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变电站换流站施工与运维检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十二节 变电站换流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工艺

一、施工工艺流程

适用于变电站换流站主控楼、继电器室等建(构)筑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工艺流程见图3-12-1。

二、施工准备

1.材料准备

(1)水泥:进场应有出厂合格证,对水泥品种、级别、包装、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检,并在使用前取得复试报告,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水泥尽量使用同一品牌、同一批号的材料,进场后应有良好的堆放场地及防雨、防潮措施。

(2)钢筋:进场时应有产品质量证明书,对其进行外观检查,并按有关标准规定取、送样,进行重量偏差检验再进行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3)砂:采用中砂,进场后按相关标准要求检验,有害物质含量小于1%,砂含泥量及泥块含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混凝土强度<C30,含泥量≤5.0%,泥块含量≤2.0%;

混凝土强度≥C30,含泥量≤3.0%,泥块含量≤1.0%。

(4)石子:尽量选用同一产地产品,粒径5~31.5mm,级配良好,进场后应检验。石子含泥量及泥块含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混凝土强度<C30,含泥量≤1.5%,泥块含量≤0.7%;

混凝土强度≥C30,含泥量≤1.0%,泥块含量≤0.5%。

(5)施工用水:宜采用饮用水,如使用河水、湖水、井水等,应经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6)模板:应选用表面平整、有一定强度刚度的材料。

2.作业准备

混凝土搅拌前应对拌制设备进行检查、维修、保养。混凝土搅拌机及其他机械设备进场、就位,并搭设混凝土搅拌棚;夜间施工配备足够的照明设备。

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材料用量,提出施工配合比。

3.技术准备

(1)图纸会检: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导则》(简称《导则》)的要求做好图纸会检工作。

(2)技术交底:应按照《导则》规定,每个分项工程必须分级进行施工技术交底。技术交底内容要充实,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全体参加施工的人员都要参加交底并签名,形成书面交底记录。

img

图3-12-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工艺流程图

三、定位放线

框架结构定位放线按基础表面轴线为准,定位放线结束后,应进行复核,并经业主或监理核实,填写轴线复核记录。复测工作由专业人员负责,并做到专人操作、专用仪器、专人保管;做好主控轴线标桩以及标高控制线的设置和标识。

四、钢筋工程

(1)钢筋制作:必须使用经试验合格的钢筋,钢筋规格代换须遵循等量代换的原则,并经设计院同意。钢筋弯钩和弯折、箍筋末端弯钩、钢筋调直符合规范要求。

(2)钢筋焊接和机械连接:钢筋焊接应由持有效证书的合格焊工操作。焊接前,参与该项施焊的焊工应进行现场条件下的焊接工艺试验,并经试验合格后方可正式生产,试验结果应符合质量检验验收时的要求。试验合格后方可成批焊接,并且按规定抽样送检。焊接时应计算接头设置错开距离,在连接区段长度为35d(钢筋直径)且不小于500mm范围内,接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规范规定。进行机械连接操作的工人,应由持有效操作证书试验后,按规定取样复检。

(3)钢筋绑扎:钢筋绑扎严格按规范要求施工;绑扎应牢固,严禁缺扣、松扣;严禁漏扎,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接头方式及接头位置应符合设计和规程要求。

为保证梁、柱节点处箍筋安放质量,可按下列方法施工:当梁骨架钢筋在楼盖上绑扎时,将预先焊好的成品“套箍”放入,按规范间距焊接,防止梁钢筋沉入时骨架倾斜,对135°/135°的箍筋施工,因其安放难度较大,制作时先做成135°/90°的箍筋,待其绑扎好后再用小扳手将90°弯钩扳成135°;所有板负弯矩筋采用钢筋支凳搁置,中距每600~900mm一个,浇筑混凝土时应不断检查板负弯矩筋高度,严禁破坏钢筋支凳,确保钢筋位置正确。

(4)钢筋保护层:预先制作与混凝土同标号的砂浆垫块,中间预埋扎丝,以便梁支设梁侧边保护层时使用。推荐采用塑料垫块,塑料垫块应具有一定强度。

五、模板工程

(1)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以及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符合有关强度、刚度、稳定性要求。模板制作前应认真做好翻样工作,特别是梁、柱交接点部位的翻样。

(2)支撑系统采用钢管排架,应按模板在施工阶段的变形量控制要求及有关规定设置,做到既要保证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又要考虑构造简单、安拆方便,支撑系统及模板系统应经过计算。

