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心理調攝
上文已經提及過不良情緒及精神壓力可以對癌症病情構成負面影響,甚至可以是癌症發病的主要成因之一,因此照顧及改善癌症病人的心理狀態也是癌症治療的重要一環。癌症病人的心理壓力大致上可以分為幾個方面:1)接收到噩耗後反應性的負面情緒;2)自己主觀情感或期望造成的負面情緒及壓力;3)疾病造成身體不適及痛苦對精神構成壓力;4)擔心對身邊家人、親友精神上、生活上、經濟上構成壓力,又或者反過來身邊家人、親友對患者構成的壓力;5)因身患頑疾導致患者不願或不能進行社交活動所造成的孤獨感;6)醫患溝通時造成的精神壓力。
任何人也希望聽到好消息而不願聽到壞消息,被告知確診患上癌症,任誰也會反應性的產生負面情緒,這是正常反應。根據心理學家庫伯勒•羅斯提出的庫伯勒•羅斯模型,人類在有意識將會面對重大損失(包括性命、家人、財產等)時會產生悲傷的五個心理階段。這個模型尤其適合套用在絕症患者身上,因為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或災難時,人類通常沒有足夠時間去感到悲傷,或是沒有足夠時間讓人去觀察到受害者的悲傷,但患者在被告知確診身患絕症後通常還有相對足夠的時間去進行思考及情感變化。這五個階段為: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及接受。
否認即患者最初會選擇逃避現實,反覆自我催眠或暗示自己並沒有患上癌症。憤怒即對偏偏是自己患上癌症而非他人這種「不公平」的一種情感宣洩。接着會討價還價,要求失去其他東西或達成某些條件以換取康復或更長壽命。因為通常這種討價還價都不會如願以償,患者終於無計可施,接下來會進入抑鬱的狀態。患者進入抑鬱的狀態時需要特別注意,因為視乎患者性格,個別患者可以長期情緒低落一沉不起,甚至出現自殺傾向。最後是接受現實。視乎患者性格及宗教信仰不同,停留在不同階段的時間也各異。否認、憤怒和討價還價無助改變事實及對抗病情,患者宜儘快認清事實;抑鬱時容易使免疫低下,病情惡化,因此患者應不時自我提醒,儘快重新振作,不應長期消沉,患者家屬及身邊朋友亦應多鼓勵患者正面與病魔對抗,不應放棄求生念頭。患者應及早接受事實,但不是單單接受事實,而是接受後更要積極面對。在醫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大部分早期發現的癌症已經不再是不治之症,是能夠治療痊癒恢復正常生活的;即使發現得比較遲,如果能放下對生死的執着,積極治療及充實生活,亦能夠延長存活時間,提升生存質量及充實生活。況且臨床中存活時間遠超過醫生估計的個案比比皆是,因此患者實在沒有必要以負面情緒過早抹消自己戰勝病魔或存活的機率。
事實上有部分不必要的精神壓力是患者自己施加給自己的。有可能是患者本身性格比較負面,或者對自己的病情沒有足夠認識而胡思亂想,妄自誇大病情,從而產生許多不必要的擔心及憂慮。乳癌、肺癌、食道癌、胃癌、胰臟癌等發病與情志不調有明顯關係,平素容易多愁善感的人士應特別注意調暢情志。另一方面患者可能本來對未來生活有一定打算及期望,例如旅遊、結婚生育、見證子女人生大事等。突如其來被告知患上癌症,心理狀況、生活節奏、理財計劃等都有可能被打亂,亦會擔心部分生活期望可能因為疾病及死亡而不能達到。對於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壓力方面,患者可以嘗試多了解自己所患的疾病,但更重要的是應一邊積極接受治療,一邊充實生活,多閱讀、培養興趣、學習技能、參與多人遊玩的運動等都可以避免憂慮過份充斥自己的腦袋。對於一些患者希望達成的合理的生活期望,因為癌症患者的生存年期與其求生意志往往有極大關係,故家屬及親友應加以善用,將他們的期望或目標當成積極抗病的「獎勵」鼓勵患者,令其成為戰勝病魔的強大意志及動力。
