等。提出发展现代化草原生态畜牧业应具备7个要素:①现代畜牧业是集约化、规模化、工厂化的畜牧业;②现代畜牧业是产业化的畜牧业;③现代畜牧业是生态化的畜牧业;④现代畜牧业是科学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畜牧业;⑤现代畜牧业是信息化、机械化的畜牧业;⑥现代畜牧业是商品化的畜牧业;⑦现代畜牧业是社会化的畜牧业。
现代畜牧业本身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行业的综合性的大产业,因此需要各方的协调和配合,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才能实现有序、健康的发展。
3.4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所长侯向阳博士[11],提出了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6种模式,具体如下:
(1)家庭生态牧场模式。家庭生态牧场,是以草牧场“双权一制”落实到户为前提,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以草牧场生态建设、草场改良植被恢复、草畜平衡为基点,以舍饲、半舍饲养畜形式,实施科学养畜和建设养畜,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的的家庭生产经营模式。随着六大牧区草原产权明晰政策的推行,草场公有共享、牲畜吃草牧场“大锅饭”问题逐步得以解决,强化了家庭牧场以一家一户经营管理的形式,提高了农牧民保护建设草原的投资积极性,促使草牧场不足的养畜大户以有偿方式流转无畜户或少畜户的闲置草牧场。家庭生态牧场模式将是长时期内草原生态畜牧业经营的主体模式。
(2)绿色生态品牌模式。青海省以拥有世界公认的“超净区”称号的“绿色牌”和“生态牌”为优势,开展6州牧区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重点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推进草畜平衡为核心,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关键,以建立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为重点,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加快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发展草地畜牧业新模式。具体的经营模式包括:以合作社为平台,实行牲畜、草场股份制经营的发展模式;以草场流转、大户规模经营、分流牧业人口、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为特点的发展模式;以联户经营、分群协作、优化产业结构、保护草原生态为特点的发展模式。主要特点是促进草牧场资源的规模化和合理配置,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畜种改良和草畜平衡,提高畜牧业生产力,提高农牧民收入。
(3)优良品种保护与特色畜产品模式。草原牧区畜牧业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不仅具有天然的、无污染的绿色生态优势,也培育出肉、毛、绒等许多生态畜产品品牌。新疆细毛羊、阿尔巴斯绒山羊等名优品种的特色毛、绒产品等,均是驰名中外的品牌。这些为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资源和广阔的市场资源。将优良地方品种保护与生态养殖结合,开展特色畜产品的无公害、有机、绿色认证,建立特色畜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开展特色畜产品的生产基地建设,保证质量和特色,提高附加值,以标准化推动优质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
(4)区域耦合发展模式。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相近似的生态系统具有互相亲和的趋势。当条件成熟时,可以结合为一个新的、高一级的结构——功能体,实现系统耦合效应。系统耦合可通过位差潜势、稳定潜势和管理潜势等潜势释放而提高生产能力和水平。在综合考虑区域草地生态条件、类型、生产结构相似性和互补性、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根据系统耦合效应原理,示范探讨不同景观系统的复合生产模式、异地育肥模式、草业生态经济区模式等,为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模式和依据。
(5)产业化科技扶贫模式。贵州省围绕打造“生态畜牧业大省”的战略目标,把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作为石漠化治理的有效途径之一。探索出的产业化科技扶贫草地畜牧业发展模式是,为贫困户免费发放20只基础母羊、600元圈舍补助、160元草地补助,由扶贫部门和畜牧部门组建的草地畜牧中心免费提供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和防疫,统一销售。3~5年后,贫困户再将20只基础母羊转给另外的贫困户,实现滚动发展。目前已有33个县推广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覆盖贫困农户3万户。
