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科软实力:香港新时代的竞争和文化思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掌握創新科技做成功現代人

李沛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伍宜孫書院院長

上一世紀,香港人大多偏重專科專業的教育和培訓。無論是政府、企業、老師、家長或學生都要求學校提供專門學科或專業訓練,以備升學或求職。社會要求的是專業人才,學校偏重的是專業教育。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是一所稍為例外的學府。自上世紀中葉成立以來,中大一直堅持書院制及通識教育。但是,實際上許多學生在就讀期間還是偏重主修科目,對通識教育課程大多馬虎了事。我於1965年中大崇基學院畢業以後,竟然發現很多校友不約而同地認為,當年的通識教育課程與書院生活十分珍貴,是他們多年來做人處事的一項重要資產,甚至比主修科知識更有用。

專業學科如物理、電子工程、法律、會計、醫學、音樂、心理學等自有其用處,讓我們有一技之長,可以謀生,也可以推動社會發展。但是,人生在世,如果不善於與人相處,不懂處理複雜的行政和人事問題,而且目光狹隘、言詞枯燥、思想呆滯的話,就只能當一名受人支配和為人效力的棋子,難以做一個可以綜觀全局、進退有度的棋手。通識教育包括不同範疇的學科和不同領域的課外活動,其好處是使我們視野寛廣,思想靈活和具批判性,能夠容納不同意見和與不同人協作,另外更使我們的談話內容豐富以及富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近年來,香港的學校已普遍開辦通識教育課程,這是一個良好的趨勢,希望家長與學生會日益重視。

在現今二十一世紀,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全球化的浪潮以及科技創新的熱火,每種事物變化愈來愈急劇,世界各地之間以及各行各業之間的相互競爭與相互影響也變得愈來愈激烈。專業技能固然需要,但通識才智更不可缺。正如黃錦輝教授在本書中不斷強調,在當今全球訊息化年代,社會所需要的是跨學科、跨專業和跨地區的積極協作和優勢互補,始能有所突破和共同創新。同時,社會所渴求的是具有通識思維和包容氣量的人才,善於與人溝通和合作,而且做事有策略、有熱誠、有毅力、有公益心。

本書以創新科技為主題,尤其是資訊科技的創新。黃教授在各章各節中以淺白有趣的筆法論述資訊科技與經濟發展、政治文化以及社會變化的交互關係。黃教授是我在中大的老同事、老朋友。他曾於1994-2004年間協助我發展中大崇基學院的學生活動和強化師生關係。2011年始,他又支持我創辦伍宜孫書院,並且以無比熱誠投入校園生活和推動全人教育。多年以來,他出任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致力促進科技創意、創新和創業,以及香港與內地的科技合作。黃教授是一個曾經在英國和德國留學和工作的專業工程師,也是一個在香港土生土長、有國際視野、有學識又有實際經驗的通識人。據我理解,黃教授編著本書的目的,是要將創新科技(尤其是資訊科技)的知識和發展融入通識教育,為社會培育精英。

在人類歷史上,科技如有突破性的創新,常會引起社會震盪以致問題叢生,社會改革難以避免。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十九世紀初期工業革命以後,由於自動化機械不斷推陳出新和獲得廣泛應用,改變了人類社會的就業和生產制度,也破壞了環境和生態。二十世紀中葉,生物科技的突破性發展,包括節育科技、性別選擇、基因改造和複製技術等,對全球人類的信仰和社會制度再次帶來巨大衝擊,引發許多道德爭議和社會問題。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最大的衝擊莫如資訊革命。全球各地已先後進入互聯網時代,無一倖免。寬頻和智能手機等流動電子器材的盛行,加以大數據的分析和應用、智慧城市與物聯網的興起、金融科技產品的日新月異以及機器人的研發等,使到種種傳統信念、民風習俗、親友關係以及經濟結構、政治文化和社會組織均面臨巨大挑戰。

互聯網對人類的貢獻是無可置疑的,它可以為社會永久記憶和快速傳播龐大而又複雜的資訊,可以為創新創業提供大量工作和營商機會,可以促進各地人與人之間以及團體與團體之間的溝通和協作,可以發揮保障人權和抗拒強權的作用,可以促使全球化的浪潮擴展得更快更遠。但是,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對現存許多信念和制度的衝擊和破壞所引發的問題也日益增加,例如網上詐騙和欺凌、網上起底和抹黑、私隱外洩和人肉搜尋、保安隱患和黑客入侵、恐怖主義思想與活動蔓延、激進社會運動和政局動盪頻繁等。互聯網也令貧富差距擴大,並且催化社會分化甚至社會撕裂。

再者,低頭一族或宅人一族,隨處可見。愈來愈多人終日依賴智能手機甚至上網成癮,而人與人之間的維繫變得愈來愈靠互聯網而非面對面接觸。現代人愈來愈生活於網絡世界,學的是網上知識,靠的是網上朋友,玩的是網上遊戲,吃的是網上介紹的食物和飯店,買的是網上提供的商品,甚至用的是網上金錢。種種的變化,對未來社會秩序和個人際遇有何深遠影響?是禍是福,值得深思。作為現代人,我們需要掌握創新科技,尤其是資訊科技的發展,也要留心其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在本書各篇文章中,黃教授在這兩方面都提出精闢的見解。從字裏行間,可以見到黃教授的意願是希望社會大眾(尤其是年輕人)理解,大家雖然身處全球化和資訊化的大氣候中,雖然要面對“數碼新文化”和“社會新常態”的挑戰,但只要有通識思維和不懼失敗,能夠掌握科技創新及其引發的社會變革和憂患,就應可不怕風浪,勇敢地向前邁進,為社會和個人謀求幸福,做一個成功和快樂的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