有時候疾病或治療的副反應造成身體不適及痛苦也會對心理構成壓力,例如長期或程度較重的痛症、失眠、嘔吐及胃口不佳、便秘等。輕則可以令人煩躁、情緒低落,重則可以令人情緒抑鬱,甚至覺得生存着長期受苦毫無意義,選擇輕生逃避痛苦。從對病情的影響論,不良情緒、睡眠不足、不能正常吸收食物營養等都會進一步降低個人的免疫力,削弱患者的抗癌能力,加速病情惡化,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因此中醫一直強調以人為本,治病之人,治病時重視患者主訴,抓緊主症治療,而影像學報告及化驗結果皆是作為輔助診斷及制定治療方案的參考。協助患者減輕抗癌路上的艱苦,有時也會成為令患者堅持走下去的助力。家屬親友如見到患者因身體不適而心情不佳或發脾氣,宜多加體諒。如患者將出院回家休養,家人應清楚向醫生詢問各種藥物的使用時機及方法,以方便於需要時向患者用藥,以減輕其不適及痛苦。
另一個問題是大部分患者會擔心自身的疾病對身邊的人構成影響。例如可能會令患者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照顧。首先,需知道家族成員照顧患病的家人是應有的道義與義務,因此如果患者確實有需要的話,家人是應當協助患者日常起居,照顧患者日常飲食,扶助出入,陪伴覆診等。如果照顧患者體力或技術上力有不逮,可考慮聘請生活助理或助護幫忙。如果治療費用或聘請生活助理的經濟負擔過於沉重無法應付開支,可考慮向政府或慈善機構申請援助。家人應當注意:1)得知家人患上重病後,不應慌亂,應該向醫生了解家人病情,並詢問在飲食和生活護理上如何配合治療,使患者得到最好的照顧; 2)主動並共同負起照顧患者的責任,不應家人之間互相推卸責任,令患者有自己成為家人負累的不快感覺;3)應該清楚告知患者自己作為他在抗癌路上的同行者的角色,是可以倚靠的,無論生活上的困難或是心中的疑惑憂慮都可以一起分擔;4)家庭的經濟開支管理最好由患者以外的其他可信賴的成年家庭成員負責,讓患者減少顧慮專心養病;5)儘量讓患者在自力和被照顧之間取得平衡,部分患者對於生活習慣的突然轉變,尤其是突然被照顧,容易感到無所適從或自尊心受損。家人可視乎患者身體狀況再作決定。
因身患頑疾導致患者不願或不能進行社交活動所造成的孤獨感也是關乎患者心理健康必須正視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普遍在老年男性比較嚴重。長期的內向、孤僻,可以導致情感無從宣洩,日益堆積最終轉變為精神壓力,影響病情。家人應負起最大責任,儘量陪伴患者,避免讓他長時間一人獨處,如用餐、運動、覆診及接受治療等,同時應鼓勵患者在身體情況許可下繼續正常的社交活動。患者亦可以嘗試多參與社區活動,或醫院舉辦的醫患或病友交流活動,病友之間可以互相鼓勵,約定共同抗病,戰勝病魔;或從已痊癒的病友口中聽取抗癌經驗,都能獲取很好的正能量。
最後是作為醫者需要注意的事項。醫患溝通時錯誤的溝通方法有可能對患者造成精神壓力。一般人進行定期身體檢查尚且可以因為「白袍恐懼症」而血壓上升,更何況將會被告知確診患上癌症、被告知病情有改變?有時候可能為了避免患者及患者家屬誤會,或不希望給予患者無謂的希望,或害怕因解釋不夠詳細遲早可能被患者及家屬追究責任等種種原因,腫瘤科醫生會把疾病預後及治癒機率說得比較保守,但需知道在令病人感到擔憂與恐懼的同時,醫生亦應當給予病人信心和希望。如果過早向患者宣告疾病是不治之症,患者更會馬上喪失與疾病抗爭的勇氣和生存的希望,醫者等同剝削了患者的生存權。很多時候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和對生存抱有希望,比對自身疾病信息的充分認識來得更重要,更能成為抗癌路上的有力武器。因此作為腫瘤科醫生有責任在患者的知情權與生存權上作出平衡和取捨。此外,與患者溝通時應表現精神有力,從容不緊張,語速適中,表現專業,讓患者可以從醫者身上看見信心、愛心,才會令患者對醫者產生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