(6)草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发展模式的巨大变革。在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峰会后,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努力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我国草原具有面积辽阔、类型多样、资源丰富、未开发领域多、潜力巨大的优势,但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潜力和作用远未被人们所认知。加强高能效、低碳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建立高效低扰动的退化草场恢复技术体系、优质高产低耗的人工草地建设技术体系以及高效低耗的反刍动物饲养技术体系,建立节约能效、节约水资源的低碳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是草原生态畜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3.5 现代化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蒋文兰博士(甘肃省农牧业厅厅长、省委常委)[15]提出了现代化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具体如下: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物工程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以来许多草原生产力发达的国家,先后实现了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其共同特点是在草原科学经营的基础上,建立草业—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的三位一体的系统,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经营管理方法运用于草原畜牧业的各个环节,草原畜牧业生产实现了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从而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我国要结合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方法装备草原畜牧业,实行种、养、销、加工一体化,使草原畜牧业尽快跨入高生产效率和高经济效益的现代化阶段。同时,要突出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现代化的草原畜牧业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和草畜平衡的基础之上。
从总体上讲,发展现代草原生态畜牧业就是要对传统单一放牧型的草原畜牧业进行改造,使其结构改善,质量升级,发展提速。从而达到草畜平衡、生态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五个转变”:①转变传统的自然放牧的饲养方式,强力推行舍饲或半舍饲圈养的现代化饲养方式,发展季节畜牧业,将草原的生长发育、演替规律和牲畜的良草变化规律结合起来,确定合理的饲养方式;②转变传统的只重牲畜头数的生产方式,建立有利于草畜平衡的现代饲养制度,适时育肥,按期出栏,加快畜群周转,从根本上解决优质不高产,养的多卖的少和草场压力大的矛盾,开辟新的增长领域,提高草原畜牧业整体效益;③转变传统的单一养殖型的经营方式,通过大力兴办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使生产、加工、销售及草与畜紧密连为一体,走贸工牧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之路;④转变传统的靠天养畜的增长方式,大力增加畜牧业的科技含量,通过推广良种、良料、良舍、良医、良法“五良”配套技术和多种适用增产技术,逐步实现畜牧业经济由低效向高效的转变;⑤转变传统的掠夺式放牧方式,对重度退化的草场实行禁牧或阶段性(季节性)禁放,根据草原生态现状,确定合理的草原利用率和载畜量,通过退化草原的生态恢复和重建,走草畜平衡、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张苏琼博士(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17]提出了7条改善西部地区草原生态环境状况的对策措施,具体如下:
(1)落实草地承包责任制。在稳定草原牧户使用权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草地承包到户经营责任制,将所有草地长期承包到户,在此基础上实行草地有偿使用制度,树立“草地有主、放牧有界、使用有偿、建设有责”的新理念,调动农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积极推行定载畜量,定出栏率,定使用费,定提留;统一建设公共设施,统一改良畜种和开展防疫,统一抗灾保畜,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统一管理公共积累的“四定五统一”措施,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草原保护与建设、草地利用等相关的规范、规程和标准。
(2)实行以草定畜。控制载畜量,减轻放牧压力是实现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关键。放牧强度大小直接影响草地的退化程度。适度放牧下草原生产力具有补偿或超补偿性生产的现象,且草原植物多样性最高。对高寒草甸牧场最优化放牧强度研究认为,轮牧草地放牧强度的最佳配置为夏秋牧场3.53只/hm2,冬春牧场3.26只/hm2,而夏秋牧场和冬春牧场的草地面积比例为1:1.6。实现草畜平衡,从宏观上引导牧民走以草定畜的道路。实行草畜平衡制度,重点是根据草地的多少和草地质量,提出牲畜饲养的要求,做到有多少草,养多少畜,优先保证基础母畜和种公畜的安全越冬,并由草原主管部门核定科学合理的草地载畜量,严禁超载过牧,对违法超载行为依法处罚。对牧民开展宣传和教育,使以草定畜的政策深入人心。在草原分等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等级草地的产草量,制定草地放牧标准。实行草原流转制度。
(3)建立人工草地。在海拔相对较低和地下水位相对较浅或降水量较充足的缓坡地带,将一部分严重退化的天然草地或退耕地和撂荒地或低产田建设为人工草地,既可以极大地提高草地生产力和草地质量,也可以加快草地恢复。牧草品种选择是建立人工草地的关键环节,根据种植越冬率、产草量、牧草品质、利用年限和种子生产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选择适宜的草种。进行适宜的牧草种子技术处理,如应用保水剂、稀土微肥、增产菌、根瘤菌、生根粉等拌种。