(3)柱模板安装前必须先在基础框架柱周边弹出柱边控制线,并在其根部设钢筋限位,以确保柱根部位置的准确。安装前检查柱筋或预埋件是否按设计要求设置。

(4)安装梁底模板时应先复核钢管排架、底模横楞的标高是否正确。当梁跨度大于4m时,应按规范规定要求起拱。梁、柱模板平面接槎时,柱模应支设到梁模板底,梁模板头竖向同柱模接平。

(5)模板支设重点应控制其底模刚度、侧模垂直度、表面平整度,特别要注意外围模板、柱模、梁模等处模板轴线位置的正确性。

(6)当模板安装完毕后,应由专业人员对其轴线、标高、各部位构件尺寸、支撑系统以及模板基础、起拱高度进行检查。

(7)预埋管线、套管、预留孔洞、预埋件在合模时或混凝土浇灌前应预先固定反复校核,不得遗漏。预埋件用直径4mm螺栓固定在模板上,周边用防水胶带粘贴。砌体拉结筋按要求留置。

(8)梁板底模板的拆除,应满足如下条件:梁跨在不大于8m时,混凝土强度要达到75%,不小于8m时,混凝土强度要达到100%。板不大于2m时,混凝土强度要达到50%;不小于2m且不大于8m时,混凝土强度要达到75%:不小于8m时,混凝土强度要达到100%。悬臂构件混凝土强度应达到100%方可拆除,应以同条件养护试件的试验结果为依据。当多楼层施工时,在上部楼层模板未拆除时,下层不允许拆除。在拆模过程中,如发现混凝土有影响结构安全问题时,应停止拆除,并报技术负责人处理。

(9)模板支设后要达到以下要求:保证结构和构件各部位形状尺寸和相互间位置的正确性: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牢固性:接缝严密,不漏浆;节约材料,便于拆模。

六、混凝土工程

(1)在施工前调整好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控制水灰比和坍落度。

(2)砂、石的进料要严格按重量计量,严格执行施工配合比,投料顺序为:石子、砂、水泥、水。混凝土所用的原材料偏差符合:水泥≤±2%,粗细骨料≤±3%,水、外加剂≤±2%。

(3)混凝土的浇筑通道宜采用钢筋马凳支撑上用脚手板铺平作两条跑道,每条跑道宽1.2m左右,以保证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已绑扎成型的钢筋不变形。

(4)浇筑混凝土要连续施工,尽量避免留置施工缝。必须留施工缝的部位,应符合规范要求,施工缝应留平留直。在接缝时,应先对施工缝表面浇水湿润,并在接缝处铺设与原混凝土同标号的水泥砂浆。混凝土振捣要密实,振动棒应快插慢拔,以混凝土不出气泡不下陷,表面泛浆为准。

(5)柱混凝土应浇至梁底50~100mm处或梁端弯筋底,梁板宜一次连续浇筑完毕,不留施工缝。肋形梁板浇筑,应顺次梁方向,如遇特殊情况需留施工缝时,应留在剪力最小部位上。

(6)混凝土浇筑时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下料厚度宜控制在300mm,振捣时,振动棒插入下一层的100mm,使上下结合密实,振动棒严禁碰触钢筋,防止模板跑模。振动棒应快插慢拔,按行列式或交错式前进,振动棒移动距离一般在300~500mm,每次振捣时控制在20~30s之间。以混凝土表面呈现水泥浆和混凝土不再沉陷为准。楼面混凝土在初凝前还应用平板振动器复振,再用木抹子搓平以及紧光机施工。

(7)有防水要求的部位应按设计及规程要求施工。

七、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后必须在12h内进行养护,使混凝土表面处于足够的湿润状态,由专人负责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14d。当平均气温低于5℃时,按照冬季施工进行养护。

八、质量验收

按照Q/GDW183—2008第5.7.9条进行质量验收,主要检查项目如下:

(1)混凝土结构轴线位移偏差:≤8mm。

(2)垂直度偏差:层高≤5m时,偏差:≤8mm,>5m时,偏差:≤10mm:全高(H)不大于H/1000,偏差不大于30mm,标高偏差当为层高时偏差:±10mm;全高时偏差:±30mm。

(3)截面尺寸偏差:+8~-5mm。

(4)表面平整度偏差:≤8mm。

(5)预留洞中心位移偏差:≤15mm;预留孔中心位移偏差:≤5mm;偏差截面尺寸偏差:+10~-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