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飲食調攝
一、概述
正在接受治療的癌症病人,基本的飲食要求是高蛋白質、高熱量、充足的維他命和膳食纖維,適量的脂肪。瘦肉、雞蛋、奶、豆類等高蛋白質食物,為身體組織生長修復提供資源;蔬果的膳食纖維可以加速腸道蠕動,減少致癌代謝物在腸道的停留時間;維他命A能控制上皮組織分化,阻止細胞癌變;維他命B1可以降低腫瘤生長速度,減低胃癌及白血病風險;維他命B2可以抑制致癌代謝物黃曲霉素的活性,並減少患上肝癌機會;維他命B6有效減慢膀胱癌進展;維他命C和E的強抗氧化能力可以減少自由基對細胞造成傷害,減低癌變機會;適量的脂肪除了可以提供熱量外,對脂溶性維他命(A、D、K等)的吸收亦有幫助。
視乎患者的進食能力及消化能力,食物的形態及服用的方法需作出適當的調整:進食能力及消化能力較差的患者應予以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吞嚥困難者可予以管飼,消化系統相關癌症如食道癌、胃癌、腸癌、肝癌等除流質食物外亦可以予以靜脈營養等。但需強調一點,如患者有能力吞嚥及消化食物,應儘量堅持給予固體食物,以維持消化道生理功能繼續正常運作,避免因長期依賴流質食物或靜脈營養,導致胃腸黏膜萎縮。如見體重明顯下降應適當增加營養供給,以減低惡病質對患者身體的影響。
從中醫角度來說,《素問•藏氣法時論》:「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由此可見三個飲食調攝的要點。第一,凡藥三分毒,以藥攻邪日久必傷正氣,日常生活的飲食在此可發揮扶助正氣的輔助治療作用。第二,五味對五臟,日常生活應均衡飲食,不要偏嗜,治療疾病時更應「合而服之」。第三,「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五味各有利弊,各有功用,因此食療的五味應該隨着病的性質來進行調配,進行「辨證施食」。《靈樞•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素問•宣明五氣篇》:「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說明某些味道的食物不利對應疾病的康復,應該戒口。食物四氣寒、涼、溫、熱於調配癌症病患的食療時亦應注意,虛寒宜溫補用黨參、大棗、蜜棗、生薑、陳皮、大蒜等;實熱宜清泄用馬齒莧、馬蹄、蘆筍、梨等。實際操作就如中醫看診,辨證論治,實則祛邪,虛則補益,另外還需考慮因勢利導的問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慄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故為癌症患者安排食療前宜詢問中醫師意見。
中醫亦會建議癌症患者戒食「發物」。發物為容易令身體上火、生痰、生瘡等,使病情加重的食物,套用現代醫學術語就是容易致敏的食物。常見發物有鴨、鵝、羊、動物內臟、蝦、蟹、無鱗魚、豬頸肉、豬頭肉等。發物較多為辛辣、香燥、煎炸等偏溫熱的食物。但對於痰濕體質,肥甘厚味及煙酒等亦可以是發物;對於陰虛有熱體質的患者,性味甘寒的鴨肉則未必是發物,因此安排食療亦需注意每位患者之間存在着個體差異。
很多癌症患者會因為害怕病情惡化或復發,又或者誤信一些坊間傳言,以為可以透過控制飲食來「餓死」癌細胞而盲目戒口,結果導致營養不良,惡病質加重,或免疫力下降,癌症復發或轉移。戒口的確是有需要,但事實上戒口也是中醫學作為嚴謹科學的一環,凡事有理論根據,臨床支持,應在中醫指導下進行,實在不宜道聽途說,或盲目跟隨其他病友的飲食方針,或認為戒得越多越好,否則過猶不及,容易適得其反,影響療效,加重病情。
