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外科缝合简要历史
今天能够看到最早实物手术缝合是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木乃伊,古埃及人笃信人死后,其灵魂不会消亡,仍会依附在尸体或雕像上,所以,法老王等死后,均制成木乃伊,作为对死者永生的企盼和深切的缅怀。以在埃及发现的木乃伊的数量最多,时间最早,技术也最复杂。埃及人在制造木乃伊时,首先从死尸的鼻孔中用铁钩掏出一部分脑髓并把一些药料注入颅腔进行清洗,然后,用锋利的石刀在侧腹上切一个口子,把内脏完全取出来,把腹部弄干净,用椰子酒和捣碎的香料填到里面去,再按照原来的样子缝好。
对伤口缝合和使用缝合材料最早详细记录的是公元前500年印度医师苏胥如塔(Sushruta)。苏胥如塔生存年代比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早150年[11],苏胥如塔在印度北部的鼻重建手术今天仍享誉全球,手术切取前额部皮瓣,转移重建鼻子[12]。在苏胥如塔的年代里,罪犯常被割下鼻子以示处罚。他的医书《妙闻本集》(Sushruta Samhita)备受后人推崇,此书详细记载了650种药物、300种手术、42个外科手术步骤及121种器械。
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他最著名的外科著作On Head Wounds中,详细描绘了头颅损伤并详细命名了“颅缝”,提出了手术和缝合的方法,首先使用“suture(缝合)”一词,其中关于手术的记载非常精细,用词非常确切,足以证明这是他亲身实践的经验总结。
古罗马医师Aulus Cornelius Celsus和公元二世纪罗马医师Galen,分别描述肠线缝技术。到了10世纪,肠线缝合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肠线缝合发展得益于羊肠线的制造工艺,羊肠线除用于手术缝合外,还被广泛用于小提琴琴弦和网球拍弦。
羊肠线最原始的来源是羊肠,后来发现牛肠绒毛膜为原料制成的羊肠线质量更佳。牛肠制作的线仍叫羊肠线,是因早已习惯了羊肠线的叫法而已。羊肠线有普通与铬制两种,普通肠线吸收时间较短(4~5天),铬制肠线吸收时间长(14~21天)。羊肠线优点是可被吸收,不存异物,受到当时外科医师的青睐,但羊肠线在吸收过程中,组织反应较重。人体组织对羊肠线的吸收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加上羊肠线的质量等问题,也会影响人体组织的吸收。早期由于不了解消毒和灭菌技术,由于羊肠线导致的感染很常见。1866年李斯特(图1-3-1)发明消毒方法后手术感染显著下降[13],李斯特倡导手术部位和手术物品必须消毒(图1-3-2),并首先利用石炭酸(苯酚)消毒普通羊肠线和铬制羊肠线。利用苯酚消毒羊肠线持续了近20年时间,直至1906年改为碘消毒。
图1-3-1 英国外科医师Joseph Lister(1827—1912)与苯酚消毒
图1-3-2 李斯特倡导无菌手术
A.苯酚喷雾器;B.敷料手术器械消毒;C.缝针羊肠线消毒;D.术者手消毒;E.助手手消毒;F.手术区域消毒;G.加热喷雾器;H.苯酚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众多的吸收和非吸收性合成线由此迅速的发展出来。第一根合成线在1931年由聚乙烯醇制成。20世纪50年代开发了聚酯线,羊肠线和聚酯混合缝线大大降低了原始羊肠线的不良反应,并开始使用辐射灭菌。20世纪60年代合成聚乙醇酸,70年代用于缝合线制造。目前大部分的缝合线是由聚合物纤维制作。早期使用的羊肠线和丝线已经很少应用,除缝线对组织的刺激外还有潜在人畜共同感染疾病的可能。
艾布·卡思姆·克哈拉弗·伊本·阿巴斯·扎哈拉维(Abu al-Qasim Khalaf Ibn Abbas al-Zahrawi),亦被称为阿尔布卡西斯(Albucasis),出生于西班牙科尔多瓦附近的扎拉城,为阿拉伯人后裔,被誉为阿拉伯最伟大的医师之一,擅长内科、外科和眼科等领域。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医学百科全书Altasreef liman ajiza an al-taaleef(《医学方法》),一般简称Al-Tasreef(《医学》),全书计30章,其内容分两大部分,其中包括讲述外科、内科、骨科、眼科、药理学和营养学的章节[14]。在扎哈拉维的著作中提到利用蚂蚁大颚合拢伤口的详细方法,蚂蚁大颚像两把有锯齿而锐利的牙,合拢力量很大,当时的医师就是利用蚂蚁大颚合拢伤口,伤口闭合后即将蚂蚁的头胸部分离,头颚部分留在伤口部,类似今天所用的皮肤缝合器[15]。蚂蚁的胸腹部丢弃不用[16],动作要快(图1-3-3),否则蚂蚁会从腹锤喷出蚁酸洒在伤口上而产生剧烈的疼痛,若没有及时用药物抑制,严重的还会发炎肿胀。
图1-3-3 蚂蚁大颚合拢伤口演示
在巴斯德发现微生物和李斯特发明消毒术前,人们广泛使用银制品来防腐和抗感染,银在水中能分解出极微量的银离子,银离子能吸附水中的微生物,使微生物赖以呼吸的酶失去作用,从而杀死微生物。19世纪中叶美国纽约妇科大夫西姆斯(J. Marion Sims)在治疗阴道瘘时[17],[18]使用银线缝合很容易成功(图1-3-4),而采用其他缝线缝合失败率较高。1852年,西姆斯发表了自己的成果,并去德、法演示此种修补缝合方法(图1-3-5),使此成果传向欧洲,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仍用银线缝合伤口。
图1-3-4 美国外科医师J.Marion Sims(1813—1883)
图1-3-5 Sims瘘修补方法
数千年中,缝线由植物材料(亚麻、大麻和棉花)或动物材料(头发、肌腱、动脉、肌肉条或神经、丝绸、羊肠线)、动物的部分躯体(蚂蚁头颚)到金属(如银、铜、铝青铜丝)材料,演变至今天的各种合成材料,无不体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
(吴克俭 唐佩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