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心谈艺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國畫題材(二)畫石

在悠悠歷史長河中,「石頭文化」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特色之一。

最早的史籍記載,見於《尚書·堯典》:「擊石石,百獸率舞。」說明初民生活與石頭密切的關係。先民在自然環境中,就地取材,目存、手觸最方便的就是石頭。又由於石頭的堅固、偉岸、樸素、冷峻、肅穆,使人對石產生了敬畏、崇拜的心理,人們利用石頭作為生產工具、建築材料、兵器、樂器、飾物、日用器皿甚至作為醫療器材。從粗糙到精緻的製作,有一段漫長演變的時期,而後代的考古家以打製和磨光技術,區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隨着生活的進化,青銅和鐵器的應用日廣,逐漸替代石器。石頭在人類長遠的歷史中,逐漸脫離實用的範疇,而進入藝用的領域。在殷商、先秦、戰國、兩漢時代,有很多石雕、碑刻傳世,不僅造型生動、製作精美,且因為石質的堅固賴以保存,成為豐富多彩,傳留長久的藝術品。唐、宋以來,發展至愛石、賞石、品石、藏石、詠石、畫石、雕石、刻石、寫石、採石……,確立了人與石頭的親密關係。

文人雅士多孤傲、高潔,鄙視世態,寧可與石頭為友,此可說是一種移情寄託的心態。

唐李德裕建有平泉山莊,收集了泰山、太湖、羅浮、桂水、嚴湍、廬阜、茅山、巫峽、瑯琊台、八公山等名山大川的奇石,三餘之暇,必徜徉其間吸納平林山泉之靈氣,可見其愛石之深。

在唐代黨爭中,牛僧儒與李德裕兩人交惡,水火不容,有很深的矛盾,但是他們卻有共同的癖好——愛石。大詩人白居易在《太湖石記》中說牛僧儒之於石:「待之如賓友,視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

宋代愛石者尤為普遍,其中以蘇軾、米芾、葉夢得為首。蘇軾且被推為以石入畫之最早者,傳世有一幅「水墨竹石圖」。米芾愛石成癖。據《梁溪漫誌》一書記載:當時他任安徽省含山附近的濡頭縣太守,在衙門內見到一塊石時,「米芾拜石,稱石為兄,並說吾欲見石兄二十年矣。」又《石林燕語》一書亦有記載,米芾見怪石云:「此足以當吾師。」他穿着袍服,持笏拜之,並呼之為石丈,以示其敬重愛親之意,而顛態可掬。葉夢得擁有霅川土山,剔土出石山,一山皆玲瓏空洞,日必漫步其間,因自號「石林山人」、「石林居士」,又將著作稱為《石林詞》、《石林詩話》、《石林燕語》,而園林亦命名為「石林」,其中有「兼山堂」及「石林精舍」。

杜綰宋浙江山陰人,著有《雲林石譜》,書分上中下三卷。欽定《四庫全書提要》稱其書:「各具出產之地,採取之法,詳其形狀色澤而第其高下。」是書彙載石品一百一十六種,以靈璧石為首,次第臚列青州石、林慮石、太湖石、君石、臨安石、武康石、崑山石、江華石等,而以光州浮光石為殿,頗得其概,為古籍中著錄觀賞石之重要參考資料。又有《園治》一書,除《雲林石譜》所錄之外,尚有:宜興石、巢湖石、茅山石、峴山石、宣石、湖口石、雲紋石、英石、黃石等。兩書皆以太湖石為上選。太湖石的好處,在於質美、形美、色美、聲美,是謂「四美」。

元代大畫家倪雲林,人稱「倪高士」,擅畫平林湖石之景,尤擅長治園。蘇州名園「獅子林」即為其經營,迴環重疊,如入迷宮,引人入勝,注目上下,俱有畫意,且小中見大,饒有山林氣象。

「石為園林之骨」,江南園林以太湖石為主,嶺南、粵東、潮陽用英石、珊瑚石、黃石及石筍等為主要石材。現存園林名石,以上海豫園「石玲瓏」、蘇州留園「冠雲峯」、杭州花圃「縐雲峯」為三大名石。餘如留園之「瑞雲峯」、「岫雲峯」、南京瞻園之「仙人峯」、「倚雲峯」,廣州九曜園之「九曜石」,皆同享盛名。

一九九二年九月我與友人結伴同遊北京、熱河、煙台、青島、濟南、兗州、南京、無錫、蘇州、杭州、上海等地,在故宮、頤和園、避暑山莊、孔府、大明湖、趵突泉、泰山、瞻園、寄暢園、獅子林、靈隱寺、豫園等名勝,見到不少奇形怪石,將之一一攝入鏡頭,使之成為私人畫石秘笈,最佳參考資料。曾有將之繪成「湖石百圖」,結集成書之打算,惜至今未成事實,只有待之來日了。

中國有深厚造詣的畫家,無不與石結有深緣。我有一方圖章,文曰:「梅石水竹有深緣」。自小到老不知畫了多少大小形態不一的石塊,也見過宋、元以來名家畫石的真迹。更有不少畫家以石為名的,如宋代的文同,自號「石室先生」;明代沈周,又名石田;王孟端,號「石友生」。又如清代有王翬,號「石谷」;道濟,號「石濤」;髡殘,號「石溪」;高鳳翰,號「石頑老子」;而現代的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合稱「三石」。以上俱名震當世的大畫家,他們能深入體會石頭的性格,並將之與其人格化而為一,默契神會,心中有石,筆下畫石,達到與自然冥合的超然境界。

畫石非常抽象,沒有一定的形狀,沒有一定的尺寸,信手揮灑,可將胸中的塊壘,通過畫筆,宣洩在紙上。有不少西方的學生跟我學畫石,我告訴他們畫石的含義:通過小小的一塊石,可以逐漸深入了解到中國文化的精深所在。這是西方藝術沒有的。武斷地說,一位不喜愛石頭的人,不懂得畫石的含義,不善描寫石頭的形質,不熟悉畫石技巧的人,怎能算是出色的國畫家?

對於欣賞石頭的形質,總結古人的心得,可以得到五個字,那是:瘦、透、漏、縐、醜。石骨嶙峋謂之瘦;石分六面謂之透;七穿八洞謂之漏;凹凸粗糙謂之縐;怪怪奇奇謂之醜。這是畫石的要訣,而以此作為欣賞石頭的標準,亦未嘗不可。

最後,在此節錄數則古人稱頌石頭的名句,以供共賞:

「天地至精至器,結而為石。」——孔傳

「寒姿一片奇突兀,曾作秋江秋風骨。」——張碧

「水心山骨依然在,不改冰霜積雪冬。」——康熙皇帝

「醉餘奮掃如椽筆,寫出胸中塊壘時。」——曹雪芹

「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移之石,千秋不變之人。是為四美。」——鄭板橋

一九九六年六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