二、癌症患者配合不同治療的中藥及飲食調理
❶手術後 ❷放療前後 ❸化療前後
❶ 手術後
治療癌症的手術可分為根治術及非根治術。
根治術指癌症處於早期階段,未有擴散到血液、淋巴及其他器官,透過手術將整個腫瘤切離體內的手術。但事實上根治術並非一勞永逸,因為癌症的誘因未解除,如體質未改善,免疫能力低下,則正常細胞仍然有可能變異成新的癌症細胞,因此即使是根治術亦需要重視術後調理,防止復發。一般術後傷及氣血,宜扶正為主,調補手術損傷,促進康復,以氣血雙補為大原則,如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加減,主要用藥包括: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黨參、茯苓、白朮、炙甘草、生薑、大棗、黃芪、太子參、天冬、陳皮等;感染導致發熱宜清熱解毒;免疫系統就機體創傷作出反應的低熱,根據中醫辨證,氣虛發熱宜補中益氣,陰虛發熱宜滋陰清熱;消化道術後功能障礙,大便秘結不通,矢氣不下,宜通腑理氣;其他症狀亦宜隨證加減。如腦瘤手術後神志減退、言語蹇澀、肢體活動不靈等,竅閉神昏者可以用麝香、牛黃、遠志、石菖蒲等開竅醒腦;肝風內動者可以用蜈蚣、全蝎、僵蠶等;氣滯血瘀者可以用桃仁、紅花、三棱、莪朮等。又如胃癌或食道癌術後,噯氣、反酸、胃脹胃痛等,肝火犯胃者可用黃連、吳茱萸;中焦濕濁者可以用蒼朮、厚樸、陳皮、生薑等。待正氣恢復後,如無其他抗癌治療跟進,則應逐步增加祛邪用藥的比例,抗癌解毒與扶助正氣並重,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轉移。視乎癌症的病位及病性,使用的中藥各有不同。熱毒為主的癌症多用穿心蓮、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夏枯草、山慈菇、冬凌草、石上柏等;血瘀為主的癌症多用蜈蚣、全蝎、莪朮、石見穿、蟅蟲等;痰濁為主的癌症多用天南星、黃藥子、僵蠶等。飲食方面,基本上待胃腸道功能回復後即可恢復飲食,除上文提及需要戒口的食物外,一般有足夠營養的均衡飲食即可。
非根治術包括姑息手術、減量手術及減症手術。這些手術多用於疾病中後期,病情比較重,用以緩解危急症狀如腫瘤壓迫鄰近氣管、主要血管、阻塞腸道等,或透過切除部分腫瘤,使腫瘤負荷減少後癌細胞分裂增加,而對化療藥物或放射線的敏感性提高的放化療前的一種輔助療法。不過通常需要非根治術時病情已經變得比較複雜,中藥及藥膳的角色偏向協助手術一同達到減量和減症的目的。
❷ 放療前後
放療前及期間適當使用益氣活血藥臨床研究顯示有增敏效果。常用益氣活血藥包括:黃芪、太子參、山藥、丹參、雞血藤等藥,有改善微循環、增加組織血流量、抑制血小板集結的功用,局部血管阻力降低,血流量增加,令放療療效增強。然而需要注意藥量不可過大,以免放射線照射引起出血。
放療後因為放射線對身體組織造成損傷,可導致受照射部位的皮膚及黏膜損傷,中醫普遍認為放射線屬於熱毒之邪,易傷氣陰。頭頸部癌症的放療因鼻咽部受照射可致放射性口腔炎及放射性鼻腔炎。放射性口腔炎唾液腺功能受損,唾液分泌減少,導致pH下降,局部黏膜充血水腫,症見口腔乾燥、味覺異常或喪失、吞嚥困難等。中藥多以清熱解毒,生津潤燥為主,如西洋參、北沙參、麥冬、玉竹、石斛、金銀花、連翹、牛蒡子、菊花、生地、玄參、天花粉、蘆根、射干、胖大海、桔梗、馬勃、甘草等。飲食調理方面宜多進流質食物、飲品、湯水,如梨汁、橙汁和蔗汁等。海參、雪耳、甜杏仁、綠豆等材料亦適合燉湯、煮粥、煮糖水予患者服用。需注意患者同時應避免進食粗糙質硬、辛辣刺激的食物,減少對口腔黏膜造成進一步傷害。放射性鼻腔炎可見鼻塞、鼻分泌物增多,嚴重者可見鼻甲粘連,鼻道變窄。除上述清熱潤燥的中藥外,亦多會合用辛散開竅,宣清肺熱之品,如蒼耳子、辛夷、川芎、白芷、薄荷、桑白皮、生石膏等。