实行牧草单播或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混播人工草地较单播草地,不仅产草量高,而且牧草品质好。注重人工草地的利用方式、利用频率和利用时间。
(4)加强草原建设。气候暖干化趋势应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像抓“天保”(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一样,抓好牧区的草原保护和建设,加大草地保护和建设资金投入的力度。在草原地区开展人工降水,调整草地畜牧业发展战略。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组织实施好退耕还草、天然草地保护、无鼠害示范区、草地围栏等工程建设。
采取增设人畜饮水点、修牧道等措施,开发利用后备草地资源。围栏封育、改良补播和人工种草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加强以人工种草、飞播牧草、草原改良为主要内容的草原建设、节水灌溉配套设施建设和棚圈建设,促进天然草原休牧、轮牧制度及草畜平衡制度的实施。在沙地和沙漠边缘以草治沙,大力种植旱生、超旱生牧草与灌木,倡导草、灌结合,提高植被覆盖度,固沙,遏制草原沙化的趋势。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推广粮草轮作,套种、复种牧草等农耕制度。改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为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利用冬闲地来增加饲草生产,补充秸秆营养不足;增加有机肥,形成以牧促农,农牧结合的经营模式。
施肥、灌溉等措施可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与水分状况,改进土壤的通透性,可以达到改良土壤、恢复草地的目的。施肥使优良牧草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加强,占据了较好的生态位。施肥与封育后草地植物群落种类组成数量差异显著,建群种个体数量变化较大,生物产量高,群落演替速度快。灌溉和施肥可成倍增加产草量和提高牧草质量。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灌溉和施用氮肥,人工草地好于天然草地。对天然草地进行补播改良是一项快捷、经济的重要措施。在选择适宜的草种及组合时,应遵循生态演替和植物间、植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及植物生态位的原理,防范因引种而造成植物间的激烈竞争,最终导致植物的逆向演替。补播改良可结合松土、浅翻耕等措施进行,效果更明显。推广围栏、住房、棚圈、人畜饮水、种草“五配套”,“种植一点、改良一块、保护一大片”,“生物治理鼠害”和良种、良料、良舍、良医、良法“五良”养畜方式等成功模式。
(5)实行禁牧、休牧和轮牧。冬春季禁牧能有效地保护植物,植物生长速度和植被覆盖度得到较大提高,是维护草地平衡的一项措施。冬季禁牧尤为重要,初冬植物新萌发的芽和幼嫩茎叶一旦被家畜啃食,将严重影响翌年植物返青和生长。对退化、沙化、盐碱化的草地的开发利用主要采取围栏和划区轮牧的方式,根据草地类型和牧草生长状况严格控制放牧频率、放牧时间及始牧期和终牧期,进行适度休牧,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使草地尽快得以恢复。对草原严重退化区、草原生态低载区、严重水土流失区、沙尘暴重发区和草原类自然保护区实施强制性的保护措施,应全面进行封禁,严禁放牧牲畜和乱挖乱采,同时在该区域实施生态移民。
(6)发展季节畜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高效畜牧业。限制放牧动物的能量消耗,改善管理策略,提高转化效率。坚持品种改良,提高草地家畜良种化程度和家畜个体生产水平。调整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畜群中适龄母畜的比例,提高出栏率,加速畜群周转。优化畜群结构是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的有力措施。实行牧区繁殖农区育肥,充分利用和发挥牧区、农区的各自优势,减少牧区冬春草地放牧压力,实现牲畜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促进草地畜牧业持续性发展。
(7)走农牧结合、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道路。加大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地农业种植业与畜牧业历来密不可分。在一定意义上,种植业有多么广阔的发展潜力,畜牧业就有多么广阔的发展前景。发展畜牧业必须首先解决饲草料问题。新疆农区畜牧业一直以来以发展奶牛、肉牛和肉羊为主,但由于人工饲草料地的面积较小,远远不能满足家畜的营养需要,只有通过建设高产优质人工草地,才能实现畜牧业的优质、高产、高效。要调整新疆种植业结构,种植业要围绕畜牧业发展来安排,切实形成粮经草(料)三元种植结构,走农牧结合、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道路。
詹兴详先生(贵州省毕节地区牧垦场)[18]对发展现代化草原生态畜牧业提出了以下建议:
(1)提高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思想认识。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提高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认识,在新疆这样内陆贫困地区,拥有丰富的草山草坡等资源优势,只有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才能保持农村经济快速增长。要加快制定规划,层层制定目标,目标任务要细化到乡、村。要立足于地方特色产业,在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同时,把发展肉牛、山羊、家禽等作为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点。要从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技术推广等,制定一整套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做好道路、饮水、排污、养殖小区等基础建设。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各级干部抢抓机遇,锐意创新,真抓实干。
