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诀:练——梅花香自苦寒来
练,即磨练。任何一个从事文秘写作的人,只要他是热爱这项工作的,都想成为令人仰慕的“大手笔”。有这种愿望是好的,也是难能可贵的,但要打牢基础,掌握方法,不断探索,逐步提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一个字:练、练、练!
“大手笔”从来不是生成的,而是练成的。
所谓“大手笔”,古时是指有名的文章家或作品。如今,凡笔力雄健、功底深厚的大作家、大理论家、大著述家、大记者及规模和名气较大的作品,均可称为“大手笔”。人们常说的“如椽之笔”,指的也是这个意思。不过在习惯上,人们把那些写作能力较强的人都称为“大手笔”,我这里所指的正是其中的一类:各级党政机关和各部门、各单位中那些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的文字秘书。他们默默无闻地干着轰轰烈烈的事业,并从艰苦的磨砺中获得了超人的智慧与才华。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大手笔”,是因为——
有较丰富的知识,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古今中外、党政财文等各方面的知识均有所涉猎,并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有较深造诣;
有较扎实的文字功底,熟悉谋篇布局、审题立意等各种要领,通晓机关文稿写作规律、特点、常识并能娴熟运用;不仅能出色完成自身的写作任务,还常常担任改稿、统稿任务,发挥“龙头”作用。
有较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思维能力,能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善于以文辅政,为领导出谋献策;
有较丰富的阅历,熟悉基层情况,有一定实践经验,见识广,悟性强,起草的文稿合乎实际,实用价值高。
笔者就曾见识过数位令人敬仰的“大手笔”。其中一位,地委主管文字工作的副秘书长,从事“爬格子”事业20余年,可谓“识途老马”,笔头功夫着实厉害。厉害到什么程度?一般不动手,动手不一般,碰上领导对某篇文稿不满意、要求推翻重写并且应急赶用时,他只好亲自上阵,一支烟、一支笔,几乎不假思索、行云流水般写下去,每写完一张就送往打字室,然后校对、改正、装订,一番紧张的“流水作业”之后,一篇高质量的稿子很快就出“炉”了。碰上更急的情况时,他干脆连笔都不用,直接坐在打字室,一边吞云吐雾一边口授文字,小姑娘那灵巧的手指往往还赶不上他流畅的表达,而且稿子打出来还基本不用修改。他修改别人的稿子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把撰稿人叫到一旁,一边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改,一边信手改去,看上去毫不费力,实际上字字精确、句句到位,不多工夫就把一篇本来毛病百出的稿子改得漂漂亮亮。正因为他有如此功力,所以只要稿子出自他的笔下,领导从来极少改动,只管照念或签发就是了。有时候,有关部门代为起草的文件或讲话稿直接送到了地委书记手上,书记首先一句话就是“××秘书长看过没有?”他若看过,书记就原封不动照用;他若没看过,书记看都不看,直接就签给他审改。后来他不幸病逝,书记哀痛不已,亲笔撰写了一副挽联:“锦绣文章,字里行间展才智;笔墨人生,呕心沥血见精神。”
类似这种才华出众的“大手笔”,真可谓人才难得,难怪要被人们所看重。领导者看重他们,是因为他们用起来得心应手,在上传下达、部署工作、协助决策和处理问题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层干部看重他们,是因为他们写出来的文章耐看,合乎实际,针对性、指导性较强;同行们看重他们,是因为他们经验丰富,堪为人师,自己的进步离不开他们的传、帮、带。一句话,“大手笔”是领导的得力助手,是秘书界的优秀代表,是保证机关工作正常运转的中坚力量。
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大手笔”,吃过多少苦?付出过多少心血?经受过多少挫折和失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年轻秘书向“大手笔”学习,不仅要学其经验,还要学其精神,在磨练中进步,在失败中成长。
在失败中成长,这话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这是一种必然,一种客观规律。任何新上岗的文秘人员,哪怕有再好的文字功底,拿大稿子毕竟还差火候,还是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从写“豆腐块”开始,比如通知、信息、简报等,由易而难,由浅而深,反复练习,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久而久之就摸出其中的门道了。
在练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很重要。要做到“三不”,即不怕失败,不故步自封,不心浮气躁。不怕失败,是指在初学写作阶段,要有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和“丑媳妇不怕见公婆”的勇气,大胆地写,刻苦地练,成功了固然好,失败了也不要紧。事实上,这个阶段往往是失败之作居多,但正是这一次次的失败,成为一步步通向成功的阶梯。有的同志缺乏这种心理素质,好胜心太强,太爱面子,生怕写出来通不过、遭人笑,所以写起来缩手缩脚,老半天憋不出几行字,这样反而成问题。还有的同志看到自己写的稿子被“枪毙”了,或者被改得面目全非了,就垂头丧气,妄自菲薄,这种心理也是很要不得的。不故步自封,即不满足于一时之得、一尺之进,而要不断自我加压,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有的同志刚刚摸到一些门道,就自以为了不起了,学习放松了,口气也大起来了,甚至搞起“文人相轻”那套东西来,这种自满情绪必然成为前进的绊脚石。只有永远把成绩当作新的起跑线,才能不断有新的进步、新的突破。不心浮气躁,就是要克服和防止急于求成心理,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现在有些年轻同志什么都想“快”,看名著要看“精简版”,学知识只报“速成班”,写作呢?当然是想求“速成术”了。追求快节奏、高效率本身并没有错,但要看是什么情况什么事,有些事情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写作这事儿尤其是这样。
我曾把写作能力的造就过程划分为三重境界,或许能说得更明白些:
第一重境界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初上秘书岗位,面对繁重的写作任务,必然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求索精神,通过发奋学习、刻苦磨炼,逐步掌握写作要领。
第二重境界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工作一段时间后,情况基本熟悉了,写作套路也基本掌握了,各种材料基本能够应付,但质量、档次还是不高,总觉得还差点“火候”,“过得去”而达不到“过得硬”。这时就需要有不甘满足、迎难而上的韧性和狠劲,找准原因,选准路径,于“山重水复”中寻求“柳暗花明”的转机。
第三重境界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时候就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思想水平、政策水平、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起草的文稿不仅结构严谨、文字流畅、表达准确,而且立意高远、观点鲜明、实在管用。能达到这种境界,当然是那些出类拔萃、令人仰望的“大手笔”了。当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仍需继续努力,攀登不止,追求卓越。
这就是说,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始终离不开“练”。通过勤练——勤于练笔、打牢基础,苦练——不畏艰难、潜心钻研,巧练——摸清门道、掌握技巧,逐步达到熟练——功底扎实、轻松应对,老练——经验丰富、笔到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