胸部受照射可致放射性食道炎及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道炎可見食道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嚴重者可見潰瘍、狹窄,容易發生細菌感染。外在症狀包括發熱、胸骨後疼痛、吞嚥時痛甚、咳嗽、呼吸困難、吐血、嘔吐等。中藥多用清熱解毒、養陰生津、消腫生肌之品,如蒲公英、半枝蓮、石見穿、仙鶴草、生地等,食材方面,蜂蜜、牛奶、綠豆、蓮藕等皆適合放射性食道炎的患者服用。放射性肺炎患者如見咳嗽、氣促氣喘、白色泡沫痰時,中藥以溫肺化痰止咳為主,藥用炙麻黃、杏仁、款冬花、半夏、紫菀等;如見乾咳少痰或帶血絲時,中藥以滋陰潤肺止咳為主,包括北沙參、麥冬、天冬、百部、百合、阿膠、芝麻等;如痰熱壅盛,口乾口苦,咳嗽痰黃黏稠,可以用魚腥草、黃芩、梔子、連翹、薏苡仁、冬瓜仁、瓜蔞、桔梗等藥。
腹部受照射可致放射性直腸炎,黏膜受放射線影響損傷,致充血、水腫、壞死,造成大規模的淺表潰瘍,臨床表現為初期大便溏瀉、肛門灼熱、便中帶血或黏液血便、甚或下鮮血,多為熱毒熾盛、血熱妄行證,宜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常用黃連、牡丹皮、生地、地榆、槐花等;久瀉易傷脾腎之氣,日久易見泄瀉伴神疲乏力、氣短、納差,甚或下利不止、五更泄瀉,舌淡,脈沉細,則為脾氣虛衰、脾腎陽虛證,宜健脾益氣、溫補脾腎、固澀止瀉,用黨參、白朮、山藥、茯苓、陳皮、白扁豆、砂仁、蓮子、芡實、五味子等。
❸ 化療前後
化療前及期間以中藥補益氣血、滋補肝腎,可固本培元,強化體質,保護骨髓,防止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下降,以增加完成整個化療療程的可能性。為避免中藥與化療藥物發生不良反應,一般接受化療當天,甚至化療前後一至兩天會暫停服用中藥。
化療後,中藥及食療會根據患者身體出現的毒副反應及身體狀況的不同而隨證施治。骨髓抑制的治法以氣血雙補、健脾補腎為主,常用中藥有人參、黃芪、當歸、紅棗、龜甲、阿膠、白朮、山藥、薏苡仁、麥冬、五味子、黃精、女貞子、枸杞子、菟絲子、補骨脂、紫河車等,食材方面有烏雞、豬肝、花生、香菇、鴿肉、菠菜等。
針對化療造成的消化道不良反應,常見症狀包括:口乾、納差、噁心嘔吐、腹脹、腹痛、便秘或腹瀉等,中醫主張健脾理氣和胃,降逆止嘔,常用中藥有山藥、白扁豆、薏苡仁、赤小豆、佛手、山楂、砂仁、陳皮、黨參、白朮、茯苓、丁香、竹茹、旋覆花、法半夏、合歡皮、佩蘭、神曲、麥芽、雞內金等。常用食材有蘿蔔、木耳、蓮藕、香菇、雪耳、蜂蜜等。
個別化療藥物如阿霉素、柔紅霉素有機會對心肌造成損傷,可導致高血壓、心肌功能失調、心絞痛、心衰等,症見心慌、心悸、怔忡、胸悶、氣短,透過心電圖可以觀察到心動過速、室性早搏、ST段異常等。中藥治以益氣安神、養血活血,用人參、麥冬、五味子、炒棗仁、柏子仁、丹參、當歸、黃芪、石菖蒲、川芎、紅棗、靈芝、淫羊藿、龍骨、牡蠣、薤白等。常用食材有蓮子、花生、粳米、牛奶、烏雞等。
肝臟毒性可導致黃疸、鼓脹、水腫、納呆、肝區及脅肋疼痛,大便不調等症狀,血象可見轉氨酶指數升高。中醫辨證多見脾腎陽虛、肝腎陰虛、濕熱瘀結、寒濕夾瘀等,治以溫補脾腎、滋水涵木、清利濕熱活血、溫裏散寒利水。溫補脾腎用白朮、山藥、巴戟天、肉蓯蓉、菟絲子等;滋水涵木用熟地、黃精、枸杞子、女貞子等;清利濕熱用茵陳、龍膽草、柴胡、鬱金、香附、半枝蓮等;溫裏散寒利水用附子、桂枝、白朮、茯苓等。飲食應提供足夠熱量,肝腎功能受損時應限制蛋白質及鹽份攝取。
周圍神經損傷帶來的刺痛、麻痺、知覺障礙、肢體乏力感主要由植物藥生物鹼類藥物造成。中醫治療予以活血通絡、補腎益氣,如川牛膝、雞血藤、絡石藤、路路通、桑寄生、續斷、田三七、桃仁、女貞子、枸杞子、黃芪、天麻、鈎藤等。