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放言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4章 脫離群眾是最大的危險

(本文原載2011年8月22日《南方日報》。)

蘇共解體給我們的警示

《南方日報》:1991年8月24日,戈爾巴喬夫建議蘇共中央“自行解散”。而今年也恰恰是蘇聯解體二十週年。關於中國共產黨的黨建,您有什麼樣的建議?

胡德平:這個問題很重要,很有現實意義。我們應不應該以蘇共為戒?中國共產黨所走的道路雖然不同於蘇聯,但都是共產黨執政,在某些方面也走了相似的道路,我們應該把蘇聯解體作為借鑒和教訓,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建設的一個內容。

《南方日報》:您認為,蘇聯解體給我們的最大教訓是什麼?

胡德平:最主要的是蘇共嚴重脫離了人民,和人民的利益相悖,所以最後導致了黨的性質變化。

其實,早在蘇共十九大,斯大林就引用希臘神話裡大地之子安泰的故事(安泰身體一接觸到大地就能吸取大地的力量,而一離開大地就會死去)闡述密切聯繫群眾的重要性,可惜的是,他說是說,做是做。

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週年大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繫群眾,而脫離群眾是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我們要吸取蘇共解體的教訓,不光要講,還要落實和監督。

民企老闆移民是考慮財產、人身安全需要

《南方日報》:現在有一個現象:許多民企老闆賺了錢,就向外國移民、置業,是否因為欠缺安全感?

胡德平:民營企業在GDP、稅收、就業方面的貢獻已佔了半壁江山。很多民營企業家也表示還是在中國市場賺錢最容易。但是,一考慮財產和人身安全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就選擇移民海外,這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如果發展的環境不利,他就會選擇走。當然,也有他們自身及現行政策的問題。所以政府不能只關注壟斷企業、國有企業,應對民營企業加以引導,量體裁衣地給新政策,這需要再解放思想。

《南方日報》:相較於長三角、環渤海等民營經濟發達的地區,廣東民營企業應該怎麼走出自己的道路?

胡德平:在廣東的下一步發展中,民營企業將發揮更大的重要作用。中國現在潛在的商機比國外更大。我認為,兩頭在外的企業應該轉向國內市場、轉向內需、轉向實體經濟及珠三角以外的地方。

改革的初衷是富民

《南方日報》:您父親對廣東有什麼樣的評價?

胡德平:我父親在1980年、1983年、1984年、1986年間至少四次來到廣東,珠三角、粵西、粵北等地他都去過。

改革開放初期,父親和中央的同志就認為,中央對廣東、福建必須要有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尤其是在經濟上,對財政和外匯收入實行定額包乾,即一定五年不變,每年財政上繳十二億元,其餘增收的部分留給地方。

20世紀80年代,父親視察了珠三角若干縣後,對這種發展的前景很有信心。我印象最深的是:1983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父親去深圳視察,專門寫下“特事特辦,新事新辦,立場不變,方法全新”的題字。父親對深圳蛇口人事制度改革尤其讚賞,特別寄語工業區創辦者袁庚:不是把內地制度搬過來,不是跟着內地人事制度去搞點改革,而是要完全在白紙上進行創新。

《南方日報》:您父親曾表示,改革開放的初衷是藏富於民,富民為先。您覺得這個初衷現在實現了嗎?

胡德平: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整體生活水平提高了,達到小康水平,但是老百姓的人均收入與GDP增長仍有很大落差,國民收入在GDP中所佔比例在百分之五十以下,不如許多發展中國家。

早在1975年,父親到中科院演講的時候就大講商品糧。他當時就指出,要讓更多的商品糧入城,既能滿足城市人買到更多的糧食,也可以解決很多城市戶口以外的人的吃糧問題。現在人們的溫飽問題一般是解決了,這是他最低層次的初衷。

“文革”結束後,《人民日報》刊登了一則消息,報道全國首富縣瑪多縣。1981年,我父親在某次會議上遇到了青海來的幹部,就問:“為什麼瑪多縣能成為全國首富?”當地幹部告訴他,瑪多全縣只有六千多人,牲口卻有七十三萬頭。父親當時就問:這七十三萬頭牲口存欄數和出欄率分別是多少?商品率有多高?他認為,如果只是存欄數高並不代表富裕。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父親就主張老百姓要發展多種經營,在商品交換過程中既要講商品率,也要講生產率。實現富裕,強調進行商品交換,提高商品率,擴大市場,這是父親“富民”思想中一個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