(2)制定科学的总体规划、发展格局和发展目标。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要从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角度出发,针对高原草原地区的特殊性和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尊重自然规律,遵循科学发展观,提出区域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发展的总体定位、发展格局和发展目标。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以确保畜牧资源的低耗、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大力发展无公害饲料基地建设及持续利用技术;饲料及饲料清洁生产技术(青贮、氨化);家畜健康养殖技术;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制备技术(高温发酵、微生物发酵);太阳能利用等技术。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式经济系统,充分利用畜牧业、气候、光能、绿色饲草料生产等资源,形成以饲草料基地建设、草产品加工、牲畜的舍饲育肥、粪便废水无公害及归田处理、太阳能利用、畜产品加工及销售的完整循环生产体系和产业链。
(3)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要配合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捆绑”进行。①要把增加农畜产品的产量目标上升为发挥草地畜牧业的比较优势和区域优势的目标;②要把解决简单的肉、奶、粮温饱型目标上升为宽敞的居住、丰富的饮食、多彩的文化小康生活目标;③要把生产、加工和流通相互独立的三个目标整合为生产、加工和流通营销一体化的目标,把畜产品的优质、高效和加工增值有机统一起来;④要把原先短缺时期以确保主要农畜产品供需总量平衡、稳定社会的目标上升为新阶段以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主要内容、提高草地畜牧业发展素质的目标。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抓住草地畜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首先,通过综合配套、规模连片的项目建设,进行农畜产品深度开发、规模开发,建立产地批发市场,作为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其次,依托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建立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生产基地,作为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再次,选择一批以畜产品加工、销售为主,具有产业带动和区域辐射作用的龙头项目,以优质肉、奶和优质饲料,分区种养,分类经营,提高草地畜牧业整体效益和比较效益,作为结构调整的“牵引点”。
(4)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按非均衡推进原则和进退机制继续采取以奖代补政策给予支持,逐步提高发展规模和水平,发挥项目的整体效应。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探索对草山草坡地区建立专项补贴资金。①建立种草补贴基金。种草养畜大有可为,种草应象种地一样享有直补。②设立秸秆开发利用补贴。在积极推广秸秆的青贮、微贮、氨化的同时,大力推广舔块、压块、打捆、秸秆颗粒等新型实用技术,提高秸秆的利用率。③加大治理畜禽粪污的财政补贴。要充分认识畜禽粪污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把粪污整治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切实采取措施,加大治理力度。同时积极推进有机肥项目建设,实现生态、环保、清洁、友好型畜牧业生产,造福于社会。
(5)抓好良种繁育场和防疫体系建设,建立基础母羊(牛)保险机制。在良种繁育方面,要重点抓好地区牧垦场、种牛场、种羊场和威宁种羊场建设,为全区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提供优良的品种,逐步建立起基础母羊(牛)保险机制。在防疫体系建设方面,要严把免疫质量关,强化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注射,做到应免尽免,同时要及时果断处置动物疫情的突发事件。要深入养殖户,开展广泛的技术服务,通过规模养殖户和养殖小区的试点示范,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切实让农民从小区养殖中得到实惠,提高全区畜牧业生产的科技水平,保障农民放心养殖。还要加强饲料兽药安全监管工作,从源头保障畜禽产品的安全。
(6)强化科技队伍建设,为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提供技术支撑。要制定畜牧干部职工管理办法,规范畜牧兽医技术队伍从业行为;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将工作实绩与职称评聘、年度目标考核、评先评优挂钩,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畜牧专家和技术人员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对群众进行人工种草、防疫和兽医知识现场培训,发放技术资料、制作音像光盘提供给农户集中观看和学习,提高